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介绍 | 中传传播研究院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传播研究院的导师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成立于2010年4月。按照整合研究资源、优化人员结构的精神,学校整合传播学优势研究力量,组建了传播研究院。
传播研究院包括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欧洲传媒研究中心、国际新闻研究所、舆论研究所、受众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研究中心、传媒教育研究中心、民族文化传播与发展中心、非洲传媒研究中心、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所等10个中心(所)。传播研究院集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于一体,致力于培养具有宽广学术视野和卓越学术创造力的新闻传播人才,努力营造兼具学术国际化和知识自主性的研究场域。
导师介绍
陈卫星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1986级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硕士研究生。1988年被国家教委公派赴法国留学,1994年在法国阿尔卑斯大学获得信息传播学博士学位。1994-1996年任法国巴黎《欧中经贸》杂志主编。1997年回国任教于广州暨南大学新闻系,2000年到中国传媒大学任教。2005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赴欧洲担任国际传播客座教授,2014年法国洛林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委员会(国家二级学会)创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特聘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讲座教授。
研究方向为传播学历史与理论、媒介学等。
近年论文:
[1]廖冰兄的漫画创作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视觉动员[J].南京社会科学.2019(11)
[2]传播学叙事的历史学技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
[3]媒介域的方法论意义[J].国际新闻界.2018(02)
[4]记忆、视觉与中国摄影[J].中国摄影.2017(09)
[5]书籍市场的历史角力——读《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出版史(1775—1800)》[J].中国出版史研究.2017(02)
[6]2014-2016年中国的传播思想史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7(01)
[7]媒介的奇点[J].教育传媒研究.2016(05)
[8]红色影像的视觉体系与文化政治[J].中国摄影.2016(07)
[9]新媒体的媒介学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2016(02)
专著:
1.专著《传播的观念》(2004/2008);
2.译著《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2001/2005);
3.译著《普通媒介学教程》(2014);
4.校译《媒介学引论》(2014);
5.校译《媒体、市场与民主》(2008);
6.论文集《以传播的名义》(2004);
7.主编文集《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2001);
8.主编文集《国际关系与全球传播》(2003);
9.主编文集《全球化背景下的广播电视》(2001);
10.主编丛书《新闻传播学·新视界译丛》(2010,2019);
11.主编丛书《中国·传播·世界》(2011,2012);
荣誉奖励:
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中国教育部第三届、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刘建平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与日本早稻田大学联合培养国际政治学博士课程毕业,中华日本学会理事,日本中央大学、早稻田大学客座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战后中日关系史、中国政治外交史、东亚地区政治、国际传播学等。
近年论文:
[1]以知识对话寻求共识:关于国际传播沟通理性的讨论[J].对外传播.2020(11)
[2]中美关系危机的传播政治学分析[J].对外传播.2020(06)
[3]中日“历史问题”的过程性结构与“历史和解”可能的原理[J].日本学刊.2019(06)
[4]开辟可持续知识对话空间——中日关系遭遇危机以来日本学术出版的应对[J].现代出版.2019(03)
[5]中国对日外交的“国际法转向”探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再认识[J].现代国际关系.2018(10)
[6]战后日本领土的基本概念、问题发生及其国际处理规范[J].日本学刊.2017(06)
[7]“钓鱼岛问题”话语体系建构:战略意义、实证方法和概念比较[J].现代传播.2017(01)
[8]直面中日关系溃败的“民间”历史地层——日本人中国观研究的外交学革命意义[J]. 开放时代.2016(05)
[9]日俄和约交涉的新动向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J].日本学刊.2016(05)
专著:
1. 专著《战后东亚的国际传播与地区秩序》,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年。
2. 专著《当代中国史论:实证的知识呈现与思想表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3. 专著《战后中日关系:“不正常”历史的过程与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4. 专著《新中国的原点》,西苑出版社1999年。
奖励荣誉:
专著《战后中日关系:“不正常”历史的过程与结构》获第十届中国传媒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耿益群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传媒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学历,长期从事比较教育和传媒素养教育研究。先后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做访问学者,进行传媒素养教师培训、文化研究和新媒体领域的研究。访学期间曾对比利时和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传媒素养教育状况做实地考察,并就传媒素养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开展合作与交流。在科研方面,曾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在内的多项科研课题,并参与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级重点课题和省部级课题等20多项的研究。本人主持的国家级科研课题成果获北京市第六届科研成果二等奖。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著作5部,译著2部。
目前主要从事网络素养、媒介与青少年、视觉文化、国际传播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近年论文:
[1]新加坡网络舆情治理特色:重视提升民众的网络素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09)
[2]信息疫情背景下媒介素养的新发展:海外经验与中国策略[J].新闻与写作.2020(08)
[3]数字战略背景下瑞典义务教育阶段媒介信息素养政策变革[J].比较教育研究.2020(06)
