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安南郊傅村隋唐墓发掘简报

2021-11-20 08:46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西安南郊傅村隋唐墓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3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2005年7月至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香港和记黄埔西安分公司建设用地内的102座古墓葬进行了发掘,该项目系西安高新开发区引进香港和记黄埔公司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位于西安市雁塔区丈八乡傅村,北临锦业二路,东临西沣一级公路(图一)。

该区域地层分为三层,第一层耕土层,厚约米,包含现代砖瓦及植物根系,第二层近现代堆积层,厚约0.4~0.6米,土质灰褐,包含零星砖块及植物根系,第三层垆土层,厚约0.4米,土色黑褐,质较硬。本次发掘的墓葬大多开口三层上、二层下的位置,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承担的发掘区域内共发掘古墓葬51座,其中隋唐墓葬39座,现将隋唐墓葬发掘情况介绍如下。

一、墓葬形制

39座隋唐墓均为小型土洞墓,多见长方形斜坡墓道,其次为长方形竖穴墓道。大部分墓道一头宽一头窄,有的口小底大,有的长方形斜坡墓道带一个天井,长方形竖穴墓道墓底则有斜坡和平底两种,墓道长度2.4~8.16,宽度0.6~1.02米。

盗扰严重,许多墓葬封门无存,从残存的迹象看以土坯封门为常见,个别墓葬为砖封门。

大多数墓顶塌陷严重,以弧顶和平顶为多。

葬具均为单棺,大部分墓室葬一棺。葬式多为仰身直肢,除个别骨架完好外,大部分骨架零乱、朽蚀,保存较差。

按照墓室平面结构不同可分为横室墓和刀形墓,而以墓道位于墓室一端的刀形墓为主,在个别刀形墓中有用长条砖砌成的棺床。依据刀形墓的结构差异又可细分为直背刀形墓、弧背刀形墓、折背刀形墓以及弧形斜背墓。分述如下:

1.横室墓

2座(包括M2、M9)。这类墓是指墓室东西长、南北短,墓道位于墓室南端中部或偏西的位置,均为斜坡墓道,依墓室结构的差异又可细分为两型:

A型 墓室长宽之比接近2∶1。M2方向180°,墓道开口距地表深0.6米,墓底距地表2.8米,长斜坡墓道位于墓室南壁偏西位置,北宽南窄,长2.97、宽0.8~0.92米。

墓室封门以双层土坯纵向错缝砌成,洞室弧顶平底,西宽东窄,西北角呈弧形,东西长2、南北宽1.1~1.3,高0.8米。木棺尺寸不详,出土有骨架三具,较为散乱,头向西,面向不详,初步判断为一男性及两女性。在南面两个头骨之间出土有双耳罐1件(图二)。

B型墓室长宽之比接近3∶1。M9方向178°,墓口距地表0.6米。墓底距地表2.2米,长斜坡墓道位于墓室南壁中间位置,长3、宽0.6米。

洞室弧顶平底,墓道略呈西北-东南方向,墓室长2.2、宽0.78米。葬具不详,有骨架两具,头向西,面向上。随葬器物有小陶罐3件,位于两个骨架头骨之间(图三)。

2.直背刀形墓

9座(包括M4、M5、M17、M2、M24、M30、M32、M35、M38)。这类墓是指墓道的一侧壁和墓室的一侧壁连成一条直线,墓道有长斜坡式(有的带一个天井)、长方形竖穴式(有平底和斜坡底两种)。依墓道结构差异分两型。

A型带单天井的长方形斜坡墓道,包括M4、M5、M17、M24、M35、M38。M17方向180°,墓道开口距现地面深0.54米。墓室底距地面深4.1米,长方形斜坡墓道位于墓室南端,南宽北窄,近过洞、天井处呈口小底大状,长5.28、宽0.8~1.04、深0.54~3.08米。墓道北依次为过洞、天井、封门和甬道,其中过洞为弧顶斜底,进深0.54、宽0.8、高1.3米;天井为长方形,开口长1.25、宽0.4米,斜坡底与天井的垂直夹角约为69°;土坯封门仅残留五层,最下一层为横向立砌,上面为上下错缝平砌;封门北即为甬道,甬道为弧顶土洞式,进深0.74、宽1、高1.28米;墓室为弧顶平底,进深2.7、宽1.7、高1.3米。该墓室西被M24打破。

