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伤寒有五种

2022-10-21 14:21 作者:岳谦道长  | 我要投稿

这个问题出自《难经·五十八难》:


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


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


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


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


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


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讲到伤寒,我们当然要看《伤寒论》。


现在通行的赵刻宋本《伤寒论》,在太阳病篇之前有一篇《痉湿暍病》,现在研究伤寒论的老师一般不讲,而是推给研究《金匮要略》的老师讲。其实这是不合适的。《痉湿暍病》篇跟太阳病篇是紧密联系的。不然,我们把这两篇里的一些条文连起来看:


太阳病,关节疼烦,脉沉而缓者,为中湿。


太阳中热,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可以看出,《伤寒论》开始就已经对外感病做出了分类,区分了脉证。这个分类跟《难经》是一脉相承的。


中风:


难经: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


伤寒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


难经: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


伤寒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湿病:


难经: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


伤寒论: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寸口脉浮而迟,浮脉热,迟脉潜,热潜相抟,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热,数脉止,热止相抟,名曰伏。沉伏相抟,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抟,水走皮肤,则为水矣。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则恶寒,水不沾流,走在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按:湿温之病,为有水气在表里,当从水气病篇寻之。阳濡而弱提示上焦有微热、湿邪,阴小而急提示下焦有水饮。)


热病:


难经: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


伤寒论: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热,口前开,板齿燥。若发其汗,恶寒则甚,加温针,则发热益甚,数下之,淋复甚。


(按:浮为热。浮之而滑提示热盛,沉之散涩提示津液耗竭,符合白虎加人参汤证之脉。仲景所论弦细芤迟是津液耗竭之后、热邪渐衰的脉)


所以,《痉湿暍篇》应该恢复其本来的排序,在太阳病之前讲,其存在意义是表病的鉴别。


太阳病开篇的中风、伤寒、温病的定义,也不是仅仅区分太阳病(表病)的证候,而是作为五大类外感病的初起鉴别。


关于外感病的分类,是个老话题。


葛洪认为: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耳,而源本小异,其冬月伤于寒,或疾行力作,汗出得风冷,至夏发,名为伤寒,其冬月不甚寒,多暖气,及西风使人骨节缓堕受病,至春发,名为时行。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如此诊候相似,又贵胜雅言,总名伤寒,世俗因号为时行,道术符刻,言五温亦复殊,大归终止,是共途也,然自有阳明,少阴,阴毒,阳毒为异耳。


陈延之认为:古今相传,称伤寒为难治之病,天行温疫是毒病之气,而论治者,不别伤寒与天行温疫为异气耳。云伤寒是雅士之辞,云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不说病之异同也。考之众经,其实殊矣。所宜不同,方说宜辨,是以略述其要焉……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疠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中,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冒寒冷之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冷,秋时应凉反而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陈延之的这段论述被后人抄进了《伤寒论》的《伤寒例》,当成了仲景的看法。然后,从成无己开始一路错。“寒邪中人为病,中而即病为伤寒,中而伏藏,至春为温病至夏为暑病,非时之气中人,证候相似为时行”成了金科玉律。


直到吴又可提出疑问:风寒所伤,轻则感冒,重则伤寒,即感冒一证,风寒所伤之最轻者,尚尔头疼身痛、四肢拘急、鼻塞声重、痰嗽喘急、恶寒发热,当即为病,不能容隐,今冬时严寒所伤,非细事也,反能藏伏过时而发耶?更问何等中而即病?何等中而不即病?何等中而即病者头痛如破,身痛如杖,恶寒项强,发热如炙,或喘或呕,甚则发痉,六脉疾数,烦躁不宁,至后传变,不可胜言,仓卒失治,乃致伤生;何等中而不即病者,感则一毫不觉,既而延至春夏,当其已中之后,未发之前,饮食起居如常,神色声气,纤毫不异,其已发之证,势不减于伤寒。况风寒所伤,未有不由肌表而入,所伤皆营卫,所感均系风寒,一者何其懞懵,中而不觉藏而不知;一者何其灵异,感而即发。发而根属同源而异流,天壤之隔,岂无说耶?既无其说,则知温热之原,非风寒所中矣。且言寒毒藏于肌肤之间,肌为肌表,肤为皮之浅者,其间一毫一窍,无非营卫经行所摄之地,即感冒些小风寒,尚不能稽留,当即为病,何况受严寒杀厉之气,且感于皮肤最浅之处,反能容隐者耶?以此推之,必无是事矣。


其不知,其所非者,本非仲景之意


为什么伤寒有五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