[4]“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质量国际虚拟大学建设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8(05)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媒介素养政策之演变分析[J].现代传播.2018(07)
[6]国家信息安全与我国新闻媒体工作者媒介素养提升[J].现代传播.2017(04)
[7]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教师绩效评价的原则、途径与特点[J].现代教育管理.2017(04)
[8]数字环境下欧盟媒介素养政策演进趋势[J].现代传播.2016(01)
专著:
1. 专著《研究型大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出版。
2. 专著《自由与和谐——大学教师学术生态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出版。
3. 专著《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职业制度环境研究》,北京出版社2007年出版。
4. 参编《中国教育改革30年:高等教育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5. 参编《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
6. 参编《中外教育史简编》,民族出版社2002年出版。
7. 参编《高校特色专业的理论与实践》,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8. 合译《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
9. 译著《杜威与教学的艺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出版。
奖励荣誉:
1. 著作《自由与和谐——大学教师学术生态研究》,获2013年北京第六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2. 著作《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职业的制度环境研究》获2010年联校社教医论文计划成果奖;
3. 《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职业的制度环境研究》,2007年度联校论文计划奖二等奖。
李智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博士(1998-2001),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2002-2004)。
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外交、国际政治传播、全球传播、国家形象、软权力和学术话语体系等。负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完成国家级重大课题3项和国家重点课题1项。先后获教育部第四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全国新闻学会首届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奖(2012年)及中国传媒大学第十届、第十二届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二等奖(2012,2016)。出版学术著作16部(其中,专著7部,编著1部,教材1部,译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CSSCI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1篇被《社会科学文摘》转载,2篇被《新华文摘》摘登,7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近年论文:
[1]新闻的“话语图示”——论对外新闻传播中的跨语言书写[J].国际新闻界.2020(10)
[2]从并立到综合:国际政治传播研究范式的创新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0(04)
[3]无界而有的:传播学研究的边界及对象问题刍议[J].西部学刊.2020(11)
[4]新世界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基础[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8(06)
[5]新世界主义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的困境和出路[J].对外传播.2018(06)
[6]新世界主义: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新理念[J].新视野. 2018(01)
专著:
1. 专著《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2. 专著《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3. 专著《国际政治传播:控制与效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4. 专著《中国国家形象——一种建构主义的解读》,新华出版社2011年出版。
5. 专著《全球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2010年出版。
6. 教材《国际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科研项目:
负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15AXW008:“中国国际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研究”)、负责主持并完成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完成国家级重大课题3项和国家重点课题1项。
奖励荣誉:
1. 教育部第四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
2. 全国新闻学会首届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奖(2012年);
3. 中国传媒大学第十届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2012);
4. 中国传媒大学第十二届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2016);
5. 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十佳百优”理论人才(2013年)。
李继东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内蒙古大学文学学士、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大学传播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社会法研究中心、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做访问学者,在英国、美国、日本、爱尔兰和西班牙等国家参加ICA、IAMCR等会议。获第八届和第九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评选决策管理类一等奖和三等奖、北京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8年度北京市宣传系统优秀调研报告、2002全国出版社市场营销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奖励。
主要研究领域:传播理论、国际传播、传播政策、话语研究、营销传播等。
主要讲授课程:传播学概论、信息与传播政策、话语研究、整合营销传播等。
近年论文:
[1]近五年网络流行语的青年身份认同与话语实践[J].现代传播.2020(08)
[2]集体话语:中国企业对外传播的话语转向[J].对外传播.2020(07)
