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戏里戏外皆人生】京昆艺术的普及人 青年朋友的好老师——杨柏年在黄浦区文化馆(

2023-04-05 22:48 作者:秋思听戏  | 我要投稿


图片
杨柏年先生


【秋思按】杨柏年老师,浙江镇海人,1933年出生于上海,2014年8月去世,享年81岁。1954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后,到上海市公安局政治部工作。1960年调市局消防处后任防火监督员,高级工程师,多年从事消防文艺宣传和消防影视片创作和摄制工作。1994年退休于上海市消防局。2003年,转为上海市浦东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军休干部。


杨老师生平热爱文艺、戏剧。系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周信芳艺术研究会理事:并担任上海国际京剧票房副理事长和上海春秋京剧票友社总干事等社会职务。


杨老师生前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文字集结成书《戏里戏外皆人生》,通过文字杨老师把自己毕生所学,对京剧麒派艺术的感悟,以及在票界多年的所见所闻做了很好的梳理与记录,是一份不可多得的上海票界活动史料。因为是杨先生自费出版,印量不多,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精选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在公众号展示,通过这些文字老戏迷们能回忆当年的过往,新戏迷们则能领略当年老先生的风采。


图片
范肇鹏先生


杨柏年在黄浦区文化馆


我与杨柏年老师曾数次亲密合作,为普及京剧艺术,繁荣业余京剧舞台,一同做了很多事,回忆起来感触颇深。他的多才多艺,他的执著认真,他的努力成就,值得人们记住,值得青年们学习。


他曾演过陈毅 

1979年,黄浦区文化馆京剧活动热闹非凡,不仅能连续十天演出不同的传统大戏,而且还创作演出现代戏。


杨柏年是当时京剧队的负责人,又是主要演员,还兼乐队鼓师。白天他在消防局紧张工作,班就到文化馆“上班”,排戏、演出、打鼓、整理剧本、协助导演……忙个不停。此中,有几件事是杨柏年的“大手笔”,让人们难忘。当年,他与老票友、杨派武生汪国镇等在光华剧场(延安路成都路口)演出《两将军》《打严嵩》等剧,这是粉碎“四人帮”后,上海第一台票友演出的传统戏,当时剧场满座,轰动申城,在京剧界誉为美谈。此后,杨柏年并不满足排传统戏,唱老戏,而是积极探索创作新戏。1985年国庆前夕杨柏年与文化馆创作室主任方卡,导演周正邦(文武老生、艺术家赵松樵学生)共同创作了《夜闯虎口镇》《陈毅测字》等现代戏,此前还创演过《小刀会》《戚继光》等新编历史剧。在《陈毅测字》一剧中,他扮演了陈毅元帅,表演了新四军在江南智斗顽敌的故事。这戏里,他的扮相酷似陈毅,更重要的是以他的麒派表演功力,演出了革命家的气度,刻画了机智大胆、勇斗善战的人物个性,因而受到了各方的好评和欢迎。这一阶段,杨柏年不仅当主演,排大戏,还乐于干些零碎活。当时每周四晚上是“大家唱”,5分钱一张票热闹极了,而杨柏年是缺什么顶什么,没人打鼓了,去打上一段;演唱接不上了,又上去唱一段:人多了就帮助维持秩序;名家来了,就去送上一杯茶……他说得好,只要能为戏迷们服务,我什么都愿干。


组织纪念周信芳诞辰百年等活动

后来,黄浦区文化馆京剧队改组与京昆之友社合并,杨柏年担任了副社长,在此同时,又在周信芳研究会、国际京剧票房等处担任领导和具体负责演出活动。他成了一位策划活动的组织者,一位京剧普及的活动家。二十多年来,我俩成功地合作,组织了不少有影响的大型活动,许多活动是十分有意义的,值得纪念的。


