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潘公桥)-治河专家潘季驯的故事(节选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2021-06-17 09:41 作者:不定期小科普菌  | 我要投稿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

潘公桥位于湖州吴兴区龙泉街道苕、霅两溪汇合处,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原系明代水利专家潘季驯出资建造。

没有找到潘公墓。

清代改五孔石梁桥为三孔石拱桥。现存为清道光十七年至二十年(公元1837—1840年)重建。潘公桥为三孔石拱桥,南北向跨龙溪港,全长55.9米,宽5.84米,高9.45米,中孔矢高7.92米、跨径15.5米,两次孔矢高皆5米、跨径皆9.3米,拱券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有系梁五对,楹联石两对。

金刚墙错缝平砌,用材均花岗岩。桥额楷书“重建潘公桥”,其上有“放生官河”铭文。桥面两侧设吴王靠桥栏,内侧刻捐助者名录及纪年。

清道光二十年(1840)重建时为增加泄水量,改5孔石木梁桥为3孔石拱桥。该桥长57.5米,宽6.6米,尚9.5米,主孔净跨15.5米,拱矢高8米,南北孔净跨9.3米,拱矢高5米,拱卷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上下踏步各有50级。

(以下内容大部分来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在明朝万历年间,首辅申时行向万历皇帝举荐了一位治河专家,此人叫——潘季驯

当时大家都知道黄河之所以危害,原因在于河沙聚集,导致河道不通,对于这一点,之前治理黄河的御史,大多是采用疏导的方式,加宽河道,使得河水便顺畅。而潘季驯却反其道而行,他认为应该收紧河道,他发现如果加宽河道,河水的流速就变小了,这样河沙沉积的几率就会更大。

除了加紧河道之外,潘季驯还想到另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黄河附近的清水河,开凿河道将它们引入黄河,增加黄河的流速,从而带走河沙入海。

潘季驯总结自己治理河道的方略,一共就八个字,叫——建堤束水,以水攻沙

潘季驯还认为,河堤不能够连绵不断几十里,甚至几百里,他认为应该预先在河水汹涌的地方,留一个缺口,在缺口之外,继续设第一道,第二道,甚至第三道防线。最后一道防线河第一道防线之间,能够构成一个“含水湖”,这样就算黄河决堤,突破第一道河堤后,有一个缓冲,河水的流速减低了,造成的损失将便小很多。

此外,潘季驯还发明了一种叫“柳锟”的工具,这是由植物和泥土编织而成的长块,长有五十米,周长有六米。柳辊遇到水后会膨胀,不会被河水冲走,将成百上千的柳辊放在指定地点,从而加固河堤。

(以下内容大部分来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一个柳辊通常长150尺,圆周20尺,制作的方法是先用植物和泥土像织地毯一样构成长块,再用大树和绳索造成中心卷架,然后把这块“地毯”卷在架上,用大树枝和大绳索四周拥紧。这一用泥土、树枝制造的大圆柱体遇水可以膨胀,因而不致被急流冲走。 [1] 

在河堤合龙和迫使河水改道的工程中,明朝水利学家潘季驯使用“柳辊”作为有力的工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潘公桥)-治河专家潘季驯的故事(节选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