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人的担当
古代士人,也就是读书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大多以天下为己任。他们中英才辈出、人杰星罗。他们都饱读诗书、志在四方,他们有力排众议的勇气和安邦定国的能力,他们中的代表有敢于直谏的魏征,坚持变法的王安石,宁死不屈的文天祥,谋略惊人、胆识过人的房杜等。他们体现了古代士人的责任与担当。
他们志存高远、志在鸿鹄,一身诗书气只为能匡扶天下、兴利除弊,简而言之,他们想担当。“少年自有凌云志,不负黄河万古流”。这句古话流传至今,可见古代士人对担当责任是多么渴望,他们希望自己能担家任、担国任、担民族任、担天下任,于是就有李白年老从军、杜甫白头悲歌,就有岳飞年少苦学、杨时程门立雪,他们拼命读书、拼命学习,只为自己能担大任,能负重责,他们时刻谨记: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圣开太平”!这份拳拳赤子心,这份坚定报国志,这份热烈民族魂,是古代士人想担当的体现.
他们不畏强权,针砭时弊,一身气概力压文武百官,简而言之,他们敢担当。“敢”,是勇气、毅力、决心的最好诠释。屈原面对受苦生灵,写下“亦余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范仲淹坚守正道,挥手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安石力排众议,一句“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洋洋洒洒。他们不是无惧生死,但他们面对时弊、面对家国,总能挺身而出,为国家、社会、民族贡献自己的智慧与才能,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想担当,同时在责任降临到头上时没有畏手畏脚,而是大胆接受、大胆变革、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殒血不恤!这就是古代士人敢担当的显露。
他们才华横溢,见解独到,一身安邦定国之才在担当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简而古之,他们能担当。古代大才,不仅有坚定的志向和无比的勇气,人们最关注的,是他们的还“才”。杜牧,一篇《阿房宫赋》气势恢宏,不仅开创了文赋一脉,还对当时兴修宫殿的现象作出了犀利的评判;老苏苏洵一篇《六国论》千古流传,里面关于六国破亡的观点新颖独特,引人深思;谏臣魏征,以无数谏言成为太宗皇帝的一面镜子……古代才子就是这样,当他们承担责任时,不是硬着头皮往上冲,而是以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政治才能为国家作贡献,这是古代士人能担当的诠释。
古代士人的担当就是这样,这些人有才而伟大,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这一代读书人应以人为镜,以史为镜,批判性学习古代士人刻苦学习、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摒弃其中盲目忠君、“一心只读圣贤书”等封建糟粕,真正从历史中、从古人中汲取营养,我们才能与古代士人比肩,并超越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