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诚新作《铃芽之旅》全面详细分析(内含对主题曲《すずめ》深入剖析)

かけまくもかしこき、
日不見(ひみず)の神(かみ)よ。
遠(とお)つ御祖(みおや)の産土(うぶすな)よ。
久(ひさ)しく拝領(はいりょう)つかまつったこの山河(やまかわ)、
かしこみかしこみ、
謹(つつし)んでお返(かえ)し申(もう)す。

写在最前面的话:
电影和小说的观感完全不一样!!!
喜欢《铃芽之旅》想要二刷的小伙伴不妨去刷一遍小说

三年之后又三年。新海诚的“三年之约”走向了第三个三年。继2016年《你的名字》,2019年《天气之子》,终于在2022年(日本上映时间)又推出了“灾难三部曲”的第三部,《铃芽之旅》。

观前须知:
1、本文仅为作者自己观点;
2、若与作者观点有异,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内友善讨论,切勿引战;
3、本文的风格偏向于对电影进行全面讨论分析,因此篇幅非常长,想要完整观看的小伙伴请做好心理准备,没打算要完整看完的小伙伴可以直接去看看每个板块的总结部分;
4、作者已经将分析得出的重要结论用粗体标注出来了,可以结合粗体部分更好把握作者的分析脉络;
5、以下内容涉及严重剧透,请酌情观看。

在正式开始之前,先来分享一下作者自身看电影的经历:
作者在看电影之前稍微问了一下朋友的感想,朋友说剧情一般,“一见钟情”很生草。作者自己看的时候,刚开始确实感觉很突兀,但是旅行(前半段)的过程还是做的很好的,到东京之后可以算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离开东京之后的剧情就有点微妙了,主要是姨母那段实在太生草了,但也还是贡献了敞篷车这样的名场景。后来铃芽回到家乡找到那个过去的门,进去救出了草太,感觉还行。但是看到最后给小铃芽送椅子那段我真的哭出来了。看到她抱着椅子走上山坡的那一瞬间我悟了,也算是看懂了新海诚真正想表达的主题,我暂时简单总结为自我救赎。这一段与前面也有照应,我后面会细说。总之明白的那一瞬间我真的被感动到了。结尾还是一如既往的简短,但是回味很多。

一、总评
《铃芽之旅》在网络上的评价两级分化较为严重。负面评价主要集中于对剧情的不满意上,主要表现为:“剧情太赶”、“感情线很奇怪很突然”等。也有个别极端评价“所有人都不应该去看《铃芽之旅》”、“新海诚最烂的一部”。正面评价大多都是“感觉很好”、“看哭了”、“很喜欢”等,较少评论指出具体的好处。这也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从“鸡蛋”里面挑“骨头”十分容易,但是说出“鸡蛋”哪里好却很难具体表达。作者认为,电影的好坏完全由观影人个人决定,与网络上的评论无关,自己喜欢那就是好电影,自己观感很差那就是烂电影,完全没有必要去站队跟风。
客观来讲,作者认为《铃芽之旅》好坏参半。尤其是感情线做的着实拉跨,亲情线最后的情感爆发也十分突兀,所以总体剧情感觉“很迷”。但是,个人线做的非常好,作者也认为《铃芽之旅》的真正主线是个人线,最有看点的地方是电影最后铃芽与过去的自己和解,是铃芽自身的成长过程。有关这一点将在后文中详细介绍。

二、影名
《铃芽之旅》这个翻译作者感觉还算满意(本质公路番),但是并不完美。《铃芽之旅》,日文原名为《すずめの戸締まり》。其中すずめ(suzume)就是“铃芽”,也就是女主的名字。其实这个名字发音与すすめ(susume)相似,意为“前进”。戸締まり(tojimari)意为“关门”或“锁门”,其中戸就是“门”,締まり就是“关”。也就是说,《铃芽之旅》的直译应该是《铃芽的关门》。也就是说,这部电影的核心主题应该落在“关门”上,而不是在感情上。这也是官方译名表达不出的一层重要隐藏含义。

三、背景
要了解一部动画电影的内核,就要知道动画中故事发生的背景。作为“灾难三部曲”的第三部,相信大家很快就看出来了——“地震”贯穿了电影的始终。而说起地震,就不得不提让日本民众刻骨铭心的那场大灾害,同时也是导致福岛核电站的罪魁祸首——“3·11东日本大地震”(日文:東日本大震災)。这场里氏9.0级的大地震发生于2011年3月11日,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先来体会以下当时日本电视台给出地震预报时候的场景:

(第一个视频是主震发生时的直播录像,第二个视频是主震发生的第二天凌晨在短短20分钟内又发生了五六次余震)
这次地震的强度是汶川地震强近30倍以上,而且预报的海啸高度远远低于实际高度,给当地带来了毁灭性打击,也给新海诚留下了强烈的触动。
我三十八岁那年,东日本发生了大地震尽管我不是直接受灾者,但那成了我近四十年人生中的个低谷。无论是在制作动画时,还是在写小说时,甚至是在养育孩子时,那时的感触都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在那之后,虽然目睹过世界被重新改写的几个瞬间,但我感觉回荡在心底的声音,一直都停留在了2011年的那个时刻。 我依旧倾听着来自心底的声音,写下了这个故事。
——小说《铃芽之旅》后记 新海诚
如果对日本地理有所了解,那么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铃芽的老家就在当时的震中附近(仔细观察电影中的路线图可以发现路线终点在岩手县附近)。

根据小说原作,铃芽家应该是被海啸冲毁,母亲应该也是在地震之后的海啸中丧生。
我伸出一只手推开生锈的小铁门,踏入家里的院子。 这里是被草埋没的废墟。屋子只留下低矮的水泥地基部分,被色彩缤纷的植物埋没。不只是我家,周遭一带都是如此。这个区域曾经有好几栋住宅林立,现在却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当时明明存在的小树林,如今也失去踪影,放眼望去只剩下荒地。在这里的一切,都被十二年前的海啸带走了。此刻在距离两百公尺左右的地方,有一道巨大的防潮堤俯瞰着这片荒野。即将下沉的夕阳,将所有景物染成淡红色。


原作中有几个细节也照应地特别好:
1、小铃芽的日记本上的日期:

2、借环阿姨之嘴亲自说出的:(这一段不管是小说里还是电影里都有)
「……没错,算一算也已经十二年了。我带她回九州之后,一直 都是两个人住在一起。可是──」
这样推算下来,故事开始时,铃芽应该是16岁,高中一年级。
3、小说原文有直接叙述:(此处为铃芽的独白)
在我四岁的时候,发生了很大的地震。 那场地震真的很大,撼动了整个日本东半部。

四、主要剧情分析
(一)明线:旅行
在具体分析之前,先放上铃芽的大致旅行图:

