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曼漫橘林路》第十章 创业计划 10.12 精神更需要食粮、喂养

2021-03-29 21:16 作者:迷鹿遇森迷路遇森  | 我要投稿

[迷鹿遇森迷路遇森·个人原创小说]《曼漫橘林路 》(正式用名) markdown 版本 2021年3月8日 Bilibili 发布连载




《曼漫橘林路》第十章 创业计划

10.12 精神更需要食粮、喂养

林墨桔会把一些书拿来,放在早餐屋。早餐屋里特制的书架,是一种装饰,是一种营销吸引和手段,更是因为林墨桔,陆曼其为林墨桔而设。书架上的书,林墨桔都有看过。缪洁待在早餐屋里的时间越来越长,比所有人都多,当学生们都去上课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忙完,她有时会去看看植物逗逗鱼,更多的时候却是会去拿起书架上林墨桔带来的那些书,看过的那些书。书名很大程度上会代表着一本书的内容,而林墨桔说过,她看重内容,更注重内涵。仔细翻阅那些书,心与脑在一点一滴的文字的浸润里,才能够慢慢理解林墨桔所说的内涵是一些什么东西。其实,对于一本书,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也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和收获;真正能够在读后感里还能够心灵相通的,会有多少?不是说你读过哪本书喜欢哪本书,我也一样就能够成为相知,所有的吐露都会在那刻得到认同或者否定?志同道合也有可能同枕异梦,心理和思想是种复杂而玄妙的东西,任何的科学都无法定量。

那些被林墨桔拿来供大家免费阅读的书籍,大多数是新书,学校图书馆借阅不到的。为什么?这还用想吗?能够借阅到的,林墨桔一般也不会买啊,直接就去借阅了啊。更何况一般她借阅的书籍很少有借阅不到的,受众很少,很少。偶尔出现一次,郁闷之外,林墨桔更多的是惊喜,是谁呢?林墨桔在学校的阅读量可是数一数二的,这些还不包括她购买的私人图书,学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大多都认识或者知道林墨桔,看到她拿的那些书也都会感到一丝欣慰,总算还是有人读的,虽然少,能够被林墨桔读,他们更感觉到欣慰。所以很多时候林墨桔要查找图书或者借阅图书的时候,他们都非常乐意帮忙,偶尔还会提供借阅同学的信息,如系名专业姓名,让她私下找对方协商,看能否及早借阅到。如果实在是重要的书,就算图书馆里有,林墨桔也会另外购买一本,这样方便查阅和使用。

除了这些书之外,林墨桔还放了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初看这本书的时候,缪洁心里还有些奇怪,在这个暴躁的年代,别说阅读技巧了,就是阅读本身已经成为了一个问题。很可笑的现状是不管是现在的中国,还是拥有着标榜的五千年历史、丰厚的文化的古代,知识和阅读一直都是少数人的事。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士农工商的划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无稽、焚书坑儒的迫害……即使是在高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读书了?读了多少书?

当知识的获得越来越廉价,知识的获取越来越自由,文盲率虽然在逐年降低,可另一种意义上的“文盲”却越来越普遍?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人们只会抱怨,却未曾想过是否有知识文化素养层次的存在?这和学历无关,却和每个人自身拥有的知识有关。这本书在缪洁看来,林墨桔之所以会放在这,并不是希望大家去看去理解怎样获得知识,而是“阅读”的理解。我们可以阅读书,阅读文字,阅读他人的故事和智慧,包括经历;同时我们也可以“阅读”人,“阅读”他们的倾诉,“阅读”他们的情感,“阅读”他们的智慧……

世界上只有一种语言,它的发展经过千万年的变化,然后才衍生出两种形式,一种用嘴巴说出来,一种用文字呈现出来。它们的作用只有一个——表达,文字较于口头更利于保存和传播。它们的接收一个倾向于耳朵(听力),一个倾向于眼睛(视觉),不管是哪一种,都能够调动我们的大脑思维和情感波动。(如果非要说区别,应该就是各中的神经转换有所不一样,所代表的情感其实都一样。至于那种口不择言的或者不会书写的,都没有细究的必要。)

或者说在这个日益以貌取人的年代,所有的书都是“貌”,都是“化了妆的、盛装的”,“如何去阅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阅读速度的提升和注意,更多的是教你如何查看“外衣之下的内在”、”身体深处的灵魂”。我们可能不会去看一本书,但是拿到手之后,基本都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对于人,我们却会完全抛弃那些看书的“阅读技巧”而启用另一套阅人的理论,可能连个大致的了解都不会去了解,只关注于利益或者兴趣点。

缪洁深知,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的人,也能够静下心来“阅”一个人;能够去看“如何阅读”的人,也会多一些对人的理解。

有一点缪洁又会坦诚地承认,这个世界上还是读书的人比做书的人多。这个承认源于林墨桔放在早餐屋的另一本书,《How a Book Is Made》(《如何做一本书》,绘本))(作者/绘者:Aliki阿丽奇)。很多学生对这本书的兴趣明显高于《如何阅读一本书》,答案很好理解,一个是短少有趣的绘本,一个是几百页的纯文字理论,哪怕经过实践,有着经验总结。你说哪一本更容易激起“少女心”呢?就连缪洁自己都会有一种它出现在了错误的地方的错觉。仔细想一想,林墨桔之所以会有这样一本书,应该也不是为了专门专业地了解“如何做一本书”,而是希望传递给大家一个整体的了解和一些基础基本的信息。

