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2.3.17 伏尔泰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17、伏尔泰(公元1694—1778年)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青年时期因写诗讽刺封建贵族,曾两次被捕入狱,后被驱逐出法国。
伏尔泰激烈反对天主教会,认为宗教蒙昧主义是启发人类理性的最大障碍。他猛烈抨击教会的黑暗统治,他说,全部教会史就是一连串迫害、欺骗、抢劫、谋杀的罪恶史,教皇和主教不过是“文明的恶棍”、“两足禽兽”。他提出“消灭败类”的口号向教会、教皇作斗争,并宣称“理性的日子来到了”。[1]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得出无神论的结论。他承认神的存在,甚至认为宗教信仰可以约束“平民”、保证“秩序”,所以即使没有神也应该造出一个神来。
政治上,他主张消灭农奴制,废除封建贡赋和劳役,取消贵族、僧侣的等级特权及中世纪社会生活的封建约束。他竭力宣扬自由、平等思想,要求言论、出版、信仰和贸易自由,主张一切“享有天然能力”的人都是平等的;但又认为人们不可能平等,因为人生下来具有一种强烈的“喜爱统治、财富和欢乐”的倾向。他认为社会中存在支配人的富人阶级和服侍人的穷人阶级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主张政府只应由少数富有者掌握,而广大群众只配受奴役。他不主张废除王权,最初向往开明君主制,后来才倾向君主立宪制。这些都充分暴露出他的资产阶级局限性。
他是一个自然神论者,认为神是宇宙的“第一推动者”和“立法者”。但他的哲学思想深受洛克感觉论的影响,他承认物质世界的真实存在,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人通过感官从外界获得一切观念。他反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也反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莱布尼茨的“先定和谐说”以及贝克莱式的主观唯心主义。怀疑论对他也有相当影响,他认为人们“既不理解物质,也不理解精神”[2],不能知道它们的界限在那里,因而“只要我们一考察最根本的原理,我们就必须求助于神”。[3]伏尔泰是法国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他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支柱天主教的尖刻的抨击,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准备。在他思想中充满了矛盾和动摇,妥协性和反人民性也十分明显,这正是法国革命前资产阶级既要反封建又害怕人民的两重性的反映。
主要哲学著作有《哲学通信》、《形而上学论》和《哲学辞典》。
注:
[1]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88页。
[2]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63页。
[3]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