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丹青跨越千年,巨制留有余香 —雅昌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十一年

2023-07-13 16:54 作者:雅昌文化  | 我要投稿


2023年,是“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工程的收官之年。

 

从一套全集的出版开始,延伸为一个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从2005年至2023年,“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从设想到落地,续写了一场中华文明艺术文脉的文化马拉松。

 

如今,当整个“大系”项目步入编纂出版的尾声,这场长跑的参与者们,今天回首才发现,时光已经过了漫漫18年。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国家级文化精品工程,共收录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纸、绢(含帛、绫)、麻等材质的中国绘画藏品12405件(套),涵盖了绝大部分传世的“国宝”级绘画珍品,包括《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共计60卷226册。这是迄今为止同类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文献。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部分书籍图片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部分书籍图片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部分书籍图片

 

国有盛事,必有雅昌!在这样一场浩大的文化工程里,自然也少不了雅昌的身影。雅昌文化集团从2012年开始参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至今已有十一个年头。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这样说道:“我们谈文化自信,指的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具有的坚定信念。在我看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18年的编纂出版历程,正是印证了中国对自身文化的自信的推进过程。浙江大学出版社也正是基于这种文化自豪感和保护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感,完成了一项堪称人类文明的历史文化工程,填补了中国古代艺术绘画集成的出版空白。十一年来,雅昌文化集团也是抱着一种文化使命感参与到大系的工作中。”
 

作为一家诞生于深圳的文化企业,雅昌是如何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大系”项目指定的印刷合作方?11年间,雅昌又是如何克服重重难关,传承赓续历史文脉?在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深圳涌现了许多创造新文化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近“大系”,了解其诞生背后,雅昌“十一年磨一剑”的故事。
 

一、图像处理:极致还原古画格调

 

将记忆拉回到十一年前。彼时,《宋画全集》已完成出版,引发学界赞誉无数。那段时间,雅昌美术文博团队在艺术圈总会被问到一个问题:“《宋画全集》怎么不是雅昌做的?”

 

“这无形中给我们的团队带来很大压力。”艺术印刷业务单元副总经理金燕至今都记得那种感受:“雅昌人总说:‘国有盛事,必有雅昌’,国家启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怎能没有雅昌的参与?”

 

于是她带领团队首先接触到了浙江大学出版社负责“大系”的编辑团队。当《元画全集》招标书在网上公开发布,雅昌团队终于等来了一个证明实力的机会。凭借对古代绘画精准的理解以及精湛的印刷技术,雅昌一举拿下标书。
 

中标了,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到来,这是印证雅昌真正实力的过程。

 

万捷董事长认为雅昌的核心优势,就在于中国古代绘画的色彩管理和图像处理方面的丰富经验。雅昌配合“大系”项目的工作,首先就从图像处理开始。

 

工作启动之初,雅昌就从深圳和上海共抽调了12个人组成印前团队,他们是雅昌印前最精干的力量,从业经历都在6年以上。他们驻扎在浙江大学出版社,负责电分、调色、制作等印前工序,一待就是10年。为了满足“大系”的出版进度,最多的时侯,常驻杭州的印前团队达到了21人。

 

在数码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胶片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大系”的大部分作品拍摄使用的是全球最大幅面的8×10英寸反转片,以此来保证高精度、高质量地呈现真实绘画的面貌,因此需要使用到“电子分色”工艺,但是全球质量最好的电分技术专业设备却早已停产。
 

于是,雅昌文化集团的技术团队向世界各地的供应商搜寻,购买到两台二手海德堡S3900电分机。电分机属于精密仪器,全国能维修的工程师屈指可数。经过工程师的反复调试,终于把海德堡S3900电分机运到浙江大学出版社,陪伴着“大系”的编纂工作了11年。

 

每一张古画大图在上印刷机之前都需要经过八道工序,拍摄、电分、拼图、排版、匀图、调色、校色、打样。每一位雅昌图像处理工程师,对图像的色彩、层次、色差对比、曝光度等方面都有着极强的感受力和敏感度。他们首先基于古画的基本面貌,参考反转片进行第一轮调色,后续每张大图都要经过多轮校色。
 

工作人员正在校色打样
工作人员正在校色打样

 

为了使调色无限贴近原作,出版社老师多次带领雅昌调色团队赴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浙江美术馆等,对比原作和已打样张,使团队对原作色彩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在万捷董事长的领导下,雅昌技术团队在原有的印制标准体系基础上,根据“大系”项目的特殊性,重新制定了一套从印前调图到打样,再到印刷和流程管理的新的标准体系,这套标准体系代表了雅昌的顶级印制技术水平。甚至其中很多标准规范都远高于行业印制标准,这种极致的要求给“大系”的印刷质量带来全新突破。
 

二、“大系”:一个庞大的印制计划

 

11年间,从《元画全集》到后来的《先秦汉唐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从一套16册的书籍到一部60卷226册的典籍,这个巨大的工程需要上海和深圳两个团队共同协作完成,在项目管控、材料准备、装订、仓储等每一个环节都给项目管理团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负责该项目管控的计划储运部经理胡乔介绍,雅昌为“大系”的印制专门添置了2台专用印刷机、全新德国MBO折页机,以及其他现代化的印刷设备。此外,“大系”所用的原材料也是在全球范围内精挑细选得来,比如内文纸张是从德国专门定制生产,这种纸能够高度还原绘画色彩,油墨印刷干褪后层次丰富,需要提前3-6个月预定;书盒的面料则是意大利的装帧布料,也需要提前3-4个月预定。