[3]主流媒体引领共建新型公共卫生知识传播体系[J].新闻战线.2020(06)
[4]提升中国企业国际传播力的思考和建议[J].对外传播.2018(09)
[5]基于全球英文媒体报道的中国企业国际形象研究[J].国际传播.2018(05)
[6]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需要重视微观话语的针对性[J].理论导报.2016(12)
[7]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需要重视微观话语的针对性[J].红旗文稿.2016(23)
专著:
1. 专著《中国影视政策创新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
2. 专著《北京市文化产业融合及其规制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3. 合著《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目标与实践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 7月出版。
4. 专著《英国公共广播政策变迁与问题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5. 合著《21世纪初我国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6. 教材《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
7. 教材《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
科研基金:
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课题:“‘一带一路’对外宣传及国际舆论引导问题研究”(18VDL019),首席专家。
2.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创新研究)(14BXW020),主持人。
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4年度重点委托项目:中国新闻管理话语体系创新研究,主持人。
奖励荣誉:
1. 专著《中国影视政策创新研究》获第九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评选决策管理类三等奖,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2015年10月。
2. 著作《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副主编)获第八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评选决策管理类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2013年10月8日。
3. 著作《21世纪初我国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副主编)获北京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委员会2008年12月。
4. 论文《美国电影产业创意问题与研究维度、趋向》获第十届中国传媒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12年12月。
黄典林

中国传媒大学和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双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博士留学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拔尖人才”。
主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亚洲传媒研究》《跨文化传播》等多门全英文硕士和博士留学生课程,《文化研究》《学术论文写作指导》等多门中文硕士课程,参与中国传媒大学跨门类研究生核心课程《媒介学》的授课工作、主持研究生国际金课《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获得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中英双语教学大赛二等奖(2017),中国传媒大学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2019),教学改革论文《关于传播学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获得北京市教育工委等单位联合联合举办的“北京市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论文比赛”优秀奖(2020)。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新闻传播基础理论、传播思想史、文化研究、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等。
近年论文:
[1]短视频知识传播关键在高质量内容[J].青年记者.2020(33)
[2]意义建构与权力再生产:论斯图亚特·霍尔的新闻观念[J].现代传播.2020(11)
[3]身体问题的传播研究路径刍议[J].新闻与写作.2020(11)
[4]在文化与结构之间:斯图亚特·霍尔传播观的范式整合[J].南京社会科学.2020(10)
[5]从边界危机到霸权重构:科恩与霍尔的道德恐慌与媒体研究范式转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06)
[6]从大喇叭、四级办台到县级融媒体中心——中国基层媒体制度建构的历史分析[J]. 新闻记者.2020(06)
[7]专家点评 大城小事里的警与民[J].人民公安.2020(08)
[8]打破边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跨学科方法[J].国际学术动态.2019(05)
[9]人工智能与新闻业变革的技术和文化逻辑[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06)
[10]媒介社会学的文化研究路径:以斯图亚特·霍尔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8(06)
[11]话语范式转型:非虚构新闻叙事兴起的中国语境[J].新闻记者.2018(05)
著作:
1.译著《数字化崇拜》,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编著《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第1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执行主编)
3.专著《公民权的话语建构:转型中国的新闻话语与农民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4.参著《从能力到效力:国际传播力建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四作者)
科研项目:
1.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斯图亚特·霍尔传播思想研究”。
2.主持中国传媒大学双一流学科培育项目“‘媒介域’转型与传播学基础理论的重构”等科研项目。
报刊评论文章:
1.《短视频知识传播关键在高质量内容》,《光明日报》2020年11月10日。
2.《人工智能为电影注入丰富可能》,《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0月19日。
3.《研究生教育需要一场“地震式”改革》,《光明日报》2020年8月25日。
4.《大城小事里的警与民》,《人民公安》2020年第8期。
5.《<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现实题材融媒体短视频的有益尝试》,《文艺报》2020年2月24日。
6.《照亮经典现实主义作品的民族精神》,光明网-文艺评论频,2019年12月27日。
7.《夯实共同的文化记忆》,《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4月8日。
8.《从电视春晚到电影过年》,《光明日报》2019年2月13日。
