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5min串讲近代史所有考点!【史纲速成02/空卡】

2022-10-21 14:21 作者:弦转急  | 我要投稿

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制度

1.太平天国的政权建设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机关。太平天国的最高领导为天王。天王之下设王、侯两等爵位(后来在诸王之下陆续增设义、安、福、燕、豫、侯六等);设军师、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等职官,军师、丞相、检点、指挥、将军五等职官,由中央任命,称“朝内官”。爵位和职官不分文武,军政兼管,既处理政务,又带兵打仗。太平天国的政权机关,分中央、省、郡、县四级。定都天京以后,杨秀清的东王府实际上成为中央政权的国务管理机关。东王府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成为分管各部的主管官员。省、郡、县为地方政权,官员均由中央任命,称“守土官”。县以下为地方基层政权,官员一般由各地公举,或由上级官员委派,称“乡官”。

2.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

关于太平天国政权性质问题,史学界一直有争论。主要观点如下:

封建政权说:50年代提出了太平天国政权是“新封建政权”之说。认为中外古今本无所谓农民政权。农民起义的领袖们无人不想当皇帝,这是历史的必然,不存在什么蜕化变质的问题。他们所建立的政权只能是封建政权,而自身亦趋同于封建专制帝王。

农民革命政权说:认为天京政权在经济方面力图按照“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彻底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意义。在政治方面,最高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农民领导手中。尽管这个政权在定都天京之后有向封建政权转化的明显趋势,但直到1864年太平天国政权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以前,并没有来得及完成向封建政权转化的过程,它始终作为一个同腐朽的清朝封建政权相对立的农民革命政权而存在。

两重政权说:认为太平天国的国体,打上了明显的农民反封建革命性的烙印,而政体基本上仍属于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太平天国实施了一系列打击地主和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仍然没有超出封建政治和经济关系的范围,是从反封建开始到与封建制度妥协而告终。因此它是一个既具有农民自发的反封建革命的性质,又具有严重封建性的政权。

3.圣库制度

太平天国生活必需品的分配制度,是太平军的创举。圣库即国库、公库。圣库制度肇始于1850年金田团营前后。会众根据“同食同穿”的精神,将田产屋宇变卖易为现金,所有财产一律归圣库,太平军全体成员的衣食由圣库平均分配。作战中缴获的金银珍宝等须上交公库,个人不得私藏,违者处以重罚。圣库制度是适应战争需要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它保障了将士及其家属的生活,对太平天国初期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但太平天国后期,因天国高级将领已先蓄私财,圣库制度名存实亡。

4.《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并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内容的纲领性文件。按照“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土地分为九等,无论男女,16岁以上皆可分得土地一份。建立军政合一的地方基层组织,目的是在于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所提出的平均土地方案,发展了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平均思想,是农民阶级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它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要求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理想社会的渴望(革命性)。但是,《天朝田亩制度》所规定的分配土地和“通天下皆一式”的社会经济生活方案,是在小生产者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这是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方案不可能推动生产力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落后性和空想性)。

5.乡官制度

乡官制度是太平天国政权重要的基层组织制度。即按照太平军的编制,把广大居民组织起来,每五家设一伍长,五伍长设一两司马,四两司马设一卒长,五卒长设一旅帅,五旅帅设一帅师,五帅师设一军师,一军共12500家。军帅以下的各级官吏,一般由当地人推举,或由上级官员委派,称“乡官”。乡官的职责平时管理民政,督其民在乡事农,战时则率民出战,体现了寓兵于农、军政合一的思想。

6.《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的统筹全局的方案。政治:主张用人得当,反对“结党联盟”;经济:主张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事业,发展金融事业,主张奖励民间开矿,制造火轮车、轮船及其他“器皿技艺”;思想文化风俗习惯:主张设学馆、医院,举办福利事业,废除封建迷信和封建陋俗;外交: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的内政。《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比起农民原有的平均主义理想,是一大进步。在向西方学习问题上,洪仁玕的认识超过了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但洪仁玕的思想主张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利益和要求,加上战争环境,在当时没能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

7.《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共同点:两者都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在反对清王朝统治,政权巩固方面是相通的。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得以实现。

不同点:《天朝田亩制度》的重点是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王国,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无法行得通的。《资政新篇》的重点则在于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

《天朝田亩制度》要建立的社会,实质上还是一个小农经济的封闭社会,而《资政新篇》则冲破了小生产的狭隘眼界,主张保护私有财产,建立以资本主义工业为中心的经济体系,用资本主义代替平均主义。这实际上是当时挽救国家民族免于衰亡的唯一正确道路。

在政治上,《天朝田亩制度》确立和巩固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资政新篇》虽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但注意并强调学习西方,用某些民主制度改造天国的君主制。

所以,《资政新篇》比《天朝田亩制度》“新”,它体现了时代精神,反映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将到来的征候。

8.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特点及形成原因

(1)时代特点: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所以与以往历次农民战争相比较,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

①太平天国担负着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而失败;②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求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③中国农民战争的影响;④作为“亚洲革命风暴”的组成部分,太平天国还同其他国家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

(2)形成原因:①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注意:这个时候各资本主义国家并未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因而不能说承担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②鸦片战争后,一股“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潮萌发;③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组织了强大武装,是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15min串讲近代史所有考点!【史纲速成02/空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