1985年4月,我们组织了“纪念周信芳诞辰九十周年专场演出”这次活动是由黄浦、卢湾、静安、铁路文化(宫)馆,市演出公司,光明中学、复旦大学及人民银行等十个单位联合举办,麒派名家周少麟、小麟童、孙鹏志、肖润增等参加,声势浩大。之后在1988年、1990年又分别组织了纪念周先生诞辰93周年、95周年的活动,直到1995年1月又组织了规模更大的“纪念周信芳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把宜传麒派艺术的活动推向高潮。这次活动中有一场麒派交流专场演出,一次麒派艺术研讨会,在逸夫舞台和黄浦区文化馆同时举行,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如春、王少楼筱高雪樵、孙鹏志、邵滨荪、吴君玉、杨华生、陈鹤昆等都参加了,可谓名家云集,盛况空前。为了搞好这一活动,杨柏年在几个月之前就忙了起来,做策划书、筹资金、请演员、写研讨会论文、组织排戏……四处联络,忙前忙后,最后演出专场时,还在四演《追韩信》中演了第一个萧何。1996年,杨柏年还为他的老师孙鹏志组织了一场专场演出。这些活动,宣传了麒派艺术,促进了麒派名家和业余爱好者的交流,有力地推进了京剧事业的振兴。为了搞好这些活动,杨柏年还把麒派爱好者、大律师郑传本介绍到京昆之友社,担任名誉社长,郑律师为成功举办这些活动给予了许多帮助。


1997年,杨柏年又牵线搭桥,组织了由京昆之友社和国际京剧票房联合举办的高层次的京剧沙龙—一“国际艺苑”。每周一次,由电影名家程之、舒适,剧作家卫明主持,业余演员、名票和港澳票友轮流参加。这一活动也红火了一阵。记得,那时每次活动都客满,场院内加了不少座位,剧场外走廊上都挤满了人。另外,还组织业余演员到宝钢、嘉定、上海师大等地去作普及交流演出。这些都有是我俩一同筹划,一块组织,一起带队而去的,我们成了策划组织工作的好搭档。


为振兴京剧培育新人

 杨柏年一生爱京剧,我发现他的业余京剧生涯有两个阶段,一是在1990年之前,他的重点是学戏、研究艺术,二是1990年以后至今,他把精力主要放在组织活动、宣传京剧、培育新人上了。后者,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忠实的京剧爱好者,有一份责任,要为这一民族瑰宝的传承,发扬出一份力。因而,在后期的工作他特别重视对青年的培育。


1991年首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举行。杨柏年热情地支持青年票友毛建丽、赵卫参加,鼓励他们参赛,帮助他们排练,又组织专人录像,做了很多工作。结果毛建丽、赵卫分别获得“十佳票友”“优秀票友”称号,为以后这两个演员的成长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1996年第三届“和平杯”举行时,同济大学学生、梅派爱好者李健要参赛,杨老师得知后热情支持,帮他选剧目,提供剧本,结果李健一炮打红,得了“十大名票”金奖,成了上海的青年名票。赵卫演《卧龙吊孝》参赛,杨老师亲自帮他排练、打鼓,还叫他女婿,言兴明的琴师阎一川为赵卫说腔、伴奏。


以后,老生赵卫、宋哲平,青衣李健、毛健丽、曹晖等都经常得到杨老师的帮助和指点。杨老师不仅在排练场上教青年,在舞台上为他们司鼓,还请赵卫等人到家里说戏、辅导。青年们被杨老师的精神感动,不仅尊重他,并把他当作了知心朋友,每逢过年过节总要去看看杨老师。


穆晓炯是杨柏年一手培养的青年麒派票友,可以说是全国仅有的一位有成就的青年麒派票友,他不仅教小穆演出了《描容上路》、《明末遗恨》、《草船借箭》、《打渔杀家》,更教小穆领会麒派艺术的精髓,从理论上认识麒派。经过杨柏年十多年的努力,穆晓炯成为一个优秀的青年票友。2005年穆晓炯想向更高层次发展,欲拜周少麟为师,但又怕杨老师不开心。正当左右为难之时,杨柏年得知,明确表示支持小穆拜周少麟为师,他说得好:“只要有利小穆艺术上成长,我真心支持,而且自己仍会继续尽心教他、帮他。”杨老师表现了一个长者的气度和宽广胸怀,更加鼓舞了小穆学艺。


值得要提一提的是,杨柏年在票界司鼓、排戏,从不收一分钱。当他为青年教戏时,不仅不收钱、不收礼,还请老爱人烧可口小菜,请青年票友吃饭。这是在当今京剧界是少有的,表现了杨柏年忠于京剧、热爱艺术的赤诚之心,展示了老票友对青年一代的爱护、期望之情。


要讲的还很多,限于篇幅只得打住。最后想说的是,希望再与杨柏年合作,再办一两件事,为振兴京剧,振兴传统文化,再作一点奉献。(范肇鹏  2006年夏)

【戏里戏外皆人生】京昆艺术的普及人 青年朋友的好老师——杨柏年在黄浦区文化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