从残朽棺灰可以看出一具木棺置于墓室西部,骨架无存,葬式不详。随葬品主要放置于墓室东部,出土有陶俑6(其中1件无俑头)、陶俑头1、陶骆驼2、陶马、陶牛、陶猪、陶羊各1、六系釉陶罐1、开元通宝4枚以及铜饰件残片(图四)。

B型长方形竖穴斜坡底墓道,包括M2、M30、M32。M32方向182°,墓道开口距现地面0.60米,墓室底部距地面2.8米。长方形竖穴斜坡墓道位于墓室南面,南宽北窄,斜坡底,坡度9°,墓道长3、宽0.8~0.84米,深2.65~2.8米。墓道北端封门处有一早期盗洞。墓室洞口以土坯封门,仅残留三层,单坯(长0.24、宽0.13、厚0.08米)横向错缝平砌。

土洞墓室,弧顶平底,平面略呈长方形,北宽南窄,进深2.32、宽1.28~1.40米,墓底距洞顶高度1.10米。墓室置一棺位于墓室西侧,据残留灰痕可以看出,棺长2.08、南宽0.6,北宽0.7米。骨架保存较为完整,性别为女性,头向北,面向西,葬式为仰身直肢。

随葬品,1件塔式罐放置于墓室东北角,蚌壳和交股式铁剪刀各1件放置于头骨右侧,2枚开元通宝铜钱放置于死者左手中(图五)。

3.弧背刀形墓

14座(包括M3、M8、M12、M14、M16、M18、M19、M20、M26、M28、M37、M39、M40、M42)。这类墓是指墓道一侧壁与墓室一侧壁连成一弧线。墓道有长斜坡式(有带一个天井的)、长方形竖穴式(有平底和斜坡底两种)。依墓道结构差异分两型:

A型长方形斜坡墓道,包括M8、M12、M14、M16、M19、M20、M26、M39、M42。M19方向180°,由长斜坡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弧背刀形墓室组成。墓道开口距地面0.8米,墓底距地表深5.3米。长斜坡墓道位于墓室南面东端,平面呈南宽北窄,长5、宽0.8~1.04、深0.76~4.2米;墓道北即过洞,过洞进深0.54、宽0.58、斜坡墓底距洞顶高1.14米;天井位于过洞北面,开口平面呈长方形,长1.36、宽0.54米,剖面上大下小;甬道位于天井北面,平底弧顶,进深1.1、宽1、高1.5米。甬道上方有一盗洞直抵墓室,封门几无存,从残存迹象看应为土坯封门。墓室平底弧顶,南宽北窄,长2.6、宽1.5~高1.5米,东壁略呈弧形。随葬品2件陶俑位于墓室东南角,1件陶罐出土于墓室北部中间位置。葬具葬式不详(图六)。

B型长方形竖穴墓道,包括M3、M18、M28、M37、M40。M40方向190°,由竖穴墓道和弧背形墓室组成。墓道开口距地表0.5米,墓底距地表深2.6米。长方形竖穴墓道位于墓室南部,平底,与墓室底处于同一水平线,长4、宽0.6、开口距底深2.1米。封门无存,形制不详。墓室平底弧顶,东壁略有弧度,南宽北窄,进深1.98、宽0.6~0.8、墓底距洞顶高0.9米。骨架散乱,葬具、葬式不详。1件陶罐置于墓室西南角,6枚开元通宝钱散乱放置于骨架上(图七)。

4.折背刀形墓

13座(包括M1、M6、M7、M10、M13、M21、M23、M25、M27、M29、M31、M3、M34)。这类墓是指墓道一侧壁与墓室一侧壁连成的线条向墓室方向内折。墓道有长斜坡式(有的带一个天井)、长方形竖穴式(有平底和斜坡形底)两种。依墓道结构差异分两型:

