就业篇丨航天相关专业:巡天遥看一千河【修订版】
写在前面
中国航天人对历次航天任务命名都有特别的寓意。从长征、神舟到嫦娥、天宫,再到天问,每一个名字都巧妙精准,充满了中华民族对探索浩瀚宇宙的文化传承、浪漫情怀和执着向往。
从1956年到2021的六十五年来,中国航天已经走过了最艰苦的时期,迎来了崭新局面:人造卫星、运载火箭、载人航天等领域硕果累累,技术研发水平居世界前列。“天问(Tianwen)系列”的问世,更意味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将进入深空探测阶段。
目前我国的航天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军队系统和非军队系统。
军队系统主要包括酒泉、西昌、太原、文昌四大卫星发射中心和各航天测控中心,以及各航天事业和航天工程的领导机构。但是,军队航天系统不对外招生,必须就读军校等待毕业后分配工作岗位。因此,想加入我国航天事业只能选择进入非军队系统。
非军队系统包括国家航天局和两大航天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工集团)。
国家航天局是政府部门,是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副部级单位,其不负责火箭、卫星的研制和生产,只是我国航天事业的管理者。遗憾的是,国家航天局一般也不直接对外招聘,更多的是体制内的调动。
因此,加入两大航空集团便成了毕业生成就航天梦想的主要途径。所幸,两大集团也不负众望,其下属的各研究院汇集了我国航天的主要科研力量,我国航天大部分型号的产品都是由这两个集团下属的研究院研制的。
笼统地说,航天科技集团主要负责我国的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深空探测飞行器等宇航产品,如我们熟知的神舟飞船工程、嫦娥探月工程、空间站、北斗导航卫星等;航天科工集团主要从事国防军事工业,我国各类型的防空导弹和飞航导弹大都出自航天科工集团。但是现在随着军民融合的发展,两大集团的业务均已相互拓展,业务区分不再明显。
两大航天集团公司的体系都非常庞大和复杂。航天科技集团现有职工约16.4万人,实行母子公司体制,下设7个大型研制实体:
以上几个研究院各自设有多个下属公司或研究所。例如,航天科技一院是我国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究、设计、试制、试验和生产基地,长征系列火箭大多出自该院。航天科技一院除了各企业、事业单位,还包括3个院级全资公司,4个院级控股公司,两家上市公司。而这仅仅是航天科技集团的一院,集团的庞大可见一斑。
航天科工集团现有职工约15万人,实行事业部体制,主要包含以下六个研究院:
以上六个研究院同样分别有下属的部门、研究所和公司,负责相关事务。
而想加入两大航天集团,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参加校园招聘(校园宣讲会和集团招聘官网)。每年9月到11月,两大集团一般会采取专场招聘的形式,主要到以下高校开宣讲会:
从招聘结果来看,两大集团每年招聘的几千人里,大部分来自哈工大、西工大和北航三所院校。而且两大集团对毕业生的学历和素质要求很高,招聘要求几乎都是211硕士起步,而实际应聘成功的多为985硕士及博士。如果有在相关研究所工作的师兄师姐帮忙内推,或者导师有相关研究所的项目,成功率会高一些。
对于没有考上硕士的学生而言,要么从事其他行业,要么进入火箭制造厂、卫星制造厂等做普通工人。
值得一提的是,两大集团是京户指标最多的国企,进入北京的航天研究所可以顺利拿到北京户口。但航天系统的工作强度较高,集团内各研究所和单位的待遇存在差异,硕士生平均薪酬在每年20万元左右,总体待遇无法和互联网大厂媲美。
2015年以前,我国的航天行业基本由两大航天集团主导。但2015之后,在政策的变动和支持下,我国涌现了一批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例如蓝箭航天、零壹空间、翎客航天、星际荣耀等火箭公司和天仪卫星公司等。这些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主要技术人员都来自国有航天院所。校园招聘方面,民营商业航天公司招聘条件和待遇同两大航天集团相似。不同的是,民营商业航天公司更具有活力,职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但受限于技术和资金,其研发的是航天市场中较为低端、初级的产品,主要靠发射普通小型卫星挣钱,发展资金主要来自于融资和国家政策扶持。因此,民营商业航天公司未来还需要克服许多困难,这就需要既有航天专长,又有商业应用头脑的同学来加入,推动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
要点总结:
1.航空和航天是两个不同的就业方向,但都对学历的要求较高;
2.我国军用航空工业已达世界领先水平,但商用航空器的发展仍任重道远;
3.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航空器研发生产的主力军,为各类航空人才提供了足够多的岗位类型,福利待遇稳中向好;
4.航空运输公司也是航空航天专业学生的一大就业去处,招聘人员包括飞行员、乘务员和地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