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20万,1石大米5800万,旧上海通胀有多厉害?
01.1948蒋经国上海打虎
1948年上海物价有多夸张?1个烧饼3万块,1碗面条20万,1石大米5800万。连路边的乞丐,都不收面额1000以下的钞票。
上海的物价为什么这么夸张?为了筹集军费进行内战,蒋介石要求中央银行疯狂印制钞票。
日本投降前,国内累计发行法币5千亿,到了1948年,法币发行额高达660万亿,眼看金融崩溃在即,1948年夏天,蒋介石派儿子蒋经国,推行金圆券改革,顺手整顿物价。
按照蒋经国的构想,先公布新旧钞票的兑换比例,再打击一批投机倒把的奸商,最后收缴民间贵金属为新钞背书,然而刚刚推行到第二步,改革就进行不下去了。
蒋经国发现杜月笙的儿子囤积居奇,勒令查封他的全部资产,但杜月笙很不服气,他找到蒋经国并反问:“隔壁的扬子公司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不查他们?”
这家扬子公司什么来头?作为旧上海最大的私人公司,其经营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烟草,药品,玻璃,钢铁,煤炭。而这家公司的老板,正是蒋经国名义上的表弟,宋美龄姐姐宋霭龄与财政部长孔祥熙的长子,孔令侃。
这位,可是真正的皇亲国戚,本着不查难以服众的原则,蒋经国接受了杜月笙的要求,这下孔令侃不干了:“哥,老头子让你打虎,装装样子就完事了,还真查自己兄弟头上了?”
见蒋经国不松口,孔令侃找到了自己姨妈宋美龄,宋美龄一个电话,把远在华北督战的蒋介石叫回了南京:“达令,咱家的日子过不过了?”
一个晚上的又哭又闹,蒋介石终于松口,让蒋经国停止了上海的一切活动,这一场持续三个月之久的打虎行动,终究因为打到了自家人头上,彻底宣告失败。
作为西方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蒋介石和他的民国政府,一不敢发动群众,二缺乏思想觉悟,三存在盘根错节的裙带资本势力,注定了上海打虎行动的必然失败。
02.1949上海银元战争
解放前的上海通胀有多离谱?作家王鼎钧曾这样描述:
餐馆卖酒按碗计算酒钱,第二碗价钱比第一碗高,一杯茶去时卖八万,回时卖十万。买一斤米,钞票重量超过一斤,银行收钱不数多少张,而数多少捆。
1949年5月,解放军进驻上海,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平定蒋介石留下的物价烂摊。5月底,上海市军管会发布规定,按照1元人民币兑10万金圆券的比例回收金圆券,并取消金圆券在市面上的流通。
由于人民币发行初期,并没有很多贵金属背书,这给了投机者可乘之机,这些人叫嚣:“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
十天内,上海金银价格上涨两倍,5月27日,1块银元可换100元人民币,6月4日,这个价格被炒到了1:1100,6月7日,银元与人民币兑换比高达1:1800,华东局和上海市政府高度关注市场,在报请中央后,果断采取行动。
6月7日当天,上海市宣布人民币为唯一合法货币,禁止银元在地下市场的买卖;
6月10日,上海便衣警察封锁了当地,最大银元交易市场,汉口路422号的上海证券大厦,250名投机分子被抓,数十万银元被收缴。
仅仅1天之后,银元与人民币的兑换比,就下降到了1:1200,在未来的数天,这个数字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对此,毛主席曾称赞:“上海银元战的意义不亚于一场淮海战役。”
然而上海的物价战争并没有结束,投机客们不甘失败,他们正策划发动一场,更大规模的经济战。
03.1949上海棉纱之战
1949年6月,国民党军在长江口外布雷,封锁整个上海口岸,上海的奸商里应外合,趁机抬高大宗商品价格。
从6月到7月,上海米价上涨四倍,纱价上涨一倍;10月到11月,米面油纱平均上涨三到四倍,我们看看时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的陈云,是怎么应对的。
伴随着解放区的不断扩大,中央从四面八方统一调度了大量棉纱,驰援上海国营商店,投机者们见状大喜,纷纷买入棉纱,有人甚至不惜借高利贷。
然而他们发现,店里的棉纱怎么也买不完,投机客们不知道的是,此次调度,集结了全中国半数以上的棉纱。
11月25日,陈云时机成熟,下令全国的国营商店开始抛售棉纱,区区投机者的力量,怎么能和国家力量相抗衡?
那些高价吃进大量棉纱的投机者,随着供需关系变动,一个个血本无归。
这还不算完,陈云要求,国营企业的资金不准存入私人银行,私营企业不得以各种理由解雇工人,任何企业不得拖欠税款,拖一天罚3%,这三板斧下去,投机客们死伤惨重。
据说一个晚上,就有十多人跳黄浦江自杀,在稳定棉纱的同时,中央又以相似的手段,对上海的粮食,煤炭等资源进行调控,终于在1950年中旬,彻底平息了上海持续近五年的通货膨胀。
蒋经国为什么会失败,新中国为什么能成功,说到底,一个代表西方资本,国内买办的利益,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一个打虎畏首畏尾,最后打到自己头上,一个思想觉悟高执行力强,可以扫清一切牛鬼蛇神。
臧克家说得好,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 摔垮,给人民做牛做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的很高很高。
作者:金陵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