正好借着旅行图总结一下主线剧情:
在到东京之前,铃芽和变成椅子的草太追赶着大臣,“顺路”关了很多门。
到东京之后,草太变成了要石,铃芽为了救回草太踏上了后半段旅途。
回到老家,救回了草太,也拯救了童年的自己。
1、剧情节奏问题
如果把整个故事以到东京为分界点划分,可以将整个旅程划为前半段和后半段。整体而言,前半程的观感要明显好于后半程,也可以说后半程的剧情比较赶,观感较差。客观分析下来,我认为原因有二:
(1)客观来看,后半段的节奏也确实较快。电影里体现不明显,但是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知道铃芽的这场旅行一共持续了六天(实际上只有五天,第六天就返程了),到东京之前一共用了四天时间,从失去到救回草太实际只用了一天时间。
从文学作品方面来看,这样的安排实际上没有什么问题,所有的矛盾冲突都在很短的时间内爆发,这样反而会使作品的高潮部分更加的精彩。但由于电影和小说两者的媒介特点不同,实际呈现在电影中时,观感就没有原作小说那么出彩。电影更加强调即时的观感,给观众带来画面和声音的震撼;而小说更加强调读者的联想,给读者带来更加丰富的心灵体验。
再来分析《铃芽之旅》的剧本,会发现一个突出的特点:前期埋的伏笔非常多而且比较细微,难以注意到;后期剧情比较跳跃。但是注意到了前期的伏笔,后期的剧情自然而然就很好理解,违和感会少很多。而阅读小说时,一般都能自然而然地注意到前期留下的伏笔,但是在看电影时,尤其是看得入迷身临其境之时,就很难注意和想起前期埋下的众多伏笔,导致后期剧情看的莫名其妙,电影观感确实差。这一差异新海诚这次确实没有把握好。
(2)后半段剧情内容本来就没有前半段充实,或者说不如前半段有趣,甚至会有人觉得反感,所以观影者心态不再是“看电影”而是“盼着电影结束”。这一心态转变可谓致命,所以观影者会有认为“后半段剧情节奏太快”的感觉。
2、旅行线路问题
相信有不少小伙伴都思考过这个问题。为什么是沿着这个路线旅行的呢?有没有什么深意?
(1)为什么从九州出发?
答案很简单:环阿姨带着铃芽定居于此。为什么定居在九州?这里有两种解释:
①环阿姨本身就住在九州;
②在发生东日本大地震后,为了远离铃芽的老家,“躲”到了九州。
其实两种解释并不冲突,我个人认为,第一种解释更合事理一些,第二种解释更合情理一些。
(2)为什么是这样的路线?
这应该是新海诚的精心安排。铃芽的停留之处基本都发生过重大地震灾害。
①九州:2016年曾经发生过熊本大地震,包括6.2级的前震、7.0级的主震以及800多次余震,其中前震和主震都达到了最高级别的7级震度,电影中出现的宫崎、爱媛也受到了不小影响。
(也有说法,选择爱媛是因为在2014年发生了里氏6.2级的3·14日本伊予滩地震,但是该地震的最大震度仅为5强,而且爱媛县虽然临近震中但是受灾轻微,故本文未采用该说法)
②神户:1995年在神户发生了里氏7.3级地震,后来被称为阪神大地震、神户大地震(日文:阪神・淡路大震災)。对神户、大阪造成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③东京:1923年曾经发生里氏7.9级(或8.1级)的关东大地震(日文:関東大震災),东京、横滨等地受灾严重,数十万人死亡,是进百年来日本遭受的最严重的地震灾害之一。原作小说中也有此描述:
「东京的要石所在的地点,据说有巨大的后门。东京的后门一百年前曾经开启过一次,在关东一带引起很大的灾害,后来由当时的关门师们关起来。也许──」
④福岛、岩手、宫城:2011年3月11日曾经发生里氏9.0级的特大地震,后称为3·11日本地震或东日本大地震(日文: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 、東日本大震災)。地震和接连不断的余震引发了海啸,最高达到23米,还引发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事件,造成了数千人死亡。
这样一来,新海诚创作《铃芽之旅》的意图也就大致清楚了。
(二)暗线:感情线(爱情)
这条线我认为是《铃芽之旅》中观感最差的一条线,但也是最次要却不可缺少的一条线。
1、铃芽的爱情(?)
我之所以加上了问号,是因为铃芽对草太的感情不一定是纯正的爱情。铃芽是高一的学生,之前应该没有经历过恋爱,所以很容易把对长辈的“依赖”或者其他感情误解成“爱情”。当然表现在作品中,在大部分观众眼中,可能是“爱情”比“依赖”更多一点(当然大部分观众都会一厢情愿认为是爱情,毕竟谁不想就此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呢)。
2、“突然”的“一见钟情”
说句实话,第一次看的观众基本上都会觉得开头看起来不太舒服,主要就是太“突然”了。不过看完之后仔细想一想,确实也合情合理。现在假设你是铃芽,在上学路上突然遇到一名既特别帅气又是理想型的大哥哥,你会不会心动?其实我认为,铃芽只是“心动”,并不是“一见钟情”。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两人初次相见之时,我相信“依恋”和“心动”的成分是绝对远大于“爱情”的。但是观众们在看完《你的名字》、《天气之子》之后肯定会有自己的期待,将铃芽的感情误解成“爱情”,自然就会觉得很突兀。
3、铃芽为什么要旅行?
这里又摆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铃芽要跟着草太北上去找大臣?对此,我的回答是:出于自己的责任感。其实电影中已经表现足够明显了,因为铃芽拔出了要石,使草太变成了椅子,而世界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这一举动遭受危机(这个时候铃芽认为是大臣开门造成的灾害)。怀抱着这份责任感,铃芽踏上了旅程。其实这里跟爱情真没什么关系,但是非常容易被误解(快把你们的恋爱恼赶紧收一收)。
放一段小说原文:
「即使不是关门师──」我已经不期待回答,小声地自言自语。 「任何人都能成为要石吗?」
铃芽是做好自我牺牲的觉悟去救草太的。如果是单纯的出于爱情的话,应该是不会这么轻易地选择自我牺牲的。所以我推断,铃芽是背负着责任感踏上关门的旅途的。
4、铃芽对草太的感情
先放上一段视频,我觉得视频作者的观点与我不谋而合:

视频中提到的观点我十分赞同。根据作者的分析和我个人的理解,毋庸置疑,铃芽对草太的感情里面一定有“爱情”的成分。但要探究这一部分的“爱情”的来源,可就没有这么简单了。我归结为以下两个部分:
(1)童年“爱”的缺失。根据我的部分亲身经历,在童年因为各种原因(包括父母离异或者是由于以外事故导致双亲离世)导致父爱或者母爱缺失的人,往往会在生活中更加自卑,往往会对“爱”更加执着和渴求。也许这些人看起来十分开朗,但其实这些人的内心深处往往都会有就算是时间也很难填满的空洞(就像是《魔女的夜宴》中的男主)。而填满空洞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到一段新的感情,往往是一段新的恋情。
其实返回电影本身,能够明显的看出,铃芽的内心一定是有感情缺失的。这一点从“不怕死”的剧情中足以看出。也就是说,铃芽的内心其实是渴望开始一段新的感情的,渴望与草太产生“爱情”。
(2)吊桥效应。其实电影中实际表现出来的剧情更接近于“日久生情”,但是细挖根源,可以归结到吊桥效应中去。从铃芽拔出要石的那一刻起,草太和铃芽就已经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了。经过5天的旅行,上演了一波“我来拯救世界”“我来拯救你”的戏码之后,在电影结尾能明显看出,在草太约定回去看铃芽时,铃芽与草太之间已经不是简单的战友情了,还夹杂着些许爱情的成分。
由上分析,铃芽与草太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使铃芽重获新生,也象征着铃芽彻底放下过去,开启了人生的新的阶段。
5、最次要却不可缺少
很明显能看出,与《你的名字》、《天气之子》不同,《铃芽之旅》中,铃芽和草太的感情线不是主线,甚至可以说是最不重要的线。你大可以把草太的职责加到环阿姨身上,直接把草太这个角色从剧中删除,《铃芽之旅》照样完整,主题照样不变。
但是这条感情线确实不可缺少的。分析原因有二:
①电影商业化的需求。加入爱情元素,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毕竟谁不渴望一场恋情呢。
②剧情合理性所在。铃芽的旅途正是因为草太才开始的,可以说是草太就是一个“引子”。这样使铃芽“离家出走”踏上旅途更加正当、自然。如果铃芽和草太之间不产生感情,就只是单纯旅行,反而会使剧情更加生硬,更加无趣。
6、总结
为什么有些人会给《铃芽之旅》打出极致差评呢?我们不妨站在这些人的角度来看:
“我是观众A,我已经盼着《铃芽之旅》引进好久了。在正式去看之前,我实在等不及了,所以又去把《你的名字》和《天气之子》回顾了一遍。哇,三叶和泷、帆高和阳菜都好甜啊(疯狂扭动)。真期待《铃芽之旅》呢。”
我知道这段描写非常夸张,但能够很好的反应一部分观众的心态。稍微分析一下:
①观众对《铃芽之旅》有着非常高的期待。毕竟是新海诚新作。至少不比《天气之子》拉跨。(个别人可能会产生的想法);
②由于前作的主线都是围绕着爱情展开,或者说,爱情线和主线是并列进行的(地位相同),所以观众可能会下意识的对《铃芽之旅》的爱情线有着高期待。
所以当实际的《铃芽之旅》与他们的期望产生巨大落差的时候,他们就会觉得失望至极。
观众期望>>剧本表现,着也是《铃芽之旅》收获一部分差评的原因。再继续深究下去,我们能够得出以下结论:
《铃芽之旅》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新海诚所想非观影者所感——剧本作家跟观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信息差。进行一个形象的类比,新海诚的剧情可以比作一根放在桌子上的耳机线,看起来盘旋缠绕十分难以解开。有些人过来看到了这个耳机,觉得这个耳机很难解开,就去大肆宣传说“这个耳机已经缠在一起解不开已经没啥用了”。但实际上,只要稍微去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耳机线并没有缠绕在一起,只是单纯的盘起来放在了桌子上了而已。意思是,新海诚的剧本写得并没有有些人的口中这么不堪入目,只不过通过电影这个媒介很难让大部分观众第一时间理解。这可以算是新海诚考虑不周到的地方,没有实际考虑观众的第一感受,所以导致有很大一部分人在看了第一遍之后就对本作品失望,给出差评。我认为,《铃芽之旅》非常值得二刷(看小说也可以),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思考,对电影主题的思考,而不是只是停留在剧情表面(好不好看)上。这样我们永远也走不进新海诚的内心世界。
(三)暗线:亲情线
这一条线的脉络清晰,多前后照应,主要矛盾在结尾爆发,但是略感突兀。整体而言,如果能有更多的篇幅进行描述的话观感可能会更好。
1、旅程前半段:环阿姨对铃芽的关心
在旅程的前半段,亲情线主要以暗线穿插于旅行途中。每一天环阿姨都会跟铃芽联系(铃芽收不收得到、回不回复另说)。在铃芽踏上旅程的第三天,环阿姨决定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去神户(实际上最后去了东京)找铃芽。
这可以充分说明,环阿姨实际上是对铃芽十分上心的。坦白来说,世界上的父母都这样,也就是说,环阿姨其实是把铃芽当成自己的亲女儿来对待的。
2、旅程后半段:矛盾的爆发
在东京,环阿姨终于找到了铃芽。在芹泽的车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环阿姨醒着的时候,铃芽睡了;而铃芽醒着的时候,环阿姨睡了。着就预示着两人之间是有很大隔阂的(我认为隔阂来自误会,来自缺乏妥善的沟通,走不到对方的心里)。
在大谷海岸,矛盾终于爆发了。虽然是环阿姨被左大臣附身,但是她说出的话确实是真心话。
环阿姨的眼睛突然张大。她咬住嘴唇,缓缓低下头,肩膀上下起伏。她深深吸入空气,彷佛周围的空气变得稀薄,然后吐出来。
「我已经──」环阿姨用沙哑的声音缓缓地说。
「好累……」
我瞪着环阿姨。她笔直地站在停车场屋顶下的阴影处,低声说: 「被迫领养你之后,我已经花了十年全心照顾你……我真像个傻瓜。」
咦?我感到诧异。被风吹来的雨滴接连打在我的脸颊上。
「毕竟是失去母亲的小孩,我当然也会在意。」 环阿姨忽然露出苦笑。在她背后的远处,是持续吸入雨点的黑暗的海。
「你来我家的时候,我才二十八岁,根本还很年轻。那是我一生当中最自由的时候。可是自从你来了之后,我就变得很忙,没有充裕的时间。我没办法邀人来家里,带着拖油瓶也不可能顺利找到结婚对象。像这样的人生,就算有姊姊的钱,也一点都不划算。」
环阿姨的话合情合理,也就是说,从客观而言,照顾铃芽确实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找不到对象,浪费了自己宝贵的年轻时光(可以推断出现在环阿姨大概四十岁)。相当于发出了“我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的灵魂质问。铃芽其实心里也清楚自己这么多年来给环阿姨添了这么多麻烦,很对不起环阿姨,但是她还是选择了继续吵下去。
(1)铃芽对环阿姨的感情
「是──」我的声音变得沙哑。「是这样吗……?」
我低下头,发现大臣坐在门边,张大圆圆的眼睛,同样地注视着环阿姨。
「可是我──」 我并不想说这种话。
「我也不是自己想要跟你在一起的!」
我明明不想说,却喊出来。
「我没有拜托你带我去九州!是你自己提议,要我当你家的小孩!」
铃芽,你来当我家的小孩哪。在那个下雪的夜晚抱紧我的温度,我至今都还记得。
「我才不记得。」
很明显,这个地方是铃芽在发脾气,就像叛逆期的小孩子一样发脾气(实际上铃芽就是小孩子)。“明明不想说,却喊出来”“我至今都还记得——我才不记得”。
通过这段心理描写,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铃芽一直记得环阿姨对自己的照顾,对环阿姨深怀感激之情。其实前面有几个细节可以映照这一点:
①环阿姨说铃芽到了“叛逆期”。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在铃芽开始旅行之前,其实很少做出反抗环阿姨的事情。这里可以看出,铃芽对环阿姨是怀有感激和尊敬之情的,也明白环阿姨牺牲了很多东西才换来了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说,铃芽之前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好孩子。
②铃芽曾说,自己家里是“放任主义”。在什么情况下家长会放任孩子?这一定得建立在孩子非常听话的基础上。由于环阿姨是铃芽的养母并非亲生母亲,所以这里还涉及一个信赖问题。也就是说,其实环阿姨是对铃芽怀有相当大程度的信赖的。
可是她为什么要违背自己的本心,说出相反的话呢?我做出如下理解:
①意气用事。这是身处青春期的青少年最容易干的事情。“上头了”就容易失去控制,这里的铃芽很明显是“失控”了。为什么“上头了”?这是因为她最亲爱的环阿姨说出了最伤人心的话:“被迫领养”“我真是个傻瓜”。换位思考一下,我觉得我也会上头(环阿姨说的话确实太过分了)。
②环阿姨阻碍了铃芽的决心。铃芽要去拯救草太,这是她唯一的救命稻草,也是自己的决心所在。环阿姨不由分说要把铃芽带回去,铃芽当然会着急,当然也会发怒。
(2)环阿姨对铃芽的感情
环阿姨用冷笑的声音说。她交叉双臂,对我怒吼。
「你快点离开我家哪!」 环阿姨的嘴角在笑。
「把我的人生还给我!」 然而她的眼睛却在哭。
虽然这很明显是被左大臣附身的环阿姨说出的话,但依然能看出一些东西:
“「把我的人生还给我!」 然而她的眼睛却在哭。”个人认为这句话是点睛之笔。
①“把我的人生还给我”,这毫无疑问是环阿姨的真心话,也与前面环阿姨的话互相照应。但是更绝的是后面的那一句话:
「我在停车场说的那些话──我的确曾经在心里想过……不过并不是只有那些。」
“曾经”代表着现在已经没有想着这些事了(指“把我的人生还给我”),“不只有那些”代表着环阿姨确实是发自内心地渴望收留铃芽,对铃芽也是出自真心的关爱。
②“她的眼睛在哭。”为什么在哭呢?有以下两点解释:
(Ⅰ)其实对铃芽说这些话不是环阿姨的本意。从这里可以判断出,环阿姨确实受左大臣影响了,但是她还是保留了自身的意志,所以才会哭。不明白左大臣的目的为何,但是可以推断左大臣放大了环阿姨内心深处的黑暗面,环阿姨说完了那些话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失言了。
(Ⅱ)对铃芽的忏悔。看到铃芽做出了这么激烈的反应,环阿姨意识到自己确实深深伤到了铃芽的心。
「我为什么会说出那种话──」环阿姨边说边用双手遮住脸。
喂喂喂──芹泽在内心想。环阿姨开始发出声音哭泣。
但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既然伤害已经造成了,那么就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来弥补,所以也就有了后面一段蹬车的剧情。
3、旅程后半段:矛盾的缓解
「我得告诉你,」环阿姨朝着前方突然说。
「我在停车场说的那些话──」 我看着环阿姨。汗湿的短发随风摇曳。我首度发现其中掺杂了几根白发。
「我的确曾经在心里想过……不过并不是只有那些。」
「嗯。」我回答。我是知道的。
「完全不是只有那些。」
我吐出气息,稍稍笑了。
「……我也要说抱歉,环阿姨。」
我说完把手放在环阿姨汗湿的肩上,把脸颊贴在她的脖子。我闻到环阿姨的味道。那是像太阳一样、总是让我感到安心的味道,是我最喜欢的环阿姨的味道。
其实这一段也隐藏了很多情感,已经分析过的部分我就不再展开分析了。有一句话非常耐人寻味:“我首度发现其中掺杂了几根白发”。其中“首度”代表着两层含义:过去没有,现在是第一次。“过去没有”实际上也反应出了两人之间的隔阂——铃芽甚至都没有,或者是说没有机会仔细观察过环阿姨的头发;而“第一次”则反映出了两人关系的缓和,互相走进了对方的心里,能够注意到对方身上的细微点了。“掺杂了几根白发”让我们不禁去想到,环阿姨年纪确实大了,还要操劳铃芽的事情,确实非常不容易。
这一段也交给了我们化解矛盾的方法:双方各退一步。矛盾的本质是矛盾双方的对对方的不理解,也就是说,矛盾的目的就是要达成双方的互相理解。(所以说吵架实际上是可以加深双方关系的,但是过程往往比较暴力,伤心又伤身,所以还是要尽可能地避免吵架)这样一来,双方各退一步,既保持了头脑的冷静,又能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互相理解,化解矛盾。
4、细致的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也是非常细致的。之前我也用黑体字在原文中标记了一些环境描写。
咦?我感到诧异。被风吹来的雨滴接连打在我的脸颊上。
在她背后的远处,是持续吸入雨点的黑暗的海。
雨势不知从何时开始已经转弱了。
当然这也是惯用的环境描写手法了。以雨势的强烈反应矛盾冲突的激烈,雨过天晴象征着矛盾的化解。
5、总结
总体而言,这场架不是想要吵才吵的,有点“被迫”的成分在里面,所以看起来很突然,观众也不好接受。主要问题在于前期对该条线的铺垫太隐蔽了。在矛盾爆发之前,谁都没有想到冲突会这么激烈,有些人甚至都不会察觉到有矛盾。所以最后的吵架显得这么突兀和仓促。即使增加了一个“左大臣”的外界促使因素,也会使这段吵架显得有一些不可理喻。或者是铺垫不足,或者是铺垫太隐晦(也可能是时长不够了吧),总之这是新海诚编排失误的一个点。
但其实仔细思考,会发现这样的冲突是有其必然性存在的。前文分析过,铃芽很听话,几乎没有与环阿姨相对抗过。要知道,吵架有时候是交流沟通的最有效方式,也是最直接、最激烈的方式(反正我隔三岔五就会跟我爸吵一架)。没有正面对抗过实际上就相当于没有深入地走进对方的心里去过,没有进行过深刻的换位思考,理解过对方的感情。所以前文我说其实两人之间是有很深的隔阂的。而这样的隔阂经年累月累计起来,总有一天会爆发激烈的矛盾冲突。而“左大臣附身”只不过是一个“催化剂”,就像是萨拉热窝事件一样,是必然性中的一种偶然性而已。
如此分析,铃芽的离家出走也应该是一个必然性事件,遇到草太、拔出要石是必然性事件中的偶然性事件。
现在想想,直接把这条线删了也不是不行,只不过加上这条线之后主题反应会更加完整。你想,新海诚主要描写的是灾难对人的影响,而要表现铃芽的转变就不得不提铃芽的家庭条件。而一般而言,这样的组建家庭一般都会有矛盾存在,也就是说,加上这样一条亲情线实际上可以更具体客观地反应这样的组建家庭面对的困境。所以实际的灾后家庭成员之间也能像铃芽和环阿姨这样缓和关系,也是新海诚希望看到的吧。
(四)暗线:成长线
其实也就是铃芽的个人线。前文其实也提到过,铃芽内心的成长、与过去的自己和解才是整部电影的核心主线。其实主题曲《すずめ》中我也详细分析了铃芽的成长经过,在阅读这条线的时候不妨与后面的主题曲解读一起结合起来读。
1、铃芽的伤痕与救赎
铃芽是3·11大地震的受害者之一。前面的背景介绍已经非常详细了,这里再向大家分享几个电影里很难看出的细节:
(1)留藏在铃芽心中的伤痕
在铃芽回到故乡的时候,原作小说中有如下描写:
「妈妈~我回来了!」
在外面尽情玩够之后,我会一边大声呼唤母亲,一边跑上通往家 里的这道短斜坡。暌违十二年,站在同样的地点,我突然想起这件事。当时母亲常常为我准备甜点,像是蕃薯蛋糕、肉桂砂糖口味的炸面包、洒了黄豆粉的豆腐麻糬等等。家里的隔间、点心柔和的甜味、 还有我呼唤母亲的声音,有很长的时间都被我完全忘记,但是在这个瞬间,这些记忆却以令我惶恐的鲜明度,从脑袋深处涌起。当时居住的两层楼屋子,至今仍历历在目。在那栋屋子里──
「妈妈,我回来了。」
我轻声地说,像是要把这样的记忆悄悄推回去。