A型长方形斜坡墓道,包括M6、M7、M21、M23、M3、M34。M21方向180°,由南向北依次由长方形斜坡墓道、过洞、天井和折背形土洞墓室组成。墓道开口距地表0.8米,墓底距地表4.2米。长方形斜坡位于南部,平面略呈南宽北窄,长3.2、宽0.7、深0.8~2.8米;过洞位于墓道与天井之间,斜底弧顶,进深0.46、宽0.7、高1.3米;天井位于过洞北面,开口平面呈长方形,长1.4、宽0.48米。天井北有一盗洞直抵墓室。错缝平砌土坯封门仅残留三层(图八)。

折背形墓室位于北部,呈南宽北窄,平底弧顶,长2.5、宽1.4~1.82、高1.32米。一具骨架放置于墓室西部,较完整,从骨架特征看死者系男性。葬具为单棺,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南,面向上。1件陶罐、1件残铁器及残陶俑块均位于头骨右侧,2枚开元通宝铜钱分别放置于死者左右手处。

B型长方形竖穴墓道,包括M1、M10、M13、M25、M31。M10方向180°,由竖穴墓道和土洞墓室组成。墓道开口距地表0.60米,墓底距地表2.3米。长方形竖穴墓道位于墓室南部,北宽南窄,底略有倾斜,长2.56、宽1.02~1.24、深2.3米;折背形墓室位于北部,略呈南宽北窄,平底弧顶,长2.4、宽1.12~1.42、高0.9米。该墓墓道打破M3墓室。随葬器物铜尺1、铜刀1、铜质小饰件3、铜笄1、铜鎏金头饰1、铜勺1、开元通宝1、铁剪1、贝壳1、陶罐1,此外还在墓室北部发现零星的金属箔片以及铜器残片。葬具、葬式均不详(图九)。

5.弧形斜背墓

仅1座(M1),这类墓是指与墓道相连的墓室一壁向外弧折。

M1方向180°,墓道开口距地表0.4米,墓底距地表3.5米。长方形斜坡墓道位于墓室南部,平面近墓室约0.6米处向内略有收分,剖面斜坡墓道距墓室水平距离约1.3米处下凹成竖穴状,斜底直抵墓室。

墓室封门因盗扰形制不详,土洞墓室平底弧顶,西宽东窄,东、西、北三面墓壁较直,南面墓壁向外斜并略带弧度,东西长2.3、宽0.94~1.56、洞室高1.32米。一木棺东西向放置,已朽,内置骨架一具,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西,面向上。头骨两侧(南北)各放置1件带碟形盖的陶罐,口含1枚开元通宝(图一○)。

二、出土遗物

这批墓葬出土随葬品较少,39座墓葬共出各类文物16件,主要有陶器、陶俑、瓷器、铜器、铜钱、铁器、石器、蚌器几类。

(一)陶、瓷器

陶器主要器形有塔式罐、罐、双耳罐、六系罐、唾盂、陶砚等。陶质主要有泥质红陶和泥质灰陶两种∶釉陶器较少.仅 2件。制法大部分为轮制.仅个别器物有手制痕迹;如双耳罐的系,系手工制成后再粘接于器上。纹饰可见瓦楞纹、凹弦纹以及彩绘云纹。瓷器仅 2件;器形有水盂和三足瓜棱罐。

1.塔式罐完整的6件,另外还有残缺不全的盖及罐座6件,出自M1、M12、M38。较完整的分别出自M5、M18、M31、M32、M38,均泥质,陶色有红陶、灰陶。依据盖钮外观差异结合罐腹及座的变化可分为两型:

A型 4件。皆竹节形钮,钮上下粗细变化不大,均实心。据罐肩腹不同又可细分为三式:Ⅰ式 1件。罐上腹圆鼓,下腹斜收,最大

腹径约在罐身三分之二处。标本M32∶1,盖、罐为泥质红陶,座为泥质灰陶,座束腰喇叭形,较细高。上腹残留黑色卷云纹。盖高13.2、罐高26.4、口径10.8、腹经25.8、底径1.4、座高16.8厘米(图一一,1)。

