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待解,看看院士怎么说?

中国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是怎样的?即14年后,我国将实现经济、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成为创新型国家——这是九大目标之一。
中国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是怎样的?即14年后,我国将实现经济、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成为创新型国家——这是九大目标之一。
而关于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食品领域特别是香料行业的创新发展似乎急需被正名。随着近些年食品安全问题受到空前关注,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食品添加剂逐渐成为众矢之的。其中,作为食品添加剂的重要成员——香料、香精也不例外。那么,食品添加剂如何跨域认知鸿沟,其创新力如何得到消费者认可,成为目前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就肉味香料和肉味香精领域,凭借其丰富的专业经验,道出了在面临“卡脖子”境遇面前,如何将科技创新体现在老百姓的餐桌上?并引导民众正确认知食品安全与食用香料。
01
国有香料的突破与改进

在健康消费思潮的冲击下,食品添加剂已成为日常饮食中一个敏感的话题,面对频发的食品相关指标超标问题,恐慌的消费者直接将其归结为添加剂使用不当,并表示希望退回到食品制作的原始状态,即不使用添加剂,或者只接受全天然的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事实上,食品添加剂作为化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科技创新息息相关。在讲究色、香、味的食品面前,食品添加剂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说一些人造肉、素鸡、素排骨等想要有肉味,就需要加入通过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合成的肉味香料或肉味香精。目前,孙宝国主要专注于精细化工方面的研究,在肉味香料和肉味香精方面,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其研究成果填补了20多项国内空白,我国已成为含硫香料强国。
不过,在上世纪80年代,市面上的方便食品、肉制品、调味品等使用的肉味香料和肉味香精要么味道不够,要么要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尚未掌握某些香料的关键技术,而被国外“卡脖子”。
资料显示,我国最早做的研究工作是肉味香料当中的含硫香料,从1986年开始做,最具代表性的香料有两个,一个是2-甲基-3-呋喃硫醇,一个是甲基(2-甲基-3-呋喃基)二硫醚,二者制造技术均被美国国际香料公司所垄断。因此,价格也便水涨船高,彼时,1g香料几乎可以抵一个人的月工资。
值得一提的是,在肉味香精方面,以前国外肉味香精是非肉源的,感觉不出是什么肉味。孙宝国提出的“味料同源”制造理念,并利用现代的生物工程技术来制备,将肉味香料进行了变革式调整。
02
消费推动香料行业升级

随着香料领域在专业上的迈进一个新高度,其转型升级亦逐渐被行业所关注。
据孙宝国院士表示,食品香料主要是为食品工业、餐饮业服务,因为有了食品工业、餐饮业的大发展,它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就需要加一些调味料,在调味料当中就有香料香精。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一个国家香料的发展水平也是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那么,作为消费者眼中食品安全问题的“元凶”,香料行业应该驶向何方呢?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孙宝国院士曾谈到,中国现在的食品安全应该说保持了一个较好的水平,不管是实际的食品安全状况,还是抽检的合格率,食品安全都得到了有效保障。不过,中国食品领域,特别是高争议性的香料行业仍存在不少“卡脖子”的问题。
首先,与科技攻关中“缺芯”难题类似,我们的食品加工制造系统化不足、集成度不高、智能化程度较低,如何打破国外先进技术与核心产品的垄断需要研究,食品加工制造领域需要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绿色化和智能化共性关键技术,实现食品加工制造过程的数字化与信息化等。
其次,中国传统食品的营养健康问题和基础数据仍需要进一步探究。当前我国食品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食品营养与健康因子作用机制不明确,符合中国人群的膳食营养健康大数据资源匮乏,膳食营养干预基础研究薄弱。最后,食品安全的防控机制必不可少。比如食品安全问题的快速检测技术,食品安全全链条过程控制、食品安全智能控制、新兴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等。
因此,身处化工产业链的食用香料行业,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长远目标指引下,应长期秉持“创新意识”,并通过不断实现源头创新,把技术、产业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过,目前来看,食用香料行业想要打通国产化产业链,可谓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