我伸出一只手推开生锈的小铁门,踏入家里的院子。 这里是被草埋没的废墟。屋子只留下低矮的水泥地基部分,被色彩缤纷的植物埋没。不只是我家,周遭一带都是如此。这个区域曾经有好几栋住宅林立,现在却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当时明明存在的小树林,如今也失去踪影,放眼望去只剩下荒地。在这里的一切,都被十二年前的海啸带走了。此刻在距离两百公尺左右的地方,有一道巨大的防潮堤俯瞰着这片荒野。即将下沉的夕阳,将所有景物染成淡红色。
在我四岁的时候,发生了很大的地震。
那场地震真的很大,撼动了整个日本东半部。
地震发生时,我在幼稚园,妈妈则在医院上班。我被幼稚园的老 师带到附近的小学避难,结果好像在那里住了十天左右。因为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几乎都已经忘记,只依稀记得当时每天都很冷,防灾无线电一直响着警笛声,接下来的几天吃的都是饭团、面包和泡面的反覆。还有,其他小孩都有爸爸妈妈来接,只有我妈妈一直都没有来。我从来不会因为自己没有父亲而感到寂寞(我们一开始就是单亲家庭),不过只有这时候,打心底羡慕拥有双亲的小孩。我还记得, 因为太过寂寞与不安,我在避难所的时候不只是心里,连全身都一直感到疼痛。
然后有一天,妈妈的妹妹环阿姨突然出现,从九州来领养我。
直到最后,妈妈都没有回来。
家里后院的小水井现在也还留下来。
这几段细节拉满,所以我原封不动地呈现给大家了。对我有触动的地方我都用黑体字标出了。接下来我要跟大家细细探讨:
①“妈妈,我回来了”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小铃芽说的,第二次是铃芽说的。在12年前和12年后,虽然家已然不复存在了,但是回家的情感却是一成不变的。12年过去,人还是同一个人,但家已经不再是那个家。12年间,沧海桑田,地震改变了铃芽的一生。这跨越时空的交会,或许是新海诚想要呈现的。
12年前,小铃芽还能向她最喜欢的妈妈说出“我回来了”;但是12年后,铃芽只能对着“曾经是家”的废墟,向已经离去的母亲道别。大地震带给人们的伤害是真实的,是残酷的,也不是能够轻易靠时间来抚平的。如果这场灾害能够轻易抚平人们的伤痕,那么,铃芽也就不再需要踏上旅途了。这场跨越12年的回归,象征着铃芽与过去自己的和解,象征着铃芽正视了地震带来的伤痕,象征着铃芽战胜了过去,“长大了”。正如铃芽名字谐音“進め(susume)”,铃芽一直走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停成长——希望3·11大地震的受害者也能像铃芽一样,正视过去,向未来迈去。这也正是新海诚所想表达的。
②忘记?没有忘记?
这一部分(包括下一部分)一直有提到:“突然想起”“完全忘记”“记不清楚”。铃芽是真的不记得了吗?很明显不是的。
这段记忆对于铃芽来说太过痛苦,所以她选择了将这段记忆“封印”了。一个很明显的证据是,她看到过去的日记的时候很明显地想起了过去的记忆,说明这段记忆还是留存在她的脑海里面的。也就是说,这段记忆不是忘记了,因为太过痛苦,铃芽潜意识里不愿意去想起它。
这一部分中也曾经提起过:“这些记忆却以令我惶恐的鲜明度,从脑袋深处涌起。”再继续细品,“惶恐”其实就是恐惧,“鲜明度”表示这些记忆令她刻骨铭心。可见,残酷的现实对小铃芽的打击是如此之大。
③“模糊的记忆”
注意,上条中所说“记忆”与本条的“记忆”不同。强调的重点也不同,不形成冲突关系。
原文中有“我几乎都已经忘记,只依稀记得当时每天都很冷,防灾无线电一直响着警笛声,接下来的几天吃的都是饭团、面包和泡面的反覆。”在记忆完全恢复之前,铃芽对地震的记忆多是“感受型的记忆”:“冷”“寂寞与不安”“不只是心里,连全身都一直感到疼痛”——这也符合人的记忆认知规律。在铃芽模糊的记忆中,没有妈妈,也没有找妈妈的场景,只有在避难所时的场景。我们不难从这些体验型、感受型的记忆中切身体会小铃芽的绝望和无助。
④“直到最后,妈妈都没有回来。家里后院的小水井现在也还留下来。”
其实这是我故意多截了一句。这两句没有什么直接联系(按照文意划分,“小水井”一句是从属于后面部分的),但是却能在文字层面留下震撼。“妈妈没回来但是水井留了下来”在文字层面形成了强烈对比。我有点怀疑新海诚也是故意这么写的。(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
当然,这句话也承前启后,前面是回忆部分,后面转到现实,非常精妙。
⑤“把这样的记忆悄悄推回去 ”
这段描写就十分唯美了。“记忆”是指和妈妈在一起的美好回忆。“悄悄”表现了铃芽的小心翼翼,体现了铃芽对这段宝贵回忆的珍重。“推回去”就非常耐人寻味了。为什么是推的方向是“回去”?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推过来读起来非常怪,推过来更符合动作逻辑”。但是我认为,这里的“回去”有“放下”的意思,带有“把过去的回忆推回过去,我要向未来迈进了”的感觉。这句话可以扩展理解成:“我把过去宝贵的记忆悄悄珍藏在这里(心底),这也是组成我的一部分,我会珍惜地怀抱着这份记忆,向前方迈进。谢谢你,妈妈。”
(2)铃芽的日记
我认为这个日记本非常关键。我要从几个层面对日记本进行着重分析:
①日记本在整个剧情中的作用:
日记本是由4岁的小铃芽记下的,在12年后又被铃芽找出,指引着铃芽走进常世。可以说是整个剧情的一个重要线索。我认为,这个日记本是连接铃芽过去和现在的纽带。跟“门”一样,两个时空在此处交会。
②日记本为什么被涂黑?
有关这一点,电影里确实是缺失的。实际上,电影里也展示了铃芽在地震发生前几天的日记,只不过画面时间短,加之又是日文,所以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信息。我认为这个铺垫还是比较重要的。小说里说的就更加明确了:(这一段真的看哭了)
跟环阿姨去九州之前, 我独自来到这个地方,在水井旁边把它们连罐子一起埋起来。我依稀 记得这件事。确认日记的内容,也是我来到这里的目的之一。
「我不太记得当时的事了──」
我边翻日记边说。用蜡笔写的拙劣字迹和色彩缤纷的图案,彷佛要从每一页跳出来般鲜活。三月三日。我跟妈妈一起庆祝女儿节。三月四日。我跟妈妈去卡拉OK大赛。三月五日。我跟妈妈坐车去大卖场玩。
「我记得曾经不小心迷路走进门里。这本日记上应该有写──」
我继续翻页。
三月九日。妈妈帮我剪头发。铃芽变可爱了。
三月十日。今天是妈妈三十四岁的生日。妈妈生日快乐!你要活到一百岁!
我翻页。
「啊!」
三月十一日。
纸张被涂成黑色。蜡笔的油彷佛刚涂过般带着光泽。我想起冻僵的手、握得很紧的黑色蜡笔、涂遍白色纸张时铺在底下的纸箱粗糙而不舒服的触感。当时指尖的触感、内心快要爆发的情感,此刻鲜明地唤回我心中;长时间冰封的记忆有如被解冻而涌出来。我已经无法阻挡它了。
我翻到下一页。被涂成全黑。
翻到下一页。全黑。
翻到下一页。黑色。
我住在避难所时,每天都到处寻找妈妈。直到天黑,我都独自走在遍地瓦砾的街上。不论到哪里、不论问谁,都无从得知妈妈的去处。大家只是对我说,对不起,对不起,铃芽对不起。我每天都想要在日记本上写下「今天终于见到妈妈了」,但是却无法如愿;因为想要当作没发生这件事,每晚都把日记本涂成黑色。我很仔细地、拼命地用黑色蜡笔涂,不让纸张留下白色的部分。
翻到下一页。黑色。
翻到下一页。黑色。
黑色,黑色,黑色。
我翻到下一页。
「啊……!」
我不禁吐出气息。累积在眼角的泪水扑簌簌地落在日记上。这一页画着色彩鲜艳的图画。
画中有一扇门。门内画着星空。
在旁边的页面上,画着站在草原上的两人,一个是幼小的女孩, 另一个则是穿着白色连身裙、长发的大人。两人都面带笑容。
「──那不是梦……」
我用指尖轻轻触摸那两人。隆起的蜡笔颜料微微沾到指尖,感觉 就好像直接接触到过去。那不是梦,而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我从后门误入常世,在那里见到了母亲。我能够进入的后门,就在这块土地上。
请大家原谅我放这么长一段在上面,因为这一段真的写的太绝了。文字的张力、段落的布局、情感的爆发,完美的交织在一起。与这一段比起来,其他部分简直是黯然失色。接下来,由我来带着大家细品这一大段文字。
(Ⅰ)日记的内容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3月11日之前,铃芽和妈妈在一起的生活是非常幸福的。这点从小铃芽的笔触上也能看出来:“用蜡笔写的拙劣字迹和色彩缤纷的图案,彷佛要从每一页跳出来般鲜活。”从内容里也能看出来:跟着妈妈一起“庆祝女儿节”“卡拉OK大赛”“去大卖场玩”、“3月9日妈妈帮我剪头发”、"3月10日庆祝妈妈生日"(当然“你要活到一百岁”应该是新海诚故意写的)。
但是到了3月11日,一切都变了。“纸张被涂成黑色。”从之前的“色彩缤纷”到突然的“全涂成黑色”有一个鲜明的视觉差异,带来震撼的感觉,相信看过电影的小伙伴们应该有这样的感受。这说明,3月11日之后,小铃芽的心态发生了巨大转变,这也正是3·11地震造成的。
(Ⅱ)涂黑
原文对涂黑的部分进行了大篇幅、重复性的描写,还单独成段。我认为,“全黑”“黑色”多次重复,更加强调了小铃芽内心的绝望;单独成段,加快了行文节奏,读者也跟着紧张起来,为之屏息。每一次单独成段的重复,对于铃芽、对于读者来说,都是一次心灵上的冲击。
尤其是对于铃芽来说,冲击更大。这一张张的涂黑仿佛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沉睡在铃芽心灵深处的痛苦记忆。她看到的不只是涂黑,她看到的是自己绝望、痛苦的经历——
“我想起冻僵的手、握得很紧的黑色蜡笔、涂遍白色纸张时铺在底下的纸箱粗糙而不舒服的触感。当时指尖的触感、内心快要爆发的情感,此刻鲜明地唤回我心中;长时间冰封的记忆有如被解冻而涌出来。”
所以当她看到最后一页时,"累积在眼角的泪水扑簌簌地落在日记上"。
(Ⅲ)痛苦的回忆
我们不禁想知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电影中,这里有很多画外音,推断是当时铃芽找妈妈时遇到的人。能从他们的话中直接推断出铃芽的母亲已经去世。
然而我觉得,虽然小说中只有一句话,但是表现的更加绝妙,更有张力:
“大家只是对我说,对不起,对不起,铃芽对不起。”
这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一定注意,是“大家在对铃芽道歉”。这其实很能反应出来,大家其实对小铃芽也是有愧疚之情的。他们也想告诉小铃芽她的妈妈在哪里,可是她的妈妈已经不在了。
其实,这个地方再结合铃芽母亲的职业,可能会感触更深。铃芽的母亲是医院的护士,是不能第一时间逃走的。也许她母亲是因为救人而没能及时逃走吧。也就是说,“大家”应该是怀抱着对铃芽母亲的感激、对其离世的悲痛而产生的愧疚,才只能在小铃芽面前不断道歉的吧。
(Ⅳ)涂黑的原因(电影中没有体现)
原文中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
“我每天都想要在日记本上写下「今天终于见到妈妈了」,但是却无法如愿;因为想要当作没发生这件事,每晚都把日记本涂成黑色。我很仔细地、拼命地用黑色蜡笔涂,不让纸张留下白色的部分。 ”
真的很心疼小铃芽。注意到两个细节:
Ⅰ. “因为想要当作没发生这件事” Ⅱ.“仔细地、拼命地”
这说明当时小铃芽根本不能接受妈妈已经离去的现实。对于小铃芽来说,妈妈就是她的幸福,妈妈就是她的一切。所以她拼命地想要把握住她那小小的幸福,拼命地涂黑。虽然我们知道,这只是小铃芽的自我蒙骗,也许小铃芽也知道这只是自我蒙骗,但是她也只能抓住她那小小的救命稻草,只能这么重复下去。面对天灾,我们往往无能为力。这应该就是新海诚想展现的另一个主题了吧。
(Ⅴ)日记的最后一页
“画中有一扇门。门内画着星空。在旁边的页面上,画着站在草原上的两人,一个是幼小的女孩, 另一个则是穿着白色连身裙、长发的大人。两人都面带笑容。 ”
日记的最后一页由黑色转为彩色,这恰恰说明了小铃芽找到了“救命稻草”,心境发生了转变。当时小铃芽认为自己找到了妈妈,所以最后一页才没有涂黑。但实际上,她遇到的不是妈妈,而是12年后的自己。
这一块剧情安排的很妙。可以理解出几层意思:
是12年前的铃芽指引了12年后的铃芽,12年后的铃芽拯救了12年前的铃芽——是自己指引了自己,自己又拯救了自己。我想,新海诚想表达的是,只有幸存者自己才能指引自己、拯救自己。同时也借助铃芽的这段经历,去激励幸存者去进行自我救赎。
这里注意到一个细节:“幼小的女孩”和“大人”。
“幼小的女孩”就是小铃芽,“大人”就是现在的铃芽。这里十分巧妙。从身形上来看,确实是这样;从人物成长的角度上来看,也确实是这样。小铃芽肯定不成熟,心灵十分的幼小,可以说是“幼小的女孩”;而现在的铃芽已经浴火重生,成长成为一个“大人”了。
(3)细节:月亮(该部分灵感来源于BV1nv4y1V7Eq,后面人物分析部分也有放上视频链接)
「对了,那一天有月亮!月亮挂在那座电波塔上!」
后门的图案旁边的风景,画着月亮和细细的类似塔的东西。我抬起头环顾四周。
在门内, 可以看到小小的满月挂在电波塔上方。我眨了眨眼,门已经不在那 里,取而代之的是很大的满月。原来我是穿过月亮,从现世掉入常世。
这一处细节很难察觉。小时候进入常世的时候是在满月之夜时进入的,长大后又一次踏入常世也是在满月之夜。更加详细的细节可以去视频中查看。
我认为,这里的满月有几层意义:
①是铃芽进入常世的指引者。12年前,满月指引小铃芽,找到通往常世的门;12年后,满月又一次指引铃芽,找到小时候进入常世的门。
②象征着生活的幸福美满。哎,这个时候就会有同学问了:“C老师,铃芽家已经这么惨了,哪里来的甚么幸福美满。”唉唉唉你先别急,听我分析。这个“幸福美满”可不是指家庭的幸福美满,指的是铃芽最终通过常世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结局很美满。你想想,4岁的铃芽通过常世找到了自己的母亲(虽然不是真正的母亲),收获了短暂的幸福:可以看到日记终于没有被涂黑,在这12年间铃芽活的好好的;12年后,16岁的铃芽又一次进入常世,不仅拯救了12年绝望的自己,还收获了一段爱情。妥妥一个HE,可喜可贺。
2、铃芽的重生
这是整部电影之中最有看点的地方。详细可以看下面的主题曲分析部分。
(1)时间结点
铃芽心态的彻底转变应该是在失去草太的结点上。在那个时候,铃芽做了一个久违的梦,梦见了自己的母亲给自己做椅子的场景。我认为,也就是以这两个关键事件的发生触动了铃芽,是铃芽的心理发生了蜕变。
(2)内心蜕变
其实在下面主题曲分析部分,我对铃芽心理转变做出了更加深入的剖析。这里只是稍微分析梳理一下:
在旅途的前半程,铃芽其实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的,处于“迷茫状态”。唯一能看出来的就是,她确实做出了一个十分重大的决定,甚至不惜让她最喜欢的环阿姨担心。(在前面亲情线中有详细分析过)
到达东京,失去草太,铃芽的心不再迷茫,拯救草太心意已决。这不仅是为了拯救草太,更是为了自我救赎。
旅途后半程跟环阿姨大吵一架后,虽然电影中没有直接表现,但是铃芽肯定是成长了,至少可以与环阿姨之间互相理解了。(详见前面亲情线分析)
最后,铃芽回到家乡,战胜了回忆,进入了常世,重获新生。
3、总结
在我看来,《铃芽之旅》正是铃芽的成长史,是铃芽的“自我救赎之旅”。经过一番闯荡,铃芽终于击碎了过去横在心中的那道坎,坚定地向未来迈进,并收获了亲情、爱情,收获了自己小小的幸福。
这就是《铃芽之旅》的主题。前面也提到过,铃芽是3·11大地震的幸存者之一,也象征了整个因为地震、海啸等大灾难而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群体。新海诚塑造铃芽这样一个形象,就是为了激励这些人,告诉他们:过去的伤痕要靠自己抚平,乐观起来,勇于面对这场大灾难,不要逃避,正面击碎它,向着光明美好的未来迈进,你也可以像铃芽一样,收获属于你的自己幸福。

