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战神粟裕的伯乐是谁?慧眼识珠,将粟裕从班长直接提为连长

2021-11-04 10:33 作者:战旗红  | 我要投稿

作者:小橘子

粟裕是我军优秀军事家,功勋卓著。这位战神级的将领出身卒伍,幸而遇到赏识自己的伯乐,那么是谁最早慧眼识珠,看出粟裕不凡军事才华呢?


有人说是少奇下到新四军工作时发现粟裕的非凡指挥才能也有人说是陈毅,粟裕由于资历不高,被提拔上来后有人不服,是陈毅处处提携撑腰指挥部队、成就军功应该说,这两位首长的赏识当然是粟裕快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因素,不过他们都不是粟裕最早的伯乐。

粟裕青年时代本来在湖南第二师范学校学习,如不出意外,本来可能会是一个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然而革命,粟裕加入进步组织,后来敌人包围湖南二师,要按黑名单在学校大肆抓捕进步学生,粟裕机智从下水道逃出,前往武昌,加入当被誉为“铁军”的叶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叶挺为了培养湖南湖北籍青年革命战士,特意在武昌组建“军事教导团”,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朋友知道,这种“教导团”不是一般的部队单位,而是专门培训基层军官的机构。因此,进入教导团其实也像是进入军官速成班一样,会接受远比普通士兵更加严格的训练。没有一点军事基础的粟裕正是在这里才平生第一次受到专业正规的军事教育。


粟裕后来随叶挺部队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这时粟裕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警卫连班长起义失败后,部队南下广东,准备开展进一步的城市暴动,不可避免遭受失败。

在起义军中地位还不是特别显著的滇军名将朱老总,率领三千多人掩护大部队南下,他带领的这几千人留在赣南地区,林、两名后来的战神也在其中。

部队得知起义军南下主力失败瓦解后,军心受到极大的挫折,加上敌人的围剿,三千多人的部队也不断缩减,最后只剩八百多人。就像疾风暴雨下的火苗,奄奄一息,随时可能熄灭在最困难时刻,甚至也动摇了,产生要开小差的念头。粟裕虽然没有如此,但心情也是迷茫低落的。

幸运的是,朱老总陈毅非常坚强果决在部队士气最低落时刻,朱老总勉励大家对革命抱定必胜信心并及时对部队进行三次整顿改编,最终部队人数虽然减少,但革命意志更加坚定

朱老总就是在这时期看到林、粟两个年轻人的潜质,尤其是粟裕,朱老总特别欣赏当时粟裕只是班长,又没有像那样受过专业的军事教育,可朱老总还是感觉到这个聪慧勇敢的战士是个可堪培养的人才于是在大庾改编时,破格将粟裕提拔成连长!粟裕从班长直接提连长,连升两级,和黄埔军校毕业的林总平级。


南昌起义纪念馆前的“一代英豪”塑像

朱老总后来率领这八百人在赣南又举行规模浩大的“赣南暴动”,大量农民踊跃参与,这队伍也壮大人数突破万人

而后朱老总陈毅率领这部队上了井冈山,与主席带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建立了四军粟裕在第28团,朱老总也常驻28团,与粟裕朝夕相处,教粟裕不少战斗经验。

粟裕很在战斗中展现出过人的才能1928年白军围剿井冈山,七溪岭战斗,粟裕仅带着3名战士巧用智谋,俘虏了上百白军,被朱老总称作“青年战术家”。

后来一次劳动,朱老总和陈毅休息聊天时,还感慨道“革命就像接力棒,一棒传一棒,我老了,还有粟裕接班”这是朱老总第一次公开场合表达对粟裕非同一般的评价。

朱老总对粟裕也不是单纯的偏爱,也有严格的磨炼摔打一次,粟裕打了胜仗,但统计战果时番号记录出错,粟裕受到严厉批评。陈毅还担心粟裕委屈,想去开导一下,朱老总劝住了点委屈就受不了的人,是难成大的,这也算对他的一点磨炼吧”。


1934年粟裕所部抗日先遣军,离开江西苏区而后红军主力被迫战略转移,粟裕从此十几年与朱老总失去联系。很长时间,毛首长都以为粟裕牺牲后来随着新四军胜利消息传到延安,朱老总才欣喜获知,粟裕不仅活着,而且在新四军中发挥着核心骨干作用。

1946年,粟裕苏中七战七捷的喜报传来,已经年近六旬的朱老总,高兴一路小跑,见人就夸粟裕已经从年轻战术家成长为战略家!


1947年夏,粟裕指挥华野取得孟良崮等战役胜利,朱老总诗兴大发写下了《寄南征诸将》一诗:

南征诸将建奇功,胜算全操在掌中。

国贼军心惊落叶,雄师士气胜秋风。

独裁政体沉云黑,解放旌旗满地红。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做主人翁。

1948年,总部原本决定派粟裕率部渡长江,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中原那样,千里直插华南蒋氏心腹地区,但粟裕深谋远虑分析后认为时机尚不成熟,建议先在长江以北消灭蒋军有生力量后再渡江


粟裕这样对上级“抗命”做法引起了一些人的质疑毛、朱却粟裕回到总部驻地亲自做详细分析说明,粟裕的见地最终说服决策层,朱老总的支持是有利的因素。

为了配合粟裕在中原战场更好发挥作用,朱老总后来还专程赶赴华野总部驻地,亲自坐镇为粟裕打气助威,给粟裕强有力的支持,华野上下形成高度团结协作的氛围,为年轻的战将粟裕专心谋划淮海战役提供了有利条件。

战神粟裕的伯乐是谁?慧眼识珠,将粟裕从班长直接提为连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