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符号学入门(10)个别和类型 从本雅明到艾柯

2022-05-05 20:15 作者:-Haschwalth-  | 我要投稿



00:04



光晕(Aura)


“光晕”一词最早是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用于界定人与世界的主体间性关系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他用于界定传统艺术中人与审美对象的关系,最后又扩大开来,用于界定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随着他写作的历史语境不断变化以及他个人思想的不断复杂化,不仅上述三个层面多有融合,使得其中否定神学和工具理性批判的维度交织在一起,

而且这个概念本身也分化为肯定与否定两种价值,对于前者本雅明充满怀旧情绪,对于后者,他则希望给予摧毁。




作为第一个层面的概念,他最早的定义出现在他的《摄影小史》(Little History of Photography)一文中,

在该文中,他认为,摄影作为一种技术复制的手段,通过深入到裸眼所看不到的细节和内里而能够显现对象的质地、构造、瞬间等细节,并由此而取消了与对象的距离感,由此也就“将现实的光晕吸干,一如水从泄漏的船中流尽”。


那么,何谓光晕?

本雅明最初的界定是:

事物的“一种奇特的时空交织,一种独有的、无论离得多近都总是带有距离感的表象或外观”。

作为具体体现,本雅明把它描绘为人参悟自然时所感到的一种氛围:

“夏日午后休息,对着天尽头的山峦或头顶上播撒树荫的枝条凝神追思,直至这个凝思的时刻与之所观照的事物的物象融为一体——这就可谓吸纳了山峦或枝条的光晕。”


由此可见,事物的光晕首先在于事物在特定时空中的自我存在,即,它不是人的投射、建构或复制,而是有自己的身份;

而当事物处于这种自我存在状态时,它也就还没有成为人的材料,还没有被人类的技术所渗透,这时事物与人是一种主体间性关系,具有相互尊重的距离感,事物向人显现的是自己永远略带神秘色彩的外观或形象,两者的关系正如作为两个主体的人眼中的你我。


对此,本雅明在《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意象》(“On Some Motifs in Baudelaire”)一文中,说的再明确不过了:

“对光晕的体验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即:将人际间普遍的关系传播到人与无生命,或与自然之物之间,那个我们在看或感到我们在看他的人,也回眸看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事物的光晕意味着赋予它回眸看我们的能力。”




这便导出了光晕产生的最重要前提,

即人必须能够承认物的自我存在,并能够在一个审美距离之外凝思参悟、模仿移情,直至达到忘我。


由此人与世界的关系可变成诗的源泉,诗人正是能够赋予自然之物以回眸能力的人,

而被如此唤醒的自然目光又总是给诗人以梦想,并使其通过追忆“被怀旧的泪水所朦胧的往昔”而永远追逐这个梦想。

这个梦想的原型就是在机器没有介入自然之前人对世界万物的虔敬和人生体验的完整性。




如今,一方面,技术的渗透打破了自然美妙神秘的外观;

另一方面,消费社会的大众急于通过各种技术复制手段而将事物拉近自己,直至占有与消费。

在这两种力量的夹击下,事物的光晕不复存在。


(参考《文化研究关键词》)

符号学入门(10)个别和类型 从本雅明到艾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