五、主题曲《すずめ》深入剖析
我结合电影和小说原著,对主题曲进行了细致详尽的深入剖析,但终归也是个人的理解,若有不同意见,欢迎在下方的评论区积极讨论。
全!体!起!立!
小引:
主题曲的名字叫做《すずめ》,其实就是女主的名字铃芽。歌名究竟包含着什么深意呢?也许在看完我对整首歌分析之后,你会得出自己的答案。
(歌词和部分翻译源自萌娘百科)

Part I:从3·11到与草太相遇(故事发生前、旅行前半程)
在歌词正式开始之前,有一段超好听的前奏。来细品一下,空灵的前奏是不是将你带入了另一个世界了呢?这就是前奏的效果。我认为,通过前奏,把我们带入了“另一个世界”。
这里的“另一个世界”可以解释成常世,代表着下面一部分内容其实是在说“常世”中的事情,也就是整个电影故事发生之前、3·11地震时候的事情;也可以解释成铃芽的内心世界,经过后文分析实际可以发现,整首歌实际上讲的就是铃芽内心世界发生的变化。
君の中にある
存在于你身体中的
赤と青き線
赤红与青蓝之线
それらが結ばれるのは
两者交会之处
心の臓
即是心脏
“君”就是“你”的意思,这里我认为是站在小铃芽的视角,称呼她的母亲
接下来是对部位身体的描写:“赤红与青蓝之线”其实就是动脉和静脉,两者交会的地方“即是心脏”。这其实代表着生命。注意用的是“心の臓”而不是直接用的“心臓”,其实有对“心脏”的强调。心脏是人体最重要也是最脆弱的部分之一,对心脏的强调实际上预指着生命的脆弱,暗示了在各种自然灾害——尤其是3·11大地震——之中,人类生命的脆弱。
風の中でも
即使处在狂风中
負けないような声で
也不会消散的声音
届ける言葉を
如今依然在孕育
今は育ててる
以此声音传达出去的话语
这四句话直接看起来有些别扭,我稍微把语序调换了一下:
“如今依然孕育着 用即使处在狂风中也不会消散的声音 也要传达出去的话语”
其中,“狂风”指的应该是灾难。句子可以解释成:“有着想要用尽全力也想传达出去的话语”。那么问题来了:话是什么?为什么需要用尽全力去传达?对象是谁?
我认为,这指的是小铃芽即使拼尽全力想要对母亲传达一些话,至于其具体内容就任君想象了。可以想想在电影开头,小铃芽在常世之中奋力奔跑寻找妈妈,我觉得能够很好的解释这一句歌词。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如今”也就是“影响到了现在”,也就是说,铃芽其实直到现在都在寻找妈妈。这也为后面铃芽心态的转变做了铺垫。
時は まくらぎ
时间 寂静沉睡
風は にきはだ
风儿 轻拂脸庞
星は うぶすな
星辰 众生归途
人は かげろう
人们 过往云烟
这里先来解释一下后面的四组假名是什么意思:
①枕木(まくらぎ):就是铁轨上垫的一根根木头。
②和肌(にきはだ):柔软的肌肤。
③産土(うぶすな):此指故土,也指土地神。其实在中二的关门咒语中也出现过这个词。
④陽炎(かげろう):指蜉蝣,意指短命和无常。「陽炎Project」的「陽炎」也是这个意思。
这段词写的非常好,翻译的也很不错,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这一段歌词大致描绘了3·11大地震的场景。
时间寂静沉睡——灾难发生的那一刻时间停止了、大地为之屏息。
风儿轻拂脸庞——有一种眼泪落下、风儿轻拂着脸庞、拭去眼泪的感觉。3·11地震后,小铃芽(人们)经历灾难、失去亲人、家园毁灭、落下眼泪,但只有风儿能为他们拭去眼泪。
星辰众生归途——象征着灾难的发生、毁灭性的打击,天翻地覆、刹那之间失去了所有。实际上,由于海啸和余震,那一夜,人们几乎无眠,只能看着星星升起又落下。“星辰”实际上也象征着逝去的人们,随着夜的逝去踏上归途。
人们过往云烟——实际上就是人们的消失——因为身边的一个个亲人、朋友因为灾难而逝去了。 “かげろう”即“陽炎”,带有虚无缥缈的感觉,暗示着生命无常,也恰好对应了人们那个时候的心境:灾难发生的太过突然,身边的亲人突然失去,人们还没能反应过来,无法相信、无法接受亲人的离世的现实。在电影中表现为小铃芽母亲的逝去,小铃芽无法相信,甚至穿过门去到常世去寻找母亲。
何で泣いてるのと聞かれ
当被问到为何会哭泣时
答えれる
能回答的也
涙なんかじゃ
仅有泪水了
僕ら出会えたことの意味には まるで
我们之所以能够相遇的意义 宛若
追いつかない
千载难以寻觅
この身ひとつ
若仅靠我一人
じゃ足りない叫び
力所不及的呐喊
君の手に触れた時にだけ 震えた
唯有触及你的手时 才感到微微悸动的
心があったよ
是我的心脏啊
意味をいくつ越えれば 僕らは辿り
而究竟要跨越多少理由的桎梏 我们才能
つけるのかな
抵达终点呢
愚かさでいい
显得愚昧也好
醜さでいい
即使变得狼狈不堪也罢
正しさのその先で
愿在化作真相的前方
君と手を取りたい
能够牵起你的手
这四段与前面紧密衔接。虽然后面有重复,但是我认为这一段和下面重复的那一段的意义完全不一样。
第一小段:这是小铃芽终于认识到现实之后的场景,“回答的也仅有泪水了”。其实一直到与草太相遇之前,铃芽的内心应该一直都是这种状态——不停的哭泣。
也就是说,3·11的伤疤其实是一直留存在铃芽心中的。所以,铃芽内心深处其实特别渴望遇到一个人来帮助她抚平伤疤。而这个契机就是与草太的相遇。所以才会有“我们之所以能够相遇的意义 宛若 千载难以寻觅”、
后面的这几个小段有不同的递进意义,可以看成是铃芽对自己或是对草太单方面的诉说。
第二小段可以看作是刚刚相遇时,铃芽对草太的倾诉,“若仅靠我一人呐喊是不够的”“没有你我是不行的”
第三小段又重新深化了这种感情(唯有触及你的手时 才感到微微悸动的是 我的心脏啊)。后面一句: “而究竟要跨越多少层含义 我们才能抵达终点呢”,其中“含义”是直译。这里的“含义”可以理解成“困难”、“桎梏”的意思,但是在这之上又多了一层“感情”的意义,是怀抱着某种情感跨越“困难”。这个时候的“终点”,对应旅程的前半段,其实铃芽也不是很清楚“终点”是什么、在哪里,只知道有一个“终点”需要去到达。
第四小段又是情感的一层深化。“即使很愚蠢、即使会变得狼狈不堪”也要“在‘正确’的前方”“牵起你的手”。是不是有一种“奋不顾身的爱”的感觉?但是这个时候告白的感情并没有这么强烈,反而是“你陪我一起寻找真相、去往终点”的陪伴、依恋的感情更加强烈。这是这份感情的刚刚开始,而不是结束。
从音乐表现角度来看也是这样。这一段的感觉偏抒情,带有一定空灵的感觉,带入到电影中,有一种铃芽刚刚发觉自己感情的意思。整体音量稍小,更加代表着这才是刚刚开始。

