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起陇西》看深衣风尚


最近热播的一部电视剧《风起陇西》,讲述的是三国后期的谍战故事。从宣传之初,剧组就一再强调精美的“服化道”,于是我们抱着这部剧也许能带动一波“深衣潮”的心态,也开始追剧。
从公开的剧照来看,剧组的服饰的确下了比较大功夫,看得出来考证、设计、审美方面都有花费心血。当然并不是说完美无缺,更不是说该剧就是范本,而是说该剧与以前那些服化道粗制滥造的电视剧相比较,确实有很大提升。
其中,我们注意到剧中人物的普遍穿着直裾深衣、曲裾深衣,从形制上来看,这些服装款式属于汉服体系中上下分裁连属制的衣类。


一、深衣不是长襦,
是上下分裁连属制的典型代表
提起深衣,也许现在的朋友比较陌生。深衣是将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又保持着一分为二界限的长款衣。郑玄注疏云:“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孔颖达《礼记正义》曰:“所以此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有朋友会说,先秦秦汉出土简牍文献中,没有出现“深衣”词汇,该词汇是历史文献中出现的。所以在今天汉服宣传推广中,不能使用“深衣”这个词汇。或者说,只有特定的款式才能叫“深衣”,其余的不能用。
但是这样说法正确吗?
其实不然。
在先秦秦汉的服饰宝库中,我们观察到春秋战国,一直到东汉,无论贵族还是平民,无论是外套还是内衣,无论是长款还是短款,无论是文献还是考古,都大量反映着同一种基本结构的服装:上下连属、内外衽交叠、系带固定、背部中缝、宽袼接袖、右衽缘边、两侧不开衩、下裳正裁斜线分割……等等等等。这一基本结构的服饰类别在古代有着五花八门的名称,繁杂多变,我们将其统称为上下分裁连属制。
为什么说“深衣”是上下分裁连属制中最具代表性的呢?这是因为在华夏衣冠-汉服体系这条发展脉络中,上下分裁连属制这一服式大类其典型的是中长款和长款,古代称之为“襌衣”、“複衣”、“袷衣”、“襜褕”、“袍”等;而在各种各样的长衣种类中,典型的是贵族阶层使用的礼服,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制度化、标准化、附加象征意义的“深衣”。
如果说考证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具体实物,也许我们应该按照当时人的说法,称作“襌衣”、“複衣”,但是如果是在今天,我们站在汉服体系的角度来看,指称这种上下连属、内外衽交叠、系带固定、背部中缝、宽袼接袖、右衽缘边、两侧不开衩、下裳正裁斜线分割……的长款衣叫“深衣”,并没有问题。
这是因为,在先秦两汉时期,“襦”泛指上衣、“袍”泛指絮里的衣服、广义的“衣”泛指一切衣服、狭义的“衣”泛指中长款、长款衣,而“深衣”就是狭义“衣”制度化的名词概念。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日常命名就是“某某面料的襌衣”、“某某颜色的複衣”,而严肃正规的《礼记》这些文献,不会用“襌衣”“複衣”这种较为生活化的词汇,而采用了“深衣”这种源远流长的、规范化、制度化、附加象征意义的名词概念。
这就像“俗名”和“学名”一样,内涵基本相同,但是外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汉墓遣策上用“襌衣”“複衣”,不用“深衣”,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就像我们今天平时都是用俗名指代动植物,谁会没事使用拉丁文学名呢?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按照当时人的俗名来做今天汉服的宣传推广?这是因为“襌衣”、“複衣”、“袷衣”、“襜褕”这些词汇(从名实相符的角度来说)都没有流传下来,只有“深衣”顽强地流传了数千年,不仅流传,而且基本结构始终没有发生改变,甚至贯穿到当代汉服运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因此,本文是站在整个华夏文明的现代立场上,来看待先秦两汉时期的服饰文化,不管身份等级,都纳入考察范围,在暂时没有更好的名词概念之前,我们暂时使用传承了数千年的典型符号“深衣”来做指代,将这个形制大类统称为“上下分裁连属制(深衣)”,简称“深衣制”。
特别是到了后世,“深衣”的概念被不断扩大,甚至于在古人眼中,整体通裁、下摆加襕都被认为是“深衣”。魏晋之后,几千年的跌宕起伏,“深衣”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不再仅仅是特定的几种款式,而是一个服式家族、款式大类。我们不能因为秦汉遣策没有用“深衣”俩字,所以就彻底否定历史文献“深衣”俩字,甚至在今天用都不敢用了。
打个比方,先秦两汉狭义的“衣”就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而“深衣”是其族长。因此,本文提出了“广义深衣”和“狭义深衣”的区别,从狭义来说,“深衣”是先秦两汉时期的一种制度化、标准化、正规化、附加象征意义的专有名词,但是从广义来说,站在整个华夏文明的现代立场上,流传数千年、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深衣”,应该是今天汉服复兴运动中,宣传推广的形制名词之一。


