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他是“中国长绒棉之父”,扎根新疆荒漠,死后也要埋在塔里木!

2019-11-22 20:06 作者:有宝喂糖糖  | 我要投稿

他是1950年浙江大学毕业的高材生

本可以找一个舒适的工作

但毅然扎根新疆数十载

他开创了我国长绒棉育种的先河

让中国长绒棉屹立世界之巅

他被称为“中国长绒棉之父”

他就是,陈顺理

为报国,毅然踏上边疆

1923年,陈顺理出生于湖南长沙,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选择了读书报国,成为了一名浙江大学的学生。

为改变当时中国现状,他一介书生,不惜独自远赴边疆。

1950年,他从浙江大学毕业,本可以有个舒适工作的他,受到了王震将军的感召,毅然踏上了去往边疆的道路。

1950年4月,陈顺理来到了位于沙漠边缘的兵团一师,成为沙井子农业试验场的负责人。

当时正是屯垦初创时期,设在沙井子的农试场,只是几个地窝子,刚分配来的大学生,坐着牛车走到地窝子顶上了,还在问:“办公楼在哪儿啊”

当时吃的是掺和甜菜丝的苞谷面窝头,科研设备也极其简陋,但是陈顺理却深深的爱上了这个地方,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

荒漠中绽放“银花”

那时,长绒棉一直被认为只能在吐鲁番种植,南疆的气候条件种不了长绒棉。

但在塔里木垦区,陈顺理意外的发现了这个独特的封闭性的内陆盆地,光热资源丰富,四至十月的平均气温同埃及,苏联的长绒棉产区差不多,具备种植长绒棉的自然条件。

国家为减少长绒棉进口量,发展本国的植棉业,决定在塔里木新开垦的处女地上试种。

1953年,中央农业部寄给他们一斤苏联长绒棉的种子。春天,陈顺理将棉种连同希望插进新开发的土地里,但不幸的是,这年秋天他只收摘到很少的一点新棉。

1999年,外国专家来一师农科所考察,杨亚东(右二)向他们介绍长绒棉育种情况

到底是气候条件不好,还是南疆的土壤不合适?又或者是水文条件不足?他没有气馁,继续扩大这繁殖群体,执拗地探索着、观察着...

为了打破“南疆种不出长绒棉”的魔咒,陈顺理天天在地里钻研。一天,他在一块儿不被人注意的棉田里发现了一株其貌不扬的棉花。

这株棉花只有一根光秃秃的主干,没有侧枝,上面挂着9个大棉桃。这一发现让陈顺理如获至宝,赶紧把9个棉桃都收了回来。

但是,在对这些棉种一一考察后,陈顺理的心又凉了。这些棉种除了极少数在质量上达标外,绝大多数没有达标。

做了这么久的试验,怎么就是培育不出高质量的长绒棉呢?他转而又想:种子质量差点没有关系,只要它早熟、高产也行啊!

幸运总是和苦心人有缘。

1954年春天,陈顺理再一次满怀希望地把所有合格的种子播进了地里,并带着研究人员每天在地里观察、研究,全部心思都放在这些棉花上。秋天又到了,这一次,陈顺理终于喜获丰收:棉花纤维达到了标准要求。

1955年,陈顺理试种了从苏联引进的长绒棉“2依3”。这一次,籽棉平均亩产98公斤,其内在质量的多项指标均符合要求,在上海试纺广受好评。

至此, “塔里木棉花禁区”的断言被彻底打破,塔里木人发展植棉业的信心倍增。

中国长绒棉的诞生

陈顺理有了新的思考:既然试种成功了,能不能培育出中国自己的长绒棉品种呢?

1955年9月的一天,他从数千万株棉苗中,突然发现了一株梦寐以求的“天然杂交变异株”!陈顺理如获至宝,他像慈母看护婴儿那样,经常守在这株异奇棉苗旁边,伺弄着。

十月里,秋风凉,这株变异棉花,结出九颗雪白肥硕的棉桃,陈顺理将它采摘下来,单独收藏,第二年,他从这九颗变异棉桃起步,继续艰苦的育种和系统选优工作。

1959年,陈顺理培育出了我国第一个适应塔里木种植的零式分枝长绒棉新品种 — —“胜利一号”。至此,中国的第一个长绒棉品种诞生了!

浩瀚的塔里木盆地有史以来第一次开出了中国人选育出的长绒"银花"。

但是在扩大长绒棉生产中,陈顺理发现“胜利一号”虽然比苏联品种早熟了,但同进口棉相比,有着纤维长度和强度不够的弱点。在生产上推广的价值不大。

于是陈顺理忍痛割爱,放弃了“胜利一号”,开始了长绒棉育种的“第二次进军”。

育种是一个年复一年漫长且枯燥的工作,如果上一次是“零的突破”,那么这一次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杂交选育,历时八年!他终于选育出第二个丰产、早熟、纤维细度都符合要求,强度也基本合格的新品种“军海一号”

80年代,团场喜获棉花丰收

这个品种纤维品质可以与埃及超级长绒棉相媲美,应用生产后,农垦团场和维吾尔族棉农争相种植,到1968年,推广面积达三十多万亩,成为了当时长绒棉生产的主栽品种。

失去父母的“孩子”

如果说陈顺理千辛万苦培育的“军海一号”是他的孩子,那么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失去了父母。

那时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当中,陈顺理被扫进了牢棚。

新培育的“军海一号”逐步被混杂,由于长期得不到提纯复壮,致使这个品种的优良性没能稳定下来,出现了退化现象。

陈顺理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但他却无能为力,他当时能做的就只能是坚持,挺着胸膛往前冲。

在那段日子里,他一顿只有一个窝头,一碗盐水汤,人都瘦成了柴火棒,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搞了十二亩的长绒棉试验田。

戴个大草帽,背着大水壶,一钻进棉花地里就是两三个小时,回到家里衣裤都能拧出水来。他从没有睡过午觉,夜晚,他桌上的灯也是最后一个熄灭。

有一年,实验田有块地创造了亩产皮棉三百零五斤的记录,连看管他的人都落了泪,说:“搞棉花的都像老陈这样,国家就用不着发布证棉票啦”

死了,骨头就埋在塔里木

1978年他刚刚恢复工作,就立即投入长绒棉育种的“第三次进军。

他用三年时间将 “军海一号”提纯复壮,为团场大田换了一遍种子;选育了77-18等一大批长绒棉新品系,为八十年代长绒棉育种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并为全团培训出一批植棉技术骨干。”

九十年代育成抗病、优质、丰产的新品种“新海8号”、 “新海11号”分别获得自治区和兵团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参编《中国棉花品种及其系谱》一书,发表论文12篇。

进疆几十载,陈顺理只享受过一次探亲假,在老家才住了三天,就急急忙忙赶回塔里木。

去外地开会路过岳父母家,也常常是过门而不入

曾经有一些科研单位要调陈顺理去工作,但都被他严词拒绝了。

陈顺理说:“我的事业在塔里木,搞长绒棉这条件好,我跟家人商定了,在这里干一辈子,为长绒棉育种工作铺下一条路,死了,骨头就埋在塔里木!”

陈顺理扎根荒漠数十载

在中国长绒棉史上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边疆

奉献给了中国棉花事业

他是中国真正的脊梁

我有国士,天下无双

让我们一起向这位国士致敬!

编辑:柠檬精 审核:月之 终审:海峰

XJWDJ-WM

他是“中国长绒棉之父”,扎根新疆荒漠,死后也要埋在塔里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