Ⅱ式2件。肩微耸,上腹圆鼓,下腹斜收,腹较Ⅰ式略瘦。喇叭形座柄较粗,标本M5∶9,盖及座均泥质红陶,罐身为泥质灰陶。盖高12、罐高26.4、口径10.8、腹径25.2、底径12.6、座高18.6厘米(图版七,5;图一一,2)。

Ⅲ式1件。溜肩,上腹圆鼓,下腹斜收,体形较前两式更瘦高。标本M38∶7,泥质红陶。盖高1.4、罐高25.8、口径7.8、腹径21.6、底径10.2、座高15.6厘米(图一一,3)。

B型2件。盖钮竹节形,钮自下而上逐次变细,钮剖面略呈三角形,均中空,据底座不同又可分为两式:

Ⅰ式1件。标本M31∶2,泥质红陶,钮上细下粗,笠顶呈竹节形,盖周围翘起成斜棱子口,罐小口微侈,方唇外折,短颈溜肩,平底,喇叭形底座中空。通高46.8、盖高9、罐高24、口径7.2、腹径18.6、座高13.8厘米(图一一,4)。

Ⅱ式1件。标本M18∶4,泥质红陶,竹节状钮,钮顶笠形,中空,罐溜肩,鼓腹,下腹斜收,器身饰瓦楞形纹饰,喇叭底座中空,座底缘上卷(图一一,5)。

2.陶罐 共计34件,依形制不同可分为六型:

A型1件。标本M6∶1,泥质红陶,口微侈,短颈,上腹圆鼓,下腹弧收,平底,其表凸凹不平。通高28.4、口径9.2、腹径27.6、底径12.8厘米(图一三,1)。

B型8件。大口深腹,小平底,个别器表饰有黑色卷云纹。依口沿和腹部不同可分为四式:

Ⅰ式1件。标本M10∶1,泥质红陶,圆唇外卷,上腹圆鼓,下腹缓内收,深腹,腹部多有瓦楞纹,底内凹。通高19.2、口径12、腹径16、底径7.2厘米(图一三,4)。

Ⅱ式 3件。外卷圆唇或方唇,上腹微鼓,下腹内收较Ⅰ式急,平底或内凹,均泥质红陶。标本M34∶1,通高20、口径10、腹径14、底径6厘米(图一三,5)。另一件为M30∶2(图版八,2)。

Ⅲ式1件。标本M27∶4,泥质红陶,方唇外卷,颈较粗,上腹微鼓,腹壁较直,平底。通高18.4、口径10.8、腹径12、底径6.8厘米(图一三,10)。

Ⅳ式3件。圆唇外卷,上腹微鼓,下腹急收,小平底,口径与底径之比近乎3∶1。标本M18∶1,泥质红陶,器表残留有黑色卷云纹。通高18、口径1.2、腹径13.2、底径6厘米(图一四,1)。

C型1件。标本M40∶1,尖圆唇,侈口,短束颈,广肩鼓腹,腹呈扁圆形,下腹内收,平底,盔帽状盖,盖上有圆钮,盖与罐口相合。罐体为泥质褐色陶,盖为泥质灰陶。通高2.8、腹径21.2、底径10.8厘米(图版八,6;图一三,3)。D型 8件。圆唇或方唇外卷,均带碟形圆钮盖,通高小于或近似于最大腹径,依肩腹不同又可细分为三式:

Ⅰ式3件。圆唇外卷,束颈,肩圆鼓,下腹斜内收,底微凹。标本M19∶3,泥质灰陶,肩腹部饰有凹弦纹。通高24.8、口径12、腹径24、底径14.4厘米(图一三,6)。

Ⅱ式1件。标本M35∶7,泥质灰陶,方唇外卷,束颈,肩微折,下腹弧收,底微内凹,肩腹饰有凹弦纹。通高20.8、口径1.2、腹径20、底径12厘米(图一三,8)。

Ⅲ式4件。方唇外卷,短束颈,溜肩,下腹斜收,平底,有凹弦纹和素面两种。标本M2∶2,泥质灰陶。通高16、口径10.4、腹径19.2、底径12.8厘米(图一三,9)。另一件M39∶1(图版八,4)。E型6件。圆唇或方唇外卷,大多带碟形