Part II:儿时的梦,炽热的心(铃芽的梦)
思い出せない
已然无法回想起
大切な記憶
宝贵珍重的记忆
言葉にならない
总是难以倾诉出口
ここにある想い
此时此刻的思绪
这一段其实可以对应到草太变成要石之后,铃芽做的梦。稍微解读以下:
“已然无法回想起 宝贵珍重的记忆” 这是指铃芽已经不太记得清楚小时候的有关母亲事情了,但是她还记得母亲带给她的温暖以及亲手制作的小木椅中蕴含着的爱。铃芽一直把与母亲一起生活的回忆当作最宝贵珍重的。但是现在已经全部没有了。
“总是难以倾诉出口 此时此刻的思绪” 可能铃芽自己也很难觉察到自己的心绪,更难整理好自己的思绪。对谁的思绪?对母亲的思绪。该向谁倾诉?向母亲。但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根据前文分析,铃芽与环阿姨实际上是有隔阂的。由此分析下来,铃芽“难以倾诉”的原因有二:
①不知倾诉什么;②不知向谁倾诉。
也就正好对应了铃芽迷茫的心态,正好跟后面的“もしかしたら”相接应。
もしかしたら もしかしたら
倘若如此也许 如果也说不定
それだけでこの心はできてる
这便是造就我这颗心的一切
もしかしたら もしかしたら
倘若如此也许 如果也说不定
君に「気づいて」と今もその胸を
想让你能够“注意到”如今我的真心
打ち鳴らす
正因此蠢蠢欲动
在这一段,两遍四次的“もしかしたら“的重复其实就非常牵动人心,表示着程度、语气以及感情的加深。什么感情?对“假如”的感情。“假如”什么?就非常耐人寻味了。这里其实可以理解出几层含义,且听我细细道来:
第一层含义:前两句话是对母亲说的,同时也是说给自己听的。第一个“もしかしたら”,可以理解成“假如”的意思,可以是“假如3·11大地震没有发生”,“假如母亲没有离去”,是对母亲的一种追念;第二个“もしかしたら”,其实就不是假如的意思了,更倾向于“说不定”的意思,表示自己接受了灾难已经发生了的现实,“说不定这便是造就我这颗心的一切”。我特地把“这”标了出来。“这”指的就是灾难、指的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也就是说,铃芽在旅途的过程中意识到了,是过往的苦难铸就了自己的心灵,是自己成为了现在的自己。
第二层含义:第三句话应该是铃芽对自己说的两句“もしかしたら”可以看作语气的加深,逐渐由不确定的语气转为肯定的语气,意指铃芽“想明白了”,是对上面想法的认同和确定。表现了铃芽思想成长的过程。
第三层含义:最后一句话可以直译为:“对你说「(请你)注意到(我)」(的这份心意)现在仍在(我)心中回响。”这句话可以理解成对母亲说的,也可以理解成对草太说的。对母亲:“我现在依然记得你,依然爱着你,但是我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只是在原地停滞不前的小鬼了,谢谢你给了我力量。”;对草太:“希望你能够注意到我,能够陪伴我走过整个历程,我不想离开你,也不想让你离开。”个人认为以上两种意思都有。
这一段歌词实际上展现了铃芽放下过去(母亲)、面向未来(草太)的成长和转变,也表现了母亲和草太在铃芽心里身份的交替。现在的铃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她的目标也明确了:救回草太(未来)。所以她才会坚定地踏上后半程。
从音乐表现方面也能分析出铃芽心里的转变:
① 从节奏上来看,前几句都是对偶的,节奏是一样的,但是最后突然多了“打(う)ち鳴(な)らす”这一句,预示着铃芽的转变。而且“打(う)ち鳴(な)らす”唱出来的语调是坚决的,更加表现出了铃芽的决心。
② 从音乐方面来看,这一段以及之前唱的都比较空灵,带有着“不确定”“迷茫”的感情;这一段后面有一段间奏,是一段人声伴奏(听的我身上发毛),同时音量加强,带有着“确定”、“坚决”的情感,预示着铃芽下定决心,继续踏上旅途。
题外话:在《铃芽之旅》的另一个主题曲《カナタハルカ》(歌名也可以写作“彼方遥か”,意为遥远的彼方)中有这样一段歌词:
君の話す声は 母の鼻歌に似てた
你说话的声音 就好似母亲哼唱的歌曲
这里是以铃芽为视角,“你”指的是草太。也可以看出铃芽把对母亲的情感(过去)寄托到了草太(未来)身上。这也是铃芽执意要去救草太的原因之一。

