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2.3.21 爱尔维修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21、爱尔维修(公元1715—1771年)
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资产阶级思想家。出身于宫廷医生的家庭,青年时期做过总包税官,使他有机会直接了解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及第三等级的生活情况。
他肯定自然界是独立的客观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物质世界的一切变化都是由运动引起的;事物在不断地产生和消灭。但是他所理解的运动、生和灭只是位置的移动和不同形态的循环,这说明他的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
他继承和发展了洛克的感觉论,克服了洛克承认“内省经验”的唯心主义因素。他认为人类知识来源于感觉,而感觉印象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引起的。他还认为人的记忆无非是一种“延续的”、“减弱的感觉”,概念只是感觉的总和,判断就是把感觉进行比较。因此,他的结论是:“人身上一切都归结为感觉。”[1]“精神无非就是感受性和记忆”[2]。他主张离开了人的身体就没有什么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所谓灵魂不死、上帝创造世界、天赋观念等都是荒谬的。但他片面地夸大感觉的作用,把思维和感觉混为一谈,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他的社会政治观和伦理学说是以人性论为出发点的。他把感觉论运用到社会问题的研究上,强调寻找快乐和逃避痛苦“这种以肉体的感受性为基础的爱”[3],是人的共同本性,是人的思想行为的动力。他认为人们为了追求财富、福利、享受才从事一切工作,正是这种“利益的规律”推动社会生活的前进。他公开宣扬利己主义,强调个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并认为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符合就是最高的美德。这显然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道德束缚、要求解放、争取人权思想的反映,当时是起了进步作用的。但他抹煞人的阶级性,把资产阶级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的本性说成是共同的人性和道德的基础,是十分错误的。
他提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来为资产阶级革命造舆论,但这是一种唯心史观。他认为人是环境[4]和教育的产物,要建立一个“好”的政府,必须要从立法入手,而“好”的法律又要靠教育,培养出天才人物来制定。马克思批评这种错误观点说:“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5]
主要著作有《精神论》、《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
注:
[1]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439页。
[2]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456页。
[3]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501页。
[4] 主要是指法律和政治制度。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