圆钮盖,通高均大于最大腹径,下腹斜收,凹底或平底。依肩腹不同又可细分为三式:

Ⅰ式2件。标本M26∶1,泥质灰陶,圆唇外卷,束颈,鼓肩,下腹斜收,底稍内凹。通高24、口径10.4、腹径20.8、底径1.2厘米(图一三,7)。

Ⅱ式1件。标本M20∶1,碟形圆钮盖为泥质红陶,罐身为泥质灰陶。方唇外卷,束颈,微折肩,下腹斜收,底微内凹。通高20、口径9.2、腹径18、底径10厘米(图一四,3)。

Ⅲ式3件。方唇或圆唇外卷,束颈,溜肩,下腹斜收,平底或稍内凹。标本M14∶1,泥质灰陶,肩腹部饰有弦纹,底稍内凹。通高28、口径12.8、腹径26、底径16.8厘米(图一三,2)。

F型 8件。此型罐均体形较小,制作粗陋,显然是专门制作的明器,其特点是小口,深腹,平底或底微内凹,依外形差异可分为四式:Ⅰ式 1件。标本M8∶1,泥质灰陶,方唇外卷,束颈溜肩,下腹急收,底近平。通高18、腹径14厘米(图一四,2)。

Ⅱ式 1件。标本M2∶1,泥质灰陶,圆唇,侈口,鼓腹,平底略大。通高7、腹径6厘米(图一四,6)。

Ⅲ式 2件。形制相近,大小有别,标本M42∶9,泥质灰陶,圆唇,束颈,肩较圆,深腹平底。通高16、腹径12厘米(图一四,4)。

质灰陶,小口,瘦深腹,平底。通高6.2、腹径4厘米(图一四,5)。

3.陶双耳罐1件。标本M2∶1,泥质灰陶,口微敛,方唇外折,唇有凹槽一道,束颈,溜肩,鼓腹,平底,两耳位于肩部。通高1.2、口径6、腹径10、底径5厘米(图一二,5)。

4.陶钵1件。标本M5∶2,敛口,鼓腹,平底。口径4.8、底径1.5、通高4.2厘米(图一二,7)。

5.陶瓶2件。均出自M29,标本M29∶1,泥质灰陶,盘口,细颈,瘦长腹。口径4.8、底径5.2、高14厘米(图版八,1;图一二,6)。

6.绿釉陶唾盂1件。标本M35∶5,盘口,短颈,扁圆腹,矮圈足。通高13.2、口径8、腹径1.2、足径8厘米(图版八,5;图一二,4)。

7.箕形砚1件。标本M4∶4,泥质灰陶,砚形后窄前宽,墨堂后低前翘,砚底后端落地,前端瓜蒂形双足支撑。长9.5宽7.5高2.2厘米(图版七,1;图一五,2)。

8.六系釉陶罐1件。标本M17∶12,灰陶胎,质坚密,外施褐色釉,口微侈,方唇外撇,圆肩鼓腹,下腹斜收,底微内凹,肩有六系,两对称竖系,余为四横系,器表施褐绿色釉,大部分已剥落。通高30、口径16.8厘米(图版七,6;图一二,3)。

9.白瓷水盂1件。标本M4∶3,褐色胎,外施白釉,敛口,方唇内折,鼓腹平底。通高5、口径2.7、腹径5.7、底径2.5厘米(图版七,3;图一二,2)。

10.白瓷三足瓜棱罐1件。标本M3∶1,圆唇侈口,束颈,圆扁鼓腹,三矮足,腹上有三道纵向瓜棱装饰,整个器物状若南瓜。通高4.5、口径3.2、腹径7厘米(图版八,3;图一二,1)。

(二)陶俑

陶俑共计37件,可分为人物俑和动物俑两类,其中人物俑26件,动物俑1件。人物俑主要有高髻俑、风帽俑和幞头俑,动物俑有骆驼、马、羊、猪、兔、鸡。以下分述之。

女俑 共1件。依据发式及服饰的变化可分为以下几类,分述之:

1.高髻女俑4件。出自M14、M17、M38,均泥质红陶,分三型。

A型2件。出自M14、M17,标本M17∶5,半翻髻,身穿袒胸窄袖襦衫,长裙高束胸腰,裙裾宽舒,长垂曳地,左手曲置于腹前,右手贴身下垂。通高26.4厘米(图版四,1-1;图一六,1)。另一件为M14∶7(图版三,2-2)。

B型1件。M14∶6,泥质红陶,惊鹄髻,面庞丰腴,上身穿窄袖襦衫,内穿低胸曳地长裙,左手贴身下垂,右手曲置于胸腹间。通高23厘米(图版三,2-1;图一六,2)。

C型1件。M38∶1,泥质红陶,面庞丰腴,单髻垂于额前,身着长裙垂地,云履外露,双手交拱于胸前。通高18厘米(图版四,2-1;图一七,1)。

2.小髻女侍俑2件。出自M17,标本M17

泥质红陶,头顶束小髻,身着窄袖曳地长裙,披帛披于肩背,双手交置于腹前。通高21厘米(图版四,1-2;图一六,3)。另一件为M17∶6(图版四,1-3)。

3.博鬓低髻女俑5件。出自M5、M38,均泥质红陶,分三型:

A型2件。标本M38∶4,头发自两鬓及脑后下垂,披至肩际,头顶梳出单髻,窄袖襦衫,长裙高束胸间,双手拱举于胸前。通高8.5厘米(图版四,2-3;图一七,2)。另一件为M38∶3(图版四,2-2)。

B型1件。标本M5∶6,泥质红陶,面庞丰腴,头发自两鬓及脑后下垂,披至肩际,头顶梳出单髻,长裙高束胸间,右手长袖作波折状,左手曲置于胸腹间。通高8.6厘米(图版五,1-1;图一八,1)。

4.风帽男俑 15件。出自M5、M14、M17、M19、M35、M42,均泥质红陶,依外着服饰差异分两型:

A型 袍服略短,标本M17∶8,风帽较高,下缘垂于肩部,腰部束带,左手自然下垂,右手曲置于胸前。高2厘米(图版四,1-5;图一九,1)。B型 长袍,出土数量较多。标本M42∶2,身穿交领窄袖长袍,左手自然下垂,右手曲置于胸前。高20.8厘米(图版五,3-2;图一九,2)。另外M17∶7、M15∶5、M42∶1和M42∶3、4,M35∶3;亦属此型(图版四,1-4;图版五,2、3-1、3-3、3-4;图版四,3)。

5.幞头男俑 2件。出自M19、M24,均泥质红陶,大小不一,分两型:

A型2件。标本M5∶7,泥质红陶,袍服略短,戴幞头,腰束长带,双手拱置于胸前。通高9.5厘米(图版五,1-2;图一八,2)。另一件为M5∶8(图版五,1-3)。

B型2件。标本M19∶1,头戴幞头,身穿交领窄袖长袍,腰束带,左右手分别曲置于腰间和右胸前。高2.5厘米(图版三,3,图二○,1)。标本M24∶1,身穿交领窄袖长袍,腰束带,左右手分别曲置于腰间和右胸前,长袍掩于脚面,云履外露,身形与头部略向右前方倾斜,颇有动感。高13.8厘米(图版三,4;图二○,2)。

6.骆驼2件。均出自M17,形制相同,泥质红陶。标本M17∶9,昂首站立于长方形座板上,双峰。通高21、长2厘米(图版六,1;图二一,1)。另一件为M17∶10(图版六,2)。

7.马2件。标本均出自M17,依形制不同可分两型:

A型1件,M17∶1,泥质红陶,站立于踏板之上,马首昂视,身躯肥壮,不施鞍辔。合模抹缝制成,腹中空,马尾扁平状。通高18.4、长19厘米(图版六,3;图二一,2)。