 

书籍精装封面的面料是国内一家著名丝绸企业织造的19摩米5A级提花真丝,从蚕丝到花纹设计、织造,都是专门定制流程,丝绸的底纹是从各朝代的作品中找到一个特有的元素进行设计,再进行织造。
 

工作人员正在检查封面

 

“大系”的时间跨度长,原材料不能长期存放,但又要及时供应;同时,“大系”的编纂是一个非常学术和严谨的过程,每一部分内容都要经过多次审校,因此定稿时间和顺序有很多不确定性。这给胡乔的计划把控和沟通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他和他的团队既要了解“大系”内容的编纂情况,根据编纂进度制定材料购买计划,又需要根据上海和深圳的产能协调印制进度,最终形成高效的定稿和印制节奏。
 

三、在实践中摸索

 “大系”全流程印制管理系统

 

上海雅昌总经理助理林莉负责“大系”项目诸多事物的协调沟通工作,她也有深刻的体会:“大系”内容编辑工作庞大而复杂,时间跨度长,但整套的交付有明确的时间要求。图版和文字部分无法按照正常印刷要求的“齐、清、定”来交付稿件。图像处理更快速,文字撰写、校对、确认相对较慢,往往是图版部分来了就先印刷,文字等确认之后才能下厂。

 

图版印完后,无法装订成书入库,车间堆满了半成品,这给生产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由于天气潮湿,纸张和图色容易产生变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雅昌在深圳和上海都配备了恒温恒湿标准仓库,由专业供应链项目团队进行管理。这些年来,雅昌人都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这些印刷中的半成品。

 

同时,由于印制分在深圳和上海两地,雅昌团队必须保证所有书籍在印制水平和工艺上要高度统一。团队基于万捷董事长提出的“标准化、数据化、规范化、专业化”工作要求,针对“大系”制定了每个工序的标准操作指导书,在内部叫作SOP系统,是从印前图像处理,到印刷再到装帧运输全流程的标准操作体系。每一个新来到工作团队的员工,都要接受SOP的培训,工作达到标准之后才能上岗。
 

如何在不断的变化中坚持图像色彩最初的标准,是整个项目最具挑战性的难点。在11年的实践中,也验证了这确实是最难的任务,但值得骄傲的是,在11年的过程中,雅昌整个项目团队都始终如一的坚持下来了。
 


 

四、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管理 

一张纸都不能流出去

 

雅昌多年来一直坚定落实知识版权保护规范,这一点也是雅昌在标书中郑重承诺过的,所有参与“大系”印制的雅昌工作人员,都签署了项目的保密协议。

 

常驻浙大的项目组长董晓玲介绍,在杭州“大系”工作室,雅昌团队所使用主机设备都进行了严格的设置,主机箱上锁、网盘拆除、蓝牙禁用、一体机USB口封闭;严格控制资料输入和输出权限,资料拷贝全部通过出版社的数据部门拷贝进服务器,所有工作间都由监控记录。

 

在雅昌两地车间更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保密协议,所有的半成品、成品、废料都有专门的管控区域和管控流程,严格管理,责任到人。“每次看到一本本精致又贵重的选品被裁切掉,心都在疼痛,但我们必须要去严格执行和落实版权管控协议,要保证一张纸都不能从雅昌流到外面去。”金燕坦言。
 

五、挑战极限 越挫越勇

 

“大系”工程总是在挑战雅昌团队的极限,而面对挑战,雅昌的团队也在不断寻求突破的方法,把所有事情都顺利解决,团队也越挫越勇。

 

2022年是在“大系”项目中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年份,印制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由于严峻的疫情形势,项目在进度上面临巨大的挑战。深圳和雅昌两地都经历过封闭式管理印制,从核酸检测,到大厦和环境消杀……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制定严格细致的防控措施,确保员工安全的同时,保障“大系”项目生产。

 

坚守在一线的员工们甚至把“床”安在公司,吃住都在公司。那些日子里,“大系”团队们白天有条不紊地各司其职,当夜幕降临时,他们则散布在公司的各个角落入睡,那些日夜相处的情景,至今都成为大家记忆犹新的故事。


后记:

从责任到感情,再升华到一种使命


 

所谓“十一年磨一剑”,无论对于雅昌印刷整个工作团队,还是对于每个人的人生来说,能够经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都是一种荣幸和自豪。

 

总结11年来的心路历程,金燕认真思考了自己在“大系”的工作中经历的三个阶段:从最开始抱着责任心去完成重要的工作,到后来和浙江大学的老师们亦师亦友,尤其是感佩于“大系”总编张曦书记的专注与执着精神,她对“大系”也倾注了深厚的感情。如今的她对“大系”工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内心又有了一次升华:“这更像是一种使命,我相信这种使命感存在于每一位参与‘大系’的雅昌人身上。”
 

回溯十一年历程,万捷董事长也无比感谢“大系”工程带给雅昌施展印刷专业技术的空间,印制出堪称完美的历史巨制,也促成了雅昌在高水平印刷领域的更多突破,促使雅昌拥有更宽广的视野。

 

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如万捷董事长所说,通过“为人民艺术服务”,达成“艺术为人民服务”。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绘画珍品,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传世瑰宝,借由每一位“大系”雅昌人匠心独具的双手,突破时空、跨越类别,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展示在了全世界面前。

 



在这里也可以找到我们哟!
微博@雅昌
小红书&bilibili@雅昌文化

丹青跨越千年,巨制留有余香 —雅昌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十一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