在这个学校的学生,没有一个人是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恋爱结婚都不说,生理的做爱,精子进入卵子,受精卵的发育,怀孕,生产,婴儿出生……可是一本书是怎么来的,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无知”了。他们整天面对的课本教材资料,每一本的诞生及其背后的故事,没有多少人了解……

在现今这个社会,很多人只存在阅读不阅读的状态,不管他们阅不阅读也都会知道“一本书”的存在,大多数情况下,因为需要他们会学习“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技巧,只有极少数的人才会去了解“如何做一本书”或者对它有点兴趣。也就是很多人都只知道有一本书,如何做却不知道。阅读和做书是分开的,不分开的是极少一部分人。也正是这极少的一部分人,却能够提供世界上这么多的书籍,给上亿的人阅读。真正的知识掌握在哪里?少部分人的手里。大众只是分了一杯羹。如果用金字塔比例来说明的话,上面的是做书的人,包括作者、出版社人员、印刷厂人员等,下面是阅读的人,阅读的人则会根据阅读量和知识的丰富程度进一步划分。

相信这么说很多人都会明白:哦,原来是这么回事。

《如何阅读一本书》,根据林墨桔的网上了解,知道的人还不少,只是真正阅读下来的,并且亲身实践修正了的,会减少很多。这本书在大陆的出版时间是2004年,也算是一个上小学的孩子了。网上有很多关于这个“孩子”的信息。

《How a Book Is Made》这本短少的绘本,那时候国内还没有出版,即使是英文原版,在早餐屋里也被很多人翻阅,从破损程度就能够看出,可能每一个来过店里的学生都看过吧。(由于当时这本书的中文版本还没有出,林墨桔看得是国外版本,拍摄的时候可以考虑换成中文版本。又或者以原版出现也可以。)

一本书的诞生过程,就像是一个孩子的出生,它之后的命运,会遇见谁,有着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境遇,也和生活在这个世上的人类一样。可能人类会羡慕那些书籍,有那么多的分身。倘若将分身汇总,看成一个整体,是否也和人一样呢?每个人不变的是自己,同样带不走的是留在别人故事里的那个分身。由此可见,书是由人类做的、写的也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彼此本就密不可分。

在整日“枯燥”的学习中,已经“老大不了”的年纪,走入“社会”进入“工作”的压力和困惑之中,《How a Book Is Made》不管是从内容,还是画风方面,都会让人的大脑和身心得到喂养和安慰。以缪洁的年纪,她没有和林墨桔说,她都希望能够将这本书和孩子分享,和身体里小时候的自己分享,可惜她还没有孩子,也还没有结婚。女人有时候很奇怪,即使没有男朋友,没有结婚,也会希望有一个自己的孩子,不知道这是不是由自身的身体生理构造造成的影响。

即使如此,也丝毫影响不了她对林墨桔的判断,这个就像青春时候的自己的女孩(仅从年轻上说),一定会是一个好妈妈,会为她的孩子阅读很多很多的绘本故事。林墨桔见自己喜欢看这本书,就把还有的几本也带来了早餐屋,还和自己介绍了很多其它的绘本,绘本里面的故事。事实上林墨桔并没有买那么多的绘本,从网上的了解倒是不少。因为她需要专注于专业的学习,但是偶尔,她也会请在国外的新认识的朋友,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代购基本特别的绘本。她的内心一直住着一个小孩,一直滋养着它,让它健康地成长。又好像被培育成了一个很有灵性的东西,可大可小。

说阅读能够让人静下来,这些绘本,缪洁会说真得能够让人变得温柔很多。

温柔是一个难得的东西,和静一样难得。而林墨桔的身上,有着静,也有着温柔。只是这温柔不是人人都能得享。缪洁了解到很多林墨桔的故事,包括曾经的生病,蓝靛青直到现在都还有些气愤,为林墨桔鸣不平。林墨桔之前的同学,缪洁每天都能见到素行,其他的很少见或者根本没有见过。一个素行,也算是一个安慰。一生的安慰。

那些后来林墨桔拿来给缪洁姐看得绘本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很多的人都是听同学朋友的推荐过来的,专门过来看绘本,就好像早餐屋又开辟了绘本阅读区似的。后来林墨桔陆曼其他们发现,根本就不需要他们进行宣传,那些固定的客人,新来的客人都很热衷于社交网络,比林墨桔他们单纯的用短信、电话、QQ等更疯狂。他们会在里面分享很多的东西,已经社交生活化。只要店里这边有什么新变化,网上、学校很快就会知道,就连其他的学校也能够收到,还会进而关注。外校的人也会过来看看,有句话不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吗,他们虽然没有了最佳的地理优势,因为就在这个城市,在邻近学校,周末或者没课的时候过来还是很方便的。当这些“宣传”信息在网上“蔓延”开来之后,有些从这个学校毕业的人或者有着校园情结的人还会特意返校来看看,弥补曾经的缺失。

 


《曼漫橘林路》第十章 创业计划 10.12 精神更需要食粮、喂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