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的科举
第一级是院试,
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
考试者统称为童生,
考试范围是州县,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秀才”。
你可别以为秀才好考,考试成绩有六等,只有在这个考试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
现在你已经当上了秀才,从此就摆脱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个知识分子了,你有某些特权,比如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下跪。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下一级的考试叫乡试。
是省一级的统考。请注意,乡试不是你想考就能考的,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出题,而且有名额限制。
在这一级别考试中过关的人就叫举人,
这个举人可不得了,是有资格做官的。之所以说是有资格,是因为这个级别是不能包你一定当官的,也就类似今天的大学毕业不包分配。
那举人怎么才能当官呢?很简单,当官的人死了,你就有机会了。所以你如果在明朝去参加某位官员的追悼会,看到某些人在门口探头探脑,面露喜色,要不是和这家有仇,那一般就都是举人。
在这个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叫做解元。这就是三元里的第一元
现在你已经是举人了,那么请你打好包袱,准备好笔墨纸砚,明年二月你将要迎接人生的真正考验——
会试。
这个考试只有获得举人资格的才能参加,也就是说,你的对手将是其他省的精英们,朝廷将在你们中间挑选三百人(可能有变动),但要注意,这三百人并不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进士,他们只是“贡生”,
要想当进士,你还要再过一关
会试考试的第一名叫会元,这是三元里的第二元
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
在这场考试中,他们将面对这个帝国的统治者,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
这些可怜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头的,他们只能战战兢兢地答完问题,然后退出等待自己的命运
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
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
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而状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这一称号就是连中三元,具体说来就是身兼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
这是真正的高难度动作,必须保证全省考第一,然后在会试中全国考第一,最后殿试里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
这就要求考生光是学问好还不够,必须反应快,长得比较帅,才有可能获得这一称号。所以要得到这一称号是要有一定运气的,祖坟上岂止是冒青烟,简直是要喷火
。这种人在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中只出现过一个,此人就是正统年间的商辂,非常厉害。他在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后面我们还要提到他。
自隋唐开始科举后,获得这一荣誉的只有十四个人,分别是唐朝二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二人,清二人。这些人实在是值得我们崇拜的。要特别说明的是,很多材料记载明朝只有一个连中三元者,这是不对的,在洪武年间,安徽人黄观连中三元,永乐靖难时,黄观为永乐所忌,将其名字从登科录上划去,改第一名为韩克忠,所以在大多数历史记载中,三元并没有黄观的名字。在此特为这位忠臣和读书天才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