Part III:浴火重生(旅行后半程)
何で泣いてるのと聞かれ
当被问到为何会哭泣时
答えれる
能回答的也
涙なんかじゃ
仅有泪水了
僕ら出会えたことの意味には まるで
我们之所以能够相遇的意义 宛若
追いつかない
千载难以寻觅
この身ひとつ
若仅靠我一人
じゃ足りない叫び
力所不及的呐喊
君の手に触れた時にだけ 震えた
唯有触及你的手时 才感到微微悸动的
心があったよ
是我的心脏啊
意味をいくつ越えれば 僕らは辿り
而究竟要跨越多少理由的桎梏 我们才能
つけるのかな
抵达终点呢
愚かさでいい
显得愚昧也好
醜さでいい
即使变得狼狈不堪也罢
正しさのその先で
愿在化作真相的前方
君と生きてきたい
想与你一起活下去
这一段虽然与前面那一段歌词几乎一样(只有最后一句不一样),但是表达的意义完全不一样。前面那一段铃芽的心境更像是“迷茫”、“被牵着走”、“消极”,但是这一段铃芽的心境已经出现了彻底的转变,不再迷茫,“坚定”、“主动”、“积极”。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把这一段的解析与前面那一段结合起来读。
我依然把这一段分为四个小段。歌手已经用坚定的语气帮铃芽回答了这些问题:
第一小段:“当被问到为何会哭泣时,能回答的不只有泪水了”
“我们之所以能够相遇的意义 已经找到了”
第二小段:“若仅靠我一人呐喊是不够的”“还有你陪着我”
第三小段:“无论要跨越多少理由的桎梏 我们会到达终点的”
第四小段:“显得愚昧也好 即使变得狼狈不堪也罢 愿在化作真相的前方 想与你一起活下去”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探究以下歌名的意义:为什么歌名是《すずめ》,是女主的名字,现在想必大家心中已经有一个答案了。

最后再来梳理一下整首歌对应的剧情脉络:
① 背景描述(Part I 前半):音乐方面听起来有些悲伤,有些空灵,代表着在大地震中失去亲人朋友的幸存者的悲伤。
② 发觉感情(Part I 后半):发觉了自己内心的悲伤,照应电影的开头和前半程部分。
③ 蜕变成长(Part II):本歌最重要的部分。对应在电影中,铃芽或许因为失去草太的冲击和梦境的重现使内心发生了蜕变,可以说铃芽“长大了”。
④ 浴火重生(Part III):本歌的高潮部分。预示着铃芽的重生,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与环阿姨和解,收获了新的人生。

六、人物、物象分析
在我分析人物、物象之前,我就已经发现有很多up主已经进行过详细分析了。我认为他们分析的十分透彻,详细的分析可以看下面的链接:
(专栏和视频中的分析内容都差不多,可以选择一个观看)


我就只在这里把比较重要的有关人物、物象方面的细节稍微梳理一下:
1、大臣、左大臣
为什么大臣叫大臣,左大臣叫左大臣,专栏和视频中都有详细解析(其实我也不是很明白起这个名字有什么深意),但这两个形象还是有深意的。
(1)大臣与铃芽、铃芽与环阿姨
大臣和铃芽的关系与铃芽和环阿姨之间的关系十分相似。
「你要不要当我们家的小孩?」我不禁问小猫。
「……你走吧。」 我说。我的眼里产生不舒服的热度,我又在哭。 「再也不要跟我说话。」
「我没有拜托你带我去九州!是你自己提议,要我当你家的小孩!」
铃芽,你来当我家的小孩哪。在那个下雪的夜晚抱紧我的温度,我至今都还记得。
「我才不记得。」环阿姨用冷笑的声音说。她交叉双臂,对我怒吼。
「你快点离开我家哪!」环阿姨的嘴角在笑。「把我的人生还给我!」
大臣≈铃芽,铃芽≈环阿姨。但是他们却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大臣献出了自己成为要石,没能成为铃芽家的猫;但是铃芽和环阿姨关系复合, 未来的生活应该会更加幸福吧。
(2)大臣与铃芽
其实大臣的目的很单纯:就是想要成为铃芽家的猫。所以,他指引铃芽去往门开的地方,把草太变成要石。在前半程,以铃芽视角来看,几乎是以一个反派的视角出现。也就是说,大臣的天真想法“好心办了坏事”。铃芽何不是如此?抱着“天真”的想法“离家出走”,给环阿姨平添了不少麻烦。
注意到,铃芽拒绝大臣之后,“大臣抖了一下身体。小猫的身体突然变瘦,原本丰盈圆润的身体像是气球泄气般,转眼间变得瘦骨嶙峋。他的眼睛凹陷在眼窝中,看起来就像寿命已尽的老猫般落魄。”铃芽当时也处于这个状态,包括与环阿姨吵架的时候也是如此。
最后,铃芽终于接纳大臣时,“大臣露出惊讶的表情──接着转眼间,过瘦的身体变得丰盈,垂下的耳朵和尾巴高兴地竖起来。”也象征着铃芽的精神状态从低迷走向高潮。应该是铃芽说的“谢谢你,大臣”激励了大臣,让他最后决定重新变回要石。
(3)左大臣与大臣
有关这块,详细分析请见专栏(我确实理解不了)。不过,应该可以确定,大臣与左大臣之间形成类似的“母子关系”。最后抛一个我实在理解不了的问题:左大臣是怎么出现的?要是被拔出的,那么又是被谁拔出的?看起来左大臣与草太爷爷认识(电影),他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
(4)有关名字
为什么叫大臣?小说中有说:
「嗯?大臣……?」
白色的胡须好像以前的大臣,超可爱。胡须往上翘,看起来就像 大臣一样。像这样的文章连续好几则,最后甚至还出现「#和大臣在 一起」的主题标签。
听到过一种说法,在日本古代,左大臣的官职是最高的,所以“左大臣”是掌管“大臣”的。因此左大臣是大臣的妈妈,合理!
那就又有一个疑问了:“大臣”这个名字是其他人给它起的,但是左大臣是自曝的姓名,为什么能刚好就与“大臣”照应的这么好呢?还听到一种有趣的说法,说大臣的本名就是大臣,因为大臣是神,可以通过“神力”控制人们,让人们下意识就觉得它就叫“大臣”合适,所以人们会给他取名叫“大臣”。
2、蚓厄(和要石)
其实就是引发灾厄的“大蚯蚓”。至于为什么是“蚯蚓”、“蚓厄”有什么隐含意义,那篇专栏里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这里还有一个小细节,我觉得也是新海诚刻意安排:
首先科普一下,地震分成横波(S波)和纵波(P波)两个波。在一般情况下,纵波先到,损害较小,给予了宝贵的躲藏和逃生时间;横波后到,携带更大能量,造成更大的损害。
在这里,我个人有一个看法:仔细观察电影画面,“蚯蚓”是先向上伸长然后横倒下来。我认为,向上伸长的过程代表了纵波的传播过程——在这个时候,人们感觉到有地震,但是摇晃感不强,破环力不高。横刀下来的过程代表了横波的传播过程——这个时候,震度才会逐渐增强,破坏力逐渐加强。