9.《电视春晚仍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光明日报》2018年2月23日。
10.《“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同讲丝路故事》,《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9月17日。
11.《扬帆海外,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光明日报》,2017年9月11日。
12.《全媒体时代春晚如何突围》,《光明日报》,2017年2月8日。
13.《低口碑为何高收视》,《光明日报》,2016年5月16日。
14.《“互联网+”如何重构传播》,《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6日。
学术和社会兼职:
1、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2、《光明日报》文艺评论特约作者
3、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特约评论员和专家智库成员
张开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博士,国际传播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媒介素养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传媒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学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传媒合作委员会委员,察哈尔学会研究员,中国新闻奖专家评委。1978年考入安徽大学外语系,后分别于1997年2004年进入北京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深造,研究生学历,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学位。1982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安徽蚌埠教育学院、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从事一线教学与科研工作。期间于2000-2002年新华社借调常驻非洲乌干达,2006年在伦敦大学知识研究所访学一年,2010年再度被新华社借调常驻新加坡一年。长期以来从事国际传播、国际新闻和媒介素养的研究。
近年论文:
[1]回放与展望:中国媒介素养发展的20年[J].新闻与写作.2020(08)
[2]知识付费产品如何提升阅读体验[J].人民论坛.2020(05)
[3]短视频文化与青少年受众成长的一些思考[J].青年记者.2019(33)
[4]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提升网民网络素养[J].国家治理.2019(40)
[5]媒介素养理论框架下的受众研究新论[J].现代传播.2018(02)
[6]媒介素养学科建立刍议[J].现代传播.2016(01)
专著:
1. 专著“Finding China in Yangzhou”,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
2. 专著《扬州运河文化传播与交流》,外文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3. 专著《全球传播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
4. 论文集《媒介素养教育与包容性社会发展》,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
5. 论文集《媒介素养跨学科研究与实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
6. 教材《媒介素养教育手册》,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10月出版。
7. 教材《小小媒介掌舵人》,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
科研项目:
1. 青少年网络素养与价值观引导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
2. 电视剧与青少年成长及问题对策研究(广电总局人文社科),负责人。
3. 提高企业干部与媒体打交道能力研究与培训(企业项目),负责人。
4. 运河文化对外传播方式和方法研究(大运河申遗项目),负责人。
5.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师指导手册(中国儿童中心项目),负责人。
6. 美联、路透亚洲新闻报道议程设置特点研究(亚洲传媒中心项目),负责人。
7. Finding China in Yangzhou (扬州市政府项目),负责人。
8. 全球媒介素养评估框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负责人。
9. 中国媒介素养现状调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负责人。
10. 初中各科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研发与实施项目(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中学项目),负责人。
龚伟亮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新闻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5年获北京林业大学法学学士学位,2009年获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学硕士学位,2013年获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博士学位,有国内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经验。
研究领域为传播政治经济学、乡村研究、文化研究、互联网与新媒体研究等。
近年论文:
[1]文化的城乡交融:解读乡村春晚《农活秀》[J].教育传媒研究.2021(01)
[2]“先进技术为支撑”:媒体深度融合的效率逻辑与联合路径[J].中国记者.2020(10)
[3]乡村春晚的“道”与“路”——专访乡村春晚推动者林岳豹[J].现代视听.2019(12)
[4]乡村主体性与农民文化自信:乡村春晚的启示[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02)
[5]认识乡村·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从全球到村庄:以乡村作为方法”国际暑期班综述[J].教育传媒研究.2017(06)
[6]打造跨界的立体式学术研讨新模式——第三届河阳论坛综述[J].全球传媒学刊.2017(02)
[7]在城乡关系视野中建立中国传播学术主体性——以《重构中国传播学》为例[J].青年记者.2017(12)
[8]听取“乡土文化复兴”的蛩音——第二届河阳论坛暨“乡村·文化与传播”学术周活动评述[J].现代传播.2016(12)
[9]乡土文化复兴与中国软实力建设——以浙江丽水乡村春晚为例[J].当代传播.2016(03)
专著:译著《社会契约论》。
科研项目: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基地项目“网络·传播与民主迷思:对传播资本主义的批判性阐释”,负责人。2017年。
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视野下的乡村春晚研究”,负责人。2018年。
3.校级科研项目“公共传播学视野下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体系创新”,负责人。2017年。
4.朝阳区委宣传部项目(参与,排名第二)“文化为桥:新时代朝阳区对外宣传策略研究”,负责人。2019年。
5.校级科研项目“中韩区块链发展比较研究”,负责人。2020年。
6.校级教改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经典导读”,负责人。2020年。
奖励荣誉:
1. 2018年12月获得中国传媒大学京东新闻奖学金媒介融合创新项目奖;