B型1件。标本M17∶15,泥质灰陶,制作粗陋,表面有手捏塑痕迹。马首低垂,鬃脊高耸。高5、长7厘米(图版六,7;图二二,4)。

8.羊2件。泥质灰陶,出自M5、M17,制做粗陋,合模抹缝制成。均作昂首平视的卧姿,但稍有区别,标本M17∶13羊角弯曲较甚,体形略显肥硕,高7.6、长10厘米(图版六,4;图二二,2)。M5∶1羊角弯曲呈半弧形,高6.8、长9厘米(图版六,6;图二二,1)。

9.猪 2件。分两型∶

A型 1件。标本 M53泥质红陶,猪首下垂.身体肥硕,站姿。高 6长 8 6厘米(图版六,8图二二,7)。

B型 1件。M1714.泥质灰陶;猪首昂视,鼻部前突,卧漆。高56长 11厘米(图版六图二二,5)。

10 卧犬1件。标本 M54泥质灰陶,趴卧状。高2.6、长10.4厘米(图二二,6)。1.鸡2件。分两型。

A型1件。标本M24∶2,泥质灰陶,立姿,下有低矮圆形座。高5、长6厘米(图二二,8)。

B型1件,M5∶5,泥质红陶,昂首细颈,宽尾下垂,呈站姿立于圆形座上。高8.8、长7厘米(图二二,3)。

(三)其他出土物主要有铜质的盆、勺、刀、匙、笄、钗、尺、带具、头饰、镜、钱等。铁质的主要有铁剪,石器仅1件石盒,蚌器主要是天然的蚌壳。分述之:

1.铜盆1件。标本M42∶8,残破,宽平沿,口微敛,鼓腹,大平底,薄胎。沿宽1.6、口径26.4、高14.4厘米(图一五,3)。

2.铜勺1件。标本M10∶10,勺平面近圆形。柄长10、勺长径2.5、短径2.2厘米(图版三,1;图二三,3)。

3.铜粉匙1件。标本M10∶9,此物形制特别,由柄、首两部分组成,柄截面呈扁平状,上刻花纹,首向一边突出,圆头。长16.2、首部厚0.2、柄部厚0.4厘米(封三,2;图二三,1)。

4.铜匕1件。标本M10∶3,刀首,背厚刃薄,出土时依然锋利,刀柄截面呈椭圆状,两面各刻四朵宝相花。长13.5、柄宽1.1厘米(封三,3;图二三,10)。

5.铜笄1件。标本M10∶5,外形呈尖锥状,一头细,一头粗,截面呈扁圆形。长14.6、宽0.4~0.9厘米(图二三,2)。

6.鎏金铜簪饰1件。标本M10∶12,鎏金,制作精美,为两只头相向的鸾鸟,以细小的錾刻线刻划出鸟的羽冠、羽毛及尾部,富有动感。宽5.8厘米(封三,4;图二三,6)。

7.铜钗 2件。标本外形相同,出自M10,均残,标本M10∶7,外形作U形,残长8.5厘米(图二三,7)。

8.铜尺1件。标本M10∶2,制作精良,保存完好,两面分别以文字和动物纹装饰,鱼子纹衬底,正面以双线划分为10个分栏,每分栏楷书两字,组成五言绝句,释文为“莫任针相向,还将正自持,一朝拥入手,方取令行时”。背面图案由三部分组成,中间一组为口衔瑞草对飞的鸾鸟纹,两鸾鸟中间为叶子相连的花朵,尺两端各有一动物图案配以如意卷云纹。鸟与动物之间隔以山形卷云纹。尺长31.3、宽2.2、厚0.25厘米(封三,1;图二四)。

9.铜带具2件。出自M3、M8。M3带扣为椭圆形环状,中有一扣针,环、针皆可活动,长3、宽2.4厘米(图二三,5)。M8出土有3件鎏金铜带銙,类长方形,一端呈弧形,标本M8∶2-1,长2.6、宽3厘米(图二三,4)。以上两带具皆由形状相同两铜片组成,其间有小钉2~5个,以便合钉于带上,从附着的残迹观察带当为革质。