七、后记(类似于观后感一类的东西)
1、我最近在思考的一些事情
这一周来搜集了非常多的资料,写出了这篇长达两万六千字的剧情解析,但是给我感触最深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3·11大地震的情形。这两天我搜集了很多关于地震灾害的资料,也产生了很多是我很多的思考。这里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1)及时的紧急预报系统非常的重要:不仅要报的快,还要报的准
有关这一点,在经过2008年的岩手地震,2011年的3·11地震的洗礼之后,日本在这一方面做的非常到位。在某地发生地震之后,NHK(日本广播放送协会,相当于日本的中央台)会及时地发布紧急地震预警,主持人会反复提醒居民躲进桌子底下,前往避难。尤其是当震源位于海洋中,可能会发生海啸时,还会提醒居民远离海岸,直到日本气象厅的官方预警信息放出。(这一整套地震预警系统是在2008年岩手地震后形成的。)当地震的震度达到6弱及以上时,还会发布警报音;当海啸预警发布时,会有一段“滴滴”声,强制将所有处于待机状态的电视打开,播报海啸预警。当然,当地政府也会用大喇叭喊话居民注意安全、远离海岸。
这里有几个地方日本做的非常到位。第一,警报非常及时。据我了解,日本的地震仪监测的地震情报是可以不通过人直接发布的,这就大大提高了警报的及时性(当然误报的可能性也会增加,但报错总比报晚了强)。第二,NHK台可以随时转播架设在全国各地的“天气摄像头”,对地震的地区进行实时的直播报道。第三,地震的警报十分的精细,甚至当影响范围扩大时,还会更新预警范围。
我们在中国,不会像日本那样天天受到地震海啸的威胁,但是我认为将这类灾害预警及时化、广泛化、精细化是非常必要的。根据我的观察,地震发生距中央地震台发布地震信息之间至少有1到2分钟的时间差;虽然地震当地也会发布实时警报提醒,但是还是会有一定的时间偏差,而且当地的通告也不一定准确、权威度也不高,所以紧急灾害预警系统依然需要从全国层面去规范。中国也是地震大国,所以在紧急灾害预警这一方面更应该进一步强化。有关这一方面,我们值得向日本的做法学习。
(2)公众的防灾意识亟待提升
虽然中国遭受的地震灾害不少,但是很少有能对社会成巨大破坏的地震。
他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20 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 6 级以上地震近 800 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死于地震的人数达 55 万之多,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 53%。中国人常为“我们用占世界 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而自豪,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这 7%的国土上也承受了全球 33%的大陆强震,是世界上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中国人抗震意识的薄弱是我国和日本最大的区别。
——《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第六期
除去西南、青藏、新疆、台湾地区不谈,中国的其他地区上一次发生的破坏巨大地震应该就是唐山大地震(1976年)。这一次大地震已经过去将近50年了,而近50年间,其他地区甚至连有感地震都很少出现。而相比上述经常发生地震的地区,还是其他地区的人口密度更大。加之由于50年间没有发生大震,导致其他地区的人们对地震防灾不够重视,一旦灾害来袭,那将是毁灭性的。从我自身经历看来,有些地区甚至连地震演习都没有,完全当成儿戏。这是非常不正确的。接下来几个问题,希望能让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有所反思。
①凌晨三点,你在手机上受到了紧急地震预警,你该怎么办?
哪怕是强震,我相信有很多人会选择继续睡。(你的手机开启地震预警提醒了吗?)
②假设你在洗手间,突然遭遇地震,你该怎么办?
③当地震发生时,你真的能在身边找到合适的藏身处吗?
④你真的清楚地震时通过波的形式传播的吗?
甚至有的人连地震分成横波和纵波两个波都不知道。
⑤要是真的大地震到来,你真的能保持冷静吗?
⑥你真的以为地震需要提防的只有晃动和建筑物倒塌?地震的次生灾害你了解多少?
在山区还要提防滑坡,若遇强降水还需防范泥石流。有些滑坡会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远离堰塞湖,要是突发余震决堤可不是闹着玩的。
无论在哪,小心房屋倒塌,小心火灾。我国与日本不一样,日本以木制房屋为主,很怕火,但是抗震能力强;而我国房屋多为混凝土质,(尤其是偏中东部地区)抗震能力不强,但是防火能力较强。所以我们更应该小心房屋倒塌,但也不能忽视火灾威胁。
地震之后还可能会促进疫病的传播,要做好卫生工作。
在海边还要提防海啸。虽然我国遭受海啸的可能性很小,但是还是要有一定的知识。
①海啸来了如果你正好在车上遇到了海啸,请千万不要下车。下车基本必死,在车上也许还会有一线生机。
②不要妄想你可以以任何方式跑的海啸快,即使你就在海岸边上,不要沿着海啸方向跑,要使劲往高处爬。
③强震出现后,海水可能会回退。如果看见这种现象,赶紧往高处跑,海啸马上就要来了。
④海啸也是一波一波来的,千万不要以为海啸退去了就没事了。
⑤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要看热闹,赶紧跑!
以上就是我在深入了解3·11地震之后的感悟。要知道在3·11地震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死于海啸。我们的各种防震基础设施都还有待完善,假设中国发生3·11规模的地震,后果真的是想都不敢想。
2、最后还是想要喷一喷:(全都是真心话,攻击性极强,慎看)
你电影时间就不能再长点吗?后半程的故事就不能再做细一点吗?前半程的铺垫就不能再做的明显一点吗?小说写的确实是好,但我们看的是电影啊,电影第一次看的又突兀又一头雾水,观众评价能好了吗。是说又多少观众愿意再去看小说,不都是冲着你的电影去的吗。还要通过小说来理解剧情,这只能说明,电影在某一方面做的确实不咋地。
还有这个《铃芽之旅》我看都快做成动作片了。铃芽飞檐走壁的我怎么感觉比草太力气都大(笑哭)。神奇女侠?是小的菜了,连引体向上都拉不上去(流汗黄豆)。
尤其是这个感情线,什么叫「我害怕没有草太在的世界!」。啊?这么突然?感情才相遇三天就已经到这种程度了?这相遇三天草太还一直处于椅子状态。唉,我都不太想说什么了,太生草了。我已经尽力避开这种东西不谈了,可他做的就是烂我也确实没办法(笑哭)。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这种类型的电影观众都有点看腻了,有点审美疲劳了,希望下次新海诚可以稍微换个背景,换个风格,给观众的感觉可能会更好。
不过话又说回来,从客观上来审视,感觉是我们观众对新海诚的期待和要求太高了(低情商:有点双标)。现在想想,自己一直以来看的那些厕纸轻改的感情线不是也这样白痴(笑哭)。总之就是一个无脑,想多了你就输了。对了,有句话叫什么来着(思索),啊对:
“在虚拟世界寻求真实感的人一定有问题”
反正看电影就冲着一个无脑,想那么多,就恰两个人的糖完事了。什么这细节那逻辑根本不在意,突出的就是一个开心,完事儿。(只有猫猫受伤的世界诞生了)
3、真 · 后记
我前后花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去研读原著、分析歌曲、查找资料,才最终写出了这篇分析(这篇文章我觉的已经不能叫影评了,就叫分析吧)。这一周我是把精力几乎全放在了这篇分析上,结果积攒了无数的ddl。说实话,有一种回到高中做语文题,进行文章赏析的感觉。说实话,真的学到了很多。新海诚的画面和BGM是一直在线的,看的很爽,我觉得这就够了。我自认已经看了很多厕纸轻改了,那是真的不能带脑子看,突出的就是一个快乐。本来生活工作就不容易了,何必难为自己呢?
最后实在是憋不住放飞自我了,确实每天都在熬夜写,挺煎熬的。但我觉得这段经历一定能给我带来些什么,或者痛苦,或者快乐,但我相信一定将会是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又一次想起了高中的语文老师,昔日的“写作困难户”竟然今日能写出长达两万六千字的流水账(bushi),相比那个人应该也像铃芽一样,成长了很多吧。
最后说一句,这个账号是没有通过创作激励的,也就是说不带任何盈利意图(虽然我也没觉得会有多少观看量就是了),纯粹就是我想写就写了。这篇文章也是真的长,感谢还能坚持看到这的小伙伴(鞠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