2. 指导的博士生暑期实践项目“西村乡建”于2017年获得中国传媒大学暑期实践一等奖,该项目于2018年荣获阿克苏诺贝尔中国大学生社会公益奖特别奖(仅次于金奖);
3. 2020年8月论文《从“物”到“人”与“人际”:广义教学资源论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以创新实验课<主持人批评>为例》获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论文比赛三等奖。
刘燕南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受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法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师从甘惜分先生,获法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智能传播、传播理论与方法、视听率与受众研究、效果评估、网络舆情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和参与了包括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广电总局项目、北京社科联决策咨询项目在内的50余项纵向和横向课题。
出版了《跨屏时代的受众测量与大数据应用》《融媒评估与受众辨析》《电视收视率解析》《电视传播研究方法》《受众分析》《国际传播受众研究》等著译作,以及“从‘受众’到‘后受众’:媒介演进与受众变迁”等百余篇论文。其中,《电视收视率解析》荣获国家广电总局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电视传播研究方法》获北京市高校优秀教材奖;另有多篇论文获得各类奖项。曾经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娜伯格传播学院、韩国国立汉城大学言论情报研究所进行访学研究。曾荣获第七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并获广电总局“十佳百优”理论工作者称号。
近年论文:
[1]“后真相”的理论谱系与现实反思[J].现代传播.2020(11)
[2]因时而进 因势而新——中文国际频道改版及节目创新的观察和评析[J].电视研究.2019(12)
[3]互联网原生广告中隐私悖论的嬗变与规制[J].当代传播.2019(06)
[4]内容力、传播力、互动力——电视节目跨屏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创新研究[J].现代传播.2019(03)
[5]从“受众”到“后受众”:媒介演进与受众变迁[J].新闻与写作.2019(03)
[6]探寻海外华语观众的变化轨迹——基于央视中文国际频道2013—2017年海外观众调查的分析[J].中国电视.2018(11)
[7]融媒视域下受众的改变[J].青年记者.2018(30)
[8]国际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建构:框架、方法与问题[J].现代传播.2018(08)
[9]媒介使用:跨屏、移动和参与——互联网受众行为扫描和特点简析[J].新闻与写作.2018(07)
[10]融合视角下的出版概念辨析与展望[J].现代出版.2017(06)
[11]数字时代的受众分析——《注意力市场》的解读与思考[J].国际新闻界.2017(03)
[12]国外跨屏受众测量的发展特征与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
[13]跨屏受众收视行为测量:现状、问题及探讨[J].现代传播.2016(08)
专著:
1. 专著《电视收视率解析调查、分析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1出版,2006年再版。
2. 专著《电视传播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3. 编著《跨屏时代的受众测量与大数据应用》,中国传播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
4. 专著《国际传播受众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5. 专著《融媒评估与受众辨析》,人民日报出版社2020年出版。
6. 编著《台湾报业争战纵横》,九州图书出版社1999年出版。
7. 译著《受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8. 译著《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9. 译著《美国商业电视的竞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科研项目:
1. 中国华语电视在海外受众中的传播效果研究,负责人。2016-2019。
2. 美国华裔新生代认同建构研究,负责人。2020-2022。
3. 视听新媒体新业态发展与管理研究,负责人。2017-2018。
4. 网络出版管理、服务现状及政策建议研究,负责人。2016-2017。
5. 国际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负责人。2016-2017。
6. 电视节目跨媒体传播效果评估体系研究,负责人。2015-2016。
7. 北京市融媒体发展战略研究,负责人。2015-2016。
奖励荣誉:
1. 2014年广电总局广播电视“十佳百优”理论工作者;
2. 2013年论文《关于电视评估中纳入新媒体指标的思考》获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二等奖;
3. 2011年“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
4. 2005年专著《电视传播研究方法》荣获北京市高校教材优秀奖;
5. 2001年专著《电视收视率解析》荣获国家广电总局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
6. 1999年第七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
薛宝琴

中国传媒大学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智能传播方向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新闻理论、舆论学、网络舆论。
近年论文:
[1]人是媒介的尺度:智能时代的新闻伦理主体性研究[J].现代传播.2020(03)
[2]国际媒体中美经贸摩擦报道策略与启示——以“今日俄罗斯”的新媒体报道为例[J]. 对外传播.2019(10)
[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的创新和贡献[J].中国记者.2019(04)
[4]网上正能量概念指标体系的建构及其测试——以2016年“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活动入选作品为例[J].当代传播.2018(05)
[5]我国网络正能量传播的内涵与保护机制[J].2018(06)
[6]扩大网上网下同心圆 凝聚新时代社会共识[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11)
[7]中国舆论引导格局新动态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12)
专著:
1. 专著《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年出版。
2. 合著《舆论引导新论》,社科文献出版社2018年出版。
科研项目:
1. 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培育项目《网络正能量传播与激励机制》,负责人。2018。
2. 中国传媒大学项目《中外网络舆论管理机制研究》,负责人。2014-2015。
3. 中国传媒大学科研项目《突发事件网络衍生舆情生成机制研究》,负责人。2016-2017。
4. 网信办重点委托项目《网上正能量保护、扶持、激励机制研究》,参与人。2017。
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形势下舆论引导新格局、新机制研究》,参与人。2010-2017。
6. 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我国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研究》,参与人。2013-2016。
