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随心感悟篇

2018-03-03 16:15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1模糊的概念或者标签推导出的只能是模糊的结论。

关于这个“感悟”,我是通过与某个具体的人(简称A)的对话得到的。A说,他被朋友评价为“直男癌”,但他听到这个评价后觉得心里怪难受的,就来问问我关于这件评价的看法……在这里,“直男癌”实际上就是一个囊括很多的词语,他的朋友将这么一个模糊而庞大的标签贴到了A身上,而A并不是完全符合“大男子主义”中的所有界定,所以,A在听到这个评价后会觉得有些委屈。(穿插:当我们要给予别人评价时,或是被别人评价时,最好弄清楚,这个评价是基于哪一个具体的事实,比如A的例子中,他的朋友是基于“一次A与女**流中没有听取女方的意见而自己做了判断”这件事而贴的标签。这种依据具体行为事件给出评价的做法与“非暴力沟通”是相契合的)

还比如,很多时候,一些心理“砖家”会告诉你,你缺乏安全感,而这个安全感就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如果你觉得这个“砖家”说得很对,便进入了“巴纳姆效应”中(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模糊的标签感到信服,很大程度上都和这个效应有关)。如果只停留在“缺乏安全感”上,而没有继续深入,实际上依然是徘徊在现象的表面,只不过这个表面要比一些日常的生活表象更为深刻一些。

在我看来,如果想要触及问题始源,所探索出的结论是一个非常具体的(具体到只有你个人适用),是基于你独特的个人经历的。就拿“缺乏安全感”来说,“安全感”对你而言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它背后是代表着什么……到达这一层面上,这个答案才是最为贴近你的真相,才最有助于你去对问题进行具体操作。

 

2问题原本是简单的,只是因为很多人习惯了复杂的处理方式,而渐渐将原本一句话沟通就能解决的问题变成了剪不断的乱麻。

在某个群里,我看到一个例子,大致讲述的是ta的婚姻是如何一步步走入今天这个无法挽回的地步。其中,ta有提到,在很久之前,ta就怀疑伴侣了,但是ta从来都没有去和伴侣去探讨自己的怀疑、这段已经开始出现“不信任”的关系。于是,这份小小的怀疑在ta心底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后变成了今天完全不相信对方,并从多个角度去寻找“伴侣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这样的观点的证据来支持ta作出“离婚”的决定。因为在里边,也只是ta单方面的诉说,真相到底是如何我不得而知,但从ta的描述中可以发现,原本的那份小小的怀疑,也许只需要一次简单的沟通,就能够解决关系中的这个隐患了。

而后,抽离出这件事,竟发现,很多悲剧都是以近乎相同的过程进行的——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直接的表达被拐弯抹角的抱怨取代……

有时候,我对此也深有体会。比如,一开始我以为与朋友关系很牢固,不会被内心中来历不明的那种不满给破坏(可能是因为情绪导致的非理性反应),于是不去理会,也不表达,选择埋藏在心底。可时间久了,我便发现,我和朋友的关系其实已经变得很脆弱了,我的一次次不告知,使得内心中累积的关于对方的“猜疑”、“不满”堆积到了难以被我容纳的地步,我便渐渐地疏远了对方……后来,我想,那些心底中生发的一次次微小的感受,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不应该被刻意地隐藏,还是得积极地去面对才更有利于关系的良好维系。

3,关于尴尬的心理

偶然遇到某事,让我觉得有些难受,后来,我从脑海里匹配到词语便是“尴尬”,然后,便开始了关于“尴尬”的探索。

查看了知乎上的相关讨论,发现上边关于“尴尬心理”的内容已经算是很丰实了(知乎里有关于“尴尬”的心理学论文的截取)。在这儿我大概地理一下。

在1970年之前,尴尬并不被视为一种独立的情绪,而是以“较低程度的羞怯”存在的,也就是说,在那时,尴尬其实是一种特别的“羞耻感”。

之后,关于“尴尬”,又出现了很多理论:

一,自尊丧失理论。该理论中认为,他人对我们的负面评价会伤害到我们的自尊并使得我们产生尴尬的体验。但后来,有人发现,并非只有负面评价会让我们产生“尴尬”,有些正面的评价也会让我们很尴尬,而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是超出我们预期的评价。换句话说,当我们感知到的别人的评价(有可能不是别人真实的评价,只是我们主观上“臆造”的)超乎我们原本的预期时,我们就会不知所措,产生“尴尬”体验,于是,自尊丧失理论被发展为了社会评价理论。

二,戏剧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认知(就像内心中有一个完整的脚本,而这个脚本是基于过去的人际交往经验而写就的),当现实中的自己处于某个特殊的情境使得自己表现出与心中设定的角色不一致的行为时,与以往的人际经验不同时,便会产生“尴尬”(有点像“认知冲突”,当现实与我们的认知产生矛盾时,即现实不是我们信以为真的样子时,我们会心理失衡,产生情绪体验)。

三,违背他人期望理论。该理论认为,别人对我们都会持有一定的预期,而我们不能保证自己的行为会符合别人对我们的预期,对于这种不可控性,我们会产生尴尬。

四,非意愿暴露模型。该理论认为,在我们不愿意但又必须要暴露某些关于自己的信息时,我们就会产生“尴尬”。


还有人(知乎的某个答主)认为,尴尬产生于意识与无意识、理性与非理性的交互作用。通俗来讲,我们大多数的行为、决定都是出于理性、意识,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时刻,我们被无意识(自动化模式)、非理性掌控,于是我们做出的行为决策将不符合我们的理性、意识,而当理性或意识重新“开启”后,为了对抗“非理性”、“无意识”,理性和意识就让人产生对自己非理性决策的否定(讨厌自己作出这么不经大脑的行动),进而导致人产生尴尬体验。




随心感悟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