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2.3.18 拉美特利

2023-04-29 09:38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18、拉美特利(公元1709—1751年)


  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出身于商人家庭,生活在资产阶级革命准备时期,由于坚决反对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遭到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迫害,逃亡荷兰,后又迁居德国,但仍坚持斗争。他说:“任凭是全宇宙的重量,也动摇不了一个真正的无神论者”[1]

  拉美特利深受笛卡尔哲学的影响,并利用自然科学,特别是医学和生理学上的新成就,丰富、发展了笛卡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了笛卡尔的唯心主义认识论。他认为世界上唯一的实体就是物质,自然界的一切自然现象[2]都不过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这样,既否定了笛卡尔认为物质与精神并存的二元论,又反对了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单子论。笛卡尔认为物质的基本属性只有广延性,而拉美特利认为物质除广延性外还有自己运动的能力和感觉的能力。他坚持从物质本身来说明运动,反对宗教唯心主义把物质运动归功于上帝的谬论。他模仿笛卡尔“动物是机器”的论点,进一步把一切生命现象和思维活动都看成是物质机械运动的一种表现,得出“人是一架机器”的结论。他说,人是一架极其精细、巧妙的钟表,人和动物没有质的区别,不过多几个齿轮和弹簧罢了。这充分体现了他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这种观点说明他不懂得人的本质,但在反宗教斗争中起了进步作用。

  他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强调认识是外界事物在“脑髓的幕”上的“反射”[3]。他把事物对人的感官刺激引起的感觉、思维,比作提琴的一根弦或钢琴的一个键受到振动而发出的一个声响一样。但是,他把观念、思维看作是感觉经验的“记录”、“比较”和“符号”,不懂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和辩证关系,更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他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片面夸大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强调“缺少教育,就缺少观念”,认为只要普及教育,依靠少数杰出人物宣传先进观点,社会就会进步。他还认为宗教对科学家不需要,但对人民是需要的。这说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使他不能把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贯彻到底。

  主要著作有《心灵的自然历史》、《人是机器》、《伊壁鸠鲁的体系》。


注:

[1] 《人是机器》50页。

[2] 包括人类。

[3] 《人是机器》34页。

《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2.3.18 拉美特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