7. 国家广电总局一般项目《广播电视新闻立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参与人。2010-2015。
8. 国家广电总局一般项目《广播电视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引导力研究》,参与人。在研。
9. 国家广电总局重大项目《广播电视媒体新闻立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参与人。2013。
会议论文:
1. 《当前我国舆论引导的新问题与新思路》,第十届中国新闻学年会会议论文,2017。
2. 《网络舆情博弈动力机制与引导策略研究》,2017年计算传播学年会论文,2017。
3. 《超大城市网络舆论传播动力机制研究》,复旦大学暑期工作坊论文,2016。
4. 《中国对外舆论传播格局新动向研究》,第五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论文,2017。
5. 《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心理学机制研究》,2017年中国新闻传播心理学研讨会,2017。
6. 《民粹主义与社交媒体研究》中山大学出席首届政治与传播论坛,2016。
7. 《大数据因果效应评估及其在逻辑上的偏向》,2018年计算传播学年会论文,2018。
百科全书编纂:
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传播学委托组织撰稿词条编写,完成“舆论学”分支的词条写作。
甘露

甘露,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欧洲传媒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1年湖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新闻专业本科毕业,2004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学位。
研究领域主要为应用新闻学、媒介融合、国际传播。
2013年,作品《欧洲优秀电视节目模式解析》,获“第七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评选”三等奖。
近年论文:
[1]美国新闻实务类课程考核体系探析[J].传媒.2019(22)
[2]试析主持人在综艺晚会中的角色定位——以“央视春晚”为例[J].视听.2019(04)
[3]试论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的嬗变及主持人应对策略[J].环球首映.2019(03)
[4]中国广电新闻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大学(研究版).2018(11)
[5]浅析河南卫辉方言与普通话的几点差异[J].传播力研究.2018(29)
[6]浅析古诗词有声语言创作方法——以《木兰辞》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8(28)
[7]移动媒体影响法国人媒体接触习惯研究[J].传媒.2017(23)
[8]传统新闻生产模式的五大挑战[J].新闻与写作.2017(05)
[9]新媒体环境和特殊群体关系研究——以农民工群体社会管理问题为对象[J].管理观察.2017(02)
[10]传媒文化对司法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7(01)
专著:
1. 《欧洲传媒概览:结构•政策•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
2. 《欧洲优秀电视节目模式解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出版。
3. 《新闻整合、展示与增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4. 《新闻资源开发与新闻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科研项目:
1.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对欧传播效果与策略研究》,主持人。
2. 中国传媒大学培育项目《应对公共危机的融媒体报道策略研究》,主持人。
3.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发展战略研究——以媒介融合为背景》子课题《广播电视新闻人才与广播电视学科建设研究》,负责人。
4. Asian Perceptions of EU欧盟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访问研究员。
5.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研究》,第一参与人。
6.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境外中文网络媒体发展与我国对外传播策略研究》,第一参与人。
7. 国务院侨办项目《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国家软实力的关心研究》,第一参与人。
8. 教育部项目《数字化时代媒介融合发展与新闻传播改革研究》,参与人。
9. 广东省级社科重点项目《欧洲优秀电视节目模式研究》,第一参与人。
10. 新华社委托项目《新华社图片富标签体系》,第一参与人。
11. 中国传媒大学校级项目《欧洲传媒研究数据库假设》,第一参与人。
12. 中国传媒大学校级项目《欧洲各国电视产业结构与规制研究》,第一参与人。
奖励荣誉:
专著《欧洲优秀电视节目模式解析》,获“第七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评选”三等奖。
李汇群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北京曹雪芹学会理事,媒体策划人。1995年—2002年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学位。2002-200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入选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计划”、中国传媒大学“双一流:新时代青年拔尖科研人才”。2018年获得京东教奖金等。曾为《中国教师报》《中华遗产》等报纸、杂志长期撰写专栏,为《国家人文历史》、酷我音乐等媒体策划节目。
研究领域为文化研究、舆论传播研究。
近年论文:
[1]新文科背景下《红楼梦》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曹雪芹研究.2020(04)
[2]主持人语[J].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20(02)
[3]古代女性服饰传播探赜[J].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20(02)
[4]土耳其媒体涉华报道及中国国家形象分析——以土耳其媒体涉华报道热点为研究对象(2018-2019)[J].对外传播.2020(08)
[5]《红楼梦》音频节目传播研究——以《蒋勋细说〈红楼梦〉》为研究对象[J].曹雪芹研究.2019(02)
[6]中国故事再生产:《红楼梦》移动有声阅读研究[J].现代出版. 2019(03)
[7]《红楼梦》图像传播的三个阶段——以黛玉图像为研究对象[J].曹雪芹研究.2018(04)
[8]习近平对外传播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J].对外传播.2018(07)
[9]四十年来《红楼》剧——《红楼梦》电视剧改编刍议[J].曹雪芹研究.2018(01)
专著:
1. 专著《湮没的时尚·云想衣裳》,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
2. 专著《闺阁与画舫: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江南文人和女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3. 编著《四时常记古诗词180首》,西苑出版社2019年出版。
4. 编著《古诗文日历-公历2018年》,西苑出版社2017年出版。
5. 编著《文化与教育的包容性发展—大学女校长的使命与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