10.铜镜1面。标本M27∶2,已残破,素面,平面呈四方圆角,小圆钮,薄胎,素平缘。径12、厚0.4厘米(图版七,4;图二三,9)。

11.铜钱16枚。有开元通宝和乾元通宝两类。以“开元通宝”为主,共115枚。字体基本相同,钱体大小、轻重各异。标本M26∶6,径2.4、穿径0.7、郭宽0.18厘米(图二五,1)。“乾元重宝”1枚,出自M40,背郭俱好,钱文清晰。径3、穿径0.9、郭宽0.2厘米(图二五,2)。

(四)铁器、石器、蚌器

1.铁剪3件。出自M6、M10、M27,形制相同,大小相近。标本M10∶2,交股式,柄部曲成环形。通长34.4、刃长16厘米(图二三,8)。

2.石粉盒1件。标本M4∶2,石质,呈黄黑色,平面圆形,圆唇子口内敛,腹刻饰两道凸棱,近底处弧收,平底。通高2.6、口径7厘米(图版七,2;图一五,1)。

3.蚌壳6件。皆天然蚌壳,分别出自M4、M10、M13、M32、M35,大小不一,大者如标本M35∶1,文蛤壳,长7.5、宽6.4厘米(图一五,4);小者如标本M35∶6,长2.7、宽2.3厘米(图一五,5)。

三、结语

本次发掘的墓葬中均无墓志,亦未发现有纪年文字的文物,且盗扰严重,陶器组合不完整,为分期带来了一定困难。这批墓葬以各类刀形墓为主,39座隋唐墓葬中,仅一组有打破关系,即M10打破M3。M10为竖穴墓道折背墓,M3为竖穴墓道弧背墓,显示弧背墓早于折背墓的先后关系。结合陕西其他地区发掘资料[1],可以推断出直背早于弧背墓、弧背墓早于折背墓葬的演变序列,有关的研究资料表明[2],刀形墓最早出现于武周至中宗时期。

此外还可以对有明显时代特征的随葬器物,参照西安及其周边已发掘的唐墓和研究成果进行类型学的比较,对墓葬时代做出大致分期,拟分三期:

第一期包括M2、M9、M14、M17、M19、M29、M35、M42,其中M2、M9的墓葬形制与《西安郊区隋唐墓》[3]中的I型I、I式墓相似,应属隋代小型墓葬典型墓形之一,M14、M17所出A型高髻女俑,M17所出小髻女侍俑、M19、M35所出风帽俑分别与《西安郊区隋唐墓 》的 IⅡI型女俑以及 Ⅱ型小髻女侍俑、VII型风帽俑近似.M29所出盘口瓶与西安秦川机械厂 M4所出相似.故此期应属隋至初唐时期。

第二期包括 M5、M24 M5所出陶羊与西安三桥车辆厂工地发现唐裴利物夫妇墓所出几乎一致;M24出土的人物俑,身驱多做扭曲状,显得生动活泼.具有盛唐时期的风格。

第三期包括M18、M31M38 M40. M18M31 所出 B型塔式罐与陕西高陵泾渭镇唐范孟容墓葬所出塔式罐相近,M38所出 C型高髻俑与《西安郊区隋唐墓》的Ⅲ型高臀女侍俑相似∶M40 所出乾元重宝系肃宗乾元年所铸,因此 M18、M31、M38、M40应属中晚唐时期墓葬。

以上所做的初步分期,主要依赖器物的造型来比较,至干其他墓葬∶从已发表的考古资料看;,弧背墓和折背墓形在初唐至盛唐初期发现的唐代墓型中所占比例甚微,中晚唐所占比例较大,将此两类墓归于这一时期应不会有太大出入。随葬品中,M10出土的铜尺制作精良,在已发表的考古资料中不多见,它的出土为唐代度量衡和冶金铸造及工艺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参加发掘:段 毅、孙安娜、王俊华、刘永利 王小垒、刘德平、贺普选、刘福刚

绘 图:齐东临 刘军幸

照 相:张明慧

执 笔:段 毅 孙安娜

西安南郊傅村隋唐墓发掘简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