或许又有喜欢汉服的人,把它误认为“长襦”,认为是一种长版襦。在历史文献记载中,长襦与深衣从未划过等号。如在深衣盛行的秦朝,其简牍《制衣》中有详细记载,襦和衣的剪裁不同,是分开并列,各说各的剪裁方法。襦泛指上衣,而狭义的衣才可以过膝或覆盖全身。
关于襦可以不加裙襕结构,详细考证过程参考《释读秦简<制衣>兼论汉服的襦不是必须加腰襕》
关于长襦的具体考证,详细可参考《汉裁|形制:“长襦”指及膝以上的上衣》。
二、东汉末年的深衣形象
《风起陇西》表现的是东汉末期的深衣形象,从出土的汉俑、各类画像我们可以看出,东汉时期曲裾深衣和直裾深衣非常普遍。


东汉深衣也被提高至“礼制”地位。根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如“通天冠,高九寸……服衣,深衣制,有袍,随五时色。”“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隐领袖缘以绦。”等,天子用以配通天冠时的服装、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皇后谒庙服、贵人助蚕服等都为深衣制。

魏晋之后,流行了一千多年的层层叠叠缠绕的各式曲裾深衣开始逐渐消失,只留下一些隐约的痕迹被人们所追忆。对于曲裾深衣消失的原因,至今仍没有定论,或许是因为文化的衰颓,技艺的衰弱乃至断层,又或许是因为战乱,还有可能是因为席坐方式被垂足坐方式取代,深衣大规模流行的时代过去了。但是深衣并没有从汉服体系中消失,如唐代孔颖达对东汉郑玄的《礼记》注释作疏,从文献角度阐释了唐人对深衣的理解,并对“衽”和“曲裾”提出自己的理解,其最大的贡献是第一次将深衣“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明确为深衣下裳用布六幅,每幅交解为二,共十二幅,这也成为后世学者研究深衣的基本范式。而它的形态演化为加襕的上衣,即通过衣身处加横襕的方式象征“上衣下裳分开裁制后合二为一”的理念,继续流行与发展。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刘乐乐认为,《礼记》里的深衣在“色”、“形”、“意”上都有礼的要求。“色”方面,其意为素,皆用白细布裁成,领、袖与下齐皆饰以黑缯;“形”方面,其意为深,其长无曳地、短无露肤;“意”方面,其意为中,有中正之形且合中正之数,于是有中和之德。“深衣所呈现的身体是礼乐文化下的社会性身体,而非个体的、自觉的身体。它所体现的是整个社会的礼乐制度及一个阶层的心性修养。”深衣以其“色”、“形”、“意”合于礼,继而使身体动作合于“礼”,使人的容貌自然有威可畏、有仪可象。

三、今天更应赓续深衣、守正焕新
在努力复兴汉服的今天,我们不应仅满足于存活于电视剧中,更应该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继承和发扬深衣,赓续传统。
深衣跌宕起伏、代代相传,延续了三千多年,我们今天没有理由无视它、放弃它、否定它;
深衣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种类繁多的款式,我们今天更没有理由抹杀它、贬低它、冷藏它。
固然在十几二十年前,在完全没有基础的前提下,汉服运动的探索者,模仿影视剧服装,实践“曲裾深衣”、“直裾深衣”,这些在迷雾中勇于探索实践的行为,在今天却成了“黑历史”、成了“时代的眼泪”,成了嘲讽的对象。剪裁方式不传统、探索的细节有问题,连带着“曲裾深衣”、“直裾深衣”一并被打入冷宫、被踩到地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商家们甚至不敢制作深衣商品;甚至于不敢叫“深衣”,更名改姓为“长襦”。
但是事物发展的经过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事物发展是一帆风顺的,都是要经过曲折的、错误的、崎岖的道路,当代汉服复兴运动中的“深衣”经历,便是一个明证。
经过十几二十年的漫长发展,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曲裾深衣”、“直裾深衣”等等形制的基础是汉裁,我们需要研究汉裁,运用汉裁的方式来制作深衣。
关于先秦两汉时期汉裁的详细介绍,参考《外宣、考据,我们都可以!曲裾深衣不存疑,穿起来吧》。文章总结了对于制作曲裾深衣的五点汉裁要求:


具体参考《一期一新款:汉服研发之春秋季节单绕曲裾深衣》
服饰的复原是有度的,遵循形制的前提是在吃透文物的基础上把握历史上剪裁制作方式和基本结构。不懂汉裁,就无法谈汉服形制。
我们认识到,当下的汉服复兴将款式当做了形制,斩断了形制的一以贯之,追求与文物的完全一致,坚持全方位的保守主义,而忽略形制的基础:剪裁制作方式和基本结构。那么显然很难与主流社会接轨与融合,永远只能禁锢在“文物圈”。
守正创新——赓续文化创新,守文化血脉之正。把握住“守”与“变”的关系,让传统文化“动起来”,让文化自信闪耀新时代。学习文物的剪裁方式、继承文物的基本结构,我们不断探索,建设汉裁,让深衣重新回到汉服运动中来,让深衣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中去,希望以后不仅仅在电视剧中,在更多的场合看到深衣的风采,延续我们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

文案:现代汉服研习小组
编辑:芽芽
美工:芽芽
审阅:汉服世代
平中交右 宽褖合缨
古衣今裳 与时偕行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现代汉服知识
转载、投稿及其他合作 或 建议与意见
请联系阿罗微信 Chinesehanfu
或邮箱xdhanfu@foxmail.com
如您对内容有疑问或更多看法欢迎留言
欢迎加入粉丝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