6. 校注《儒林外史》,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
科研项目:
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委托项目《对土耳其传播策略研究》,负责人。(项目编号:HW19192)
2. 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项目《塞尔维亚传媒研究》,负责人。(项目编号:AMRC2018-2)
3. 中国传媒大学“双一流”青年拔尖科研人才项目《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传承—古典名著IP的影视传播研究》,负责人。(项目编号:CUC18QB02)。
4. 北京市青年英才项目《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时尚传播》,负责人。(项目编号:YETP0604)。
5. 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培育项目《后差序时代的婚恋焦虑——以近十年来中国大陆婚恋家庭类电视剧为例》,负责人。(项目编号:CUC14A20)
6. 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项目《中国电视剧在坦桑尼亚的传播》,负责人。(项目编号:AMRC2013-6) 。
7. 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培育项目《跨文化视域中的国际传播研究》,负责人。(项目编号:CUC09A34)。
奖励荣誉:
1. 2018年,获得京东教奖金;
2. 2017年,获得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英语教学比赛优秀奖;
3. 2014年,获得中国传媒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
罗雪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群体传播、组织传播。2011年获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学博士,博士期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天普大学联合培养一年;2013年赴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访学一年;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4年外交部多项课题的主要成员和2016年浙江省社科重点基地课题主持人。
近年论文:
[1]非洲国家传媒产业的演化路径研究——以南非、肯尼亚和尼日利亚三国为例[J].传媒.2019(17)
[2]社交网络中全球媒体的国际传播效果提升策略研究——基于CGTN和BBC推特账户的比较分析[J].电视研究.2018(02)
[3]网络传播中的认知引导框架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21)
[4]组织创新的知识传播框架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7(10)
[5]非洲媒体集团的扩张模式研究及启示[J].中国传媒科技.2016(10)
[6]浅论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效果评估体系构建[J].当代电视.2016(10)
[7]科教类节目的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以《加油!向未来》官方微博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10)
[8]西方对非公共外交传播策略研究[J].现代传播.2016(08)
[9]中国媒体在非洲发展的竞合策略研究[J].当代电视.2016(08)
[10]中国对非传播的本土化发展策略研究[J].对外传播.2016(07)
[11]新闻学与政治关系之初探[J].传播与版权.2016(04)
专著:《知识传播:有效性理论及其路径》,中国发展出版社2016年出版。
科研项目:
1.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规划课题“非洲国家对中非产能合作的舆情研究”,负责人。2016。
2. 中国传媒大学校级科研项目“社交网络中的群体动态认知与传播效能研究” ,负责人。2019。
3. 校级科研项目“基于粗交流的组织传播模型及应用研究” ,负责人。2012。
4.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在非洲国家形象与影响力研究”中期报告,负责人。2013。
5. 外交部课题“非洲新闻媒介发展全景研究:历史与现状” ,负责人。2014。
6. 外交部课题“中国媒体对非传播的本土化发展策略究” ,负责人。2014。
7. 外交部课题“对非洲公共外交规划” ,负责人。2015。
秦学智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传媒素养教育研究和教育历史文化研究。
近年论文:
[1]当代美国传媒素养教育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践特征[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9(05)
[2]全息传播系统论[J].传媒国际评论.2015(00)
[3]信息素养认知及其教育:脉络、基础与特征[J].传媒国际评论.2015(00)
[4]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 积极应对网络复杂环境[J].传媒国际评论.2015(00)
专著:
1. 专著《波斯曼传媒与教育思想》,山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出版。
2. 合著《美国传媒素养教育(基础教育篇)》,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年出版。
3. 专著《传媒教育学(普通素养篇)》,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出版。
4. 合著《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年出版。
5. 副主编《中国道家道教教育思想史(先秦至隋唐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出版。
6. 专著《李贽大学明德精神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7. 专著《李贽大学明德教育论》,北京出版社2007年出版。
奖励荣誉:
1. 第七届全国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论文一等奖,健康老年精神文化构建与传播,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2014年。
2. 全国首届优秀敬老志愿者,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2015年。
3. 第八届全国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论文二等奖,发展中国家环境中的心理幸福感、身体损伤和农村老龄化(译文),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2016年。
4. 教龄三十年荣誉证书,北京市教育工会,2018年。
张洁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1996年就读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学专业。2000年进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攻读硕士传播学专业。2006年7月获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任职于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传媒教育研究中心,主要从事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研究。2020年转入智能传播方向。
近年论文:
[1]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刍议[J].青年记者.2019(25)
[2]试论春晚的诞生[J].当代电视.2019(07)
[3]视听传播新秩序的构建路径与策略——第三届视听传播高峰论坛会议综述[J].新闻论坛.2019(01)
[4]子贡的儒商精神及当代价值[J].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18(02)
[5]加强视听传播研究,塑造传媒文明新气象——“第二届视听传播高峰论坛”会议综述[J].青年记者.2018(24)
[6]聚焦国家视听形象,关注视听文明传播——“首届视听传播高峰论坛”会议综述[J].青年记者.2018(09)
专著:
1. 《畅游媒介海洋: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手册》,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2010年7月出版。
2. 《网海生存训练营》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教学包,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2010年12月出版。
3. 《儿童媒介之旅》活动手册(一套10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
4. 《平板电脑:推开数字化学习之门》《我的镜头会说话》《一起制作录像信》《玩转广告》《我的新闻我来播》等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校本教材(一套共8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年10月出版。
朱振明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2011年—2012年法国里昂二大(Université Lumière Lyon 2)访问学者。2019年1月—7月哥伦比亚哈维利亚纳天主教大学 (Pontificia Universidad Javeriana, Bogotá) 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国际/大众/社会传播及其理论思想史,尤其拉美和非洲传播。
近年论文:
[1]中国对外传播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于中美贸易战以来的反思[J].对外传播.2020(09)
[2]权力的消失:被扭曲的福柯——基于《话语与社会变迁》的分析[J].国际新闻界.2020(04)
[3]媒介学中的系谱学迹线——试析德布雷的方法论[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03)
[4]福柯的“话语与权力”及其传播学意义[J].现代传播.2018(09)
[5]走进拉美的传播学想象——基于八种学术期刊的发现[J].国际传播.2018(01)
[6]反思“世界信息与传播秩序”——基于福柯考古-系谱学的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17(12)
[7]RT西语频道社交媒体传播策略及启示[J].电视研究. 2017(01)
专著:
1. 专著《传播世界观的思想者—阿芒•马特拉传播思想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2. 译著《文化与国际关系》,华夏出版社2019年出版。
3. 译著《全球传播的起源》,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
4. 译著《传媒经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5. 译著《传播学的100术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6. 译著《传播的世界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7. 译著《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8. 教材《理解国际传播:问题、视角和阐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年出版。
科研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对拉美软实力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7YJA860029),负责人。
赵丽华

赵丽华,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编辑出版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系本科(1997-2001),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博士(2001-2008),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博士后(2013-2015),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传播学院访问学者(2018-2019)。曾在2008-2013年担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学术编辑、编辑部主任。
目前研究方向为编辑出版史、阅读史论与实践、出版实务。
出版专著《民国官营体制与话语空间——<中央日报>副刊研究(1928-1949)》《大学精神与大学出版——民国中央大学“学人办刊”研究》;在《文学评论》《新华文摘》《现代传播》《现代出版》等刊物发表论文20篇左右;主持、参与若干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出版基金、广电总局以及博士后面上项目。
近年论文:
[1]逻辑与进路:有声读物跨媒介改编研究[J].出版广角.2020(23)
[2]话语与实践:罗杰·夏蒂埃对阅读研究理论框架的探索[J].现代出版.2020(05)
[3]在调整中前行:对当前大学出版社发展态势的反思[J].出版广角.2019(20)
[4]从说书到有声阅读:中国故事生产传播的历史脉络[J].现代出版.2019(04)
[5]理性认识大学出版与知识付费[J].现代出版.2018(04)
[6]从朗读到有声阅读:阅读史视野中的“听书”[J].现代出版.2018(01)
[7]出版专业硕士毕业设计的三重境界[J].现代出版.2017(03)
[8]叶圣陶:“德性至上”的出版家[J].现代出版.2017(02)
专著:
1. 《民国官营体制与话语空间——<中央日报>副刊研究(1928-1949)》,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2. 《大学精神与大学出版——民国中央大学“学人办刊”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2016年出版。
科研项目:
1. 《大学精神与大学出版:民国中央大学学人群办刊活动研究》(2014M550778),国家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项目主持人。2014.7-2015.7。
2. 《国民听书率研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课题(2016-11-1),第一参与人。2016.5-2018.5。
3. 《中国大学学人办刊历史流变与当下形态研究》,中国传媒大学校级科研青年培育项目,负责人。2018-2020。
4. 参与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馆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新编》,为50余种刊物撰写刊物简介、考辨版本、发掘轶文、编制馆藏索引等,项目成果由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奖励荣誉:
1. 论文《大学的本质与大学出版的方向》获得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出版科研论文奖”(2017);
2. 中国传媒大学优秀班主任(2018)。
注:本文整理于中传传播研究院官网、知网等,仅供参考,最终导师名单以官方通知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