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才是对的?

2021-11-13 08:04 作者:不二方可无为  | 我要投稿

如何解释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先说一个本质,讲一个故事:


王阳明和学生有一次在花园里锄草,他的学生因为在锄草嘛忽然感慨起来了,说:为什么这个世界上的善那么难培养,恶那么难去除?


王阳明说:“你这样想善恶是很表象的。”


学生不明白,阳明先生说:“你看咱们现在在锄草,就好比这个草,你想要赏花的时候,所以草是恶的,不好的,而当你想要用草的时候,比如喂牛羊,草就成好的了,善的了。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这句对话很关键,阳明先生指出了,善恶不在于物,不在草本身,


草代表着【物】,


而善恶,好坏对错,的二元对立概念,是【理】,


所以延伸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言说,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并不是唯心主义,只是这些一向不好理解和大多数人理解佛教不着相一样就以为是唯心,(心外无物后续单独讲,先说心外无理)


王阳明并没有否定草是不存在的,很明显,如果他否定草是不存在,他不会举这个例子,他否定的是,观察者人在不同时空下对草下的定义和概念,草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对草的概念,好坏对错善恶有用无用的概念和评判,都是“虚幻”的,(所以心外无理,“理”都是思维的投射)


草的好坏对错善恶,取决于观察者的动机和利益立场,草本身只是客观存在,而善恶都是人的好恶,因为你想要赏花,所以草碍事,你把它定义成了恶,那如果未来你去大草原放牧喂牛羊呢?那很明显草就是好的了。


问题在草吗?如果你觉得问题就是在草,那你就是着相了,你脑袋里执着自己以前在花园里锄草的经验和概念——“草都是恶的”,


那么你后半辈子脑子里装这这个概念去世界的时候,你就会像傻子一样,即使看到牧场里的草,也会说它是恶的,甚至会奋起阻止牧民用草喂牛羊,


这就是典型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用佛教的话说就是着相,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不会犯这么简单的错误,当然了这只是隐喻,但你可以回忆下,你对你以前笃定的经验和结论,正确的信条,是不是也是“花园里的草”呢?




这就是这个世界目前的情况,人们对于善恶的争论无休无止,各说各有理,站在自己的立场都似乎真的很正确,


但唯有佛陀,老子,王阳明以及西方一些智慧的人指出了本质,善恶不在物,由汝心好恶所生。


用西方灵性书籍的话说就是“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个世界是我们的投射”


用王阳明的话说说就是“心外无理”,


用佛陀的话说就是“相(好坏)由心生,境(客观存在)随心(思维定势)转”,


本质都是一样的,就是说这个世界,花草树木都是存在的,但是人对他们的定义和二元对立的概念,都是不同众生的自我好恶欲望所生,


所以各说各有理,就像园丁和牧民之争,园丁说草是恶的,牧民说草是好的,


那你告诉我,他们到底谁对谁错?草到底是好是坏?


而我们的人类处境,2500年前的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就说清楚了,善恶好坏长短高低有无等等,都是因为第一章提到的有欲而生,所以他说,故常无欲,欲以观其妙,也就是超越自我好恶和欲望所对万物定义的二元对立的概念,去观察这个世界,


你就能完整的发现万物全面完整的价值,你就是道之妙用的人,那时候的你超越好和坏善和恶这些认识万物的狭隘视角,


所以你就不会像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人一样,只会关注有用,不会关注无用的妙用,只会注意到刚强,发现不到柔弱的作用,就像杯子因为空无所以能装水才发挥杯子的道之用,屋子有空间才能容纳家具和住人,这一切都是道之妙用,


但是因为人狭隘的善恶好坏思维模式,就只会注意到自己定义的二元对立的其中一面,永远注意不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所以本质在人心,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不在思维模式对万物的投射和定义,(所以人心不死,大道不生)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世界是你自己的投射”,因为在你的观察者的角度,你创造了你思维概念里过滤之后的好坏对错的世界,


当你认为你和你老婆逛街你觉得又累又花钱没有意义的时候,是你的思维定势决定了你在这个境遇上的苦乐,因为同样都是逛街,你也可以定义解释成,牵着爱人的手看看夜景和热闹的人群是件很幸福快乐的事,


这一切的苦乐,都有你自己的思维定势所决定,


所以当你转变自己的起心动念,思维模式之后,你就把同样的境遇(客观存在)转变了,境遇就真的变的美好了起来,


这也就是佛陀说,一切唯心造的较为浅层的意思,


而你的所有境遇就相当于王阳明手下的草,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而你目前认为的你的不快乐,全都是因为你的心,你的思维对境遇的解读和定义,你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只看到境遇的坏的一面,没看到好的一面,所以消极不快乐,


实际只是你自己的投射,你自己二元对立思维的投射,


万物本身没有好坏,都是客观存在,所以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没有仁义和不仁义的概念,仁义和不仁义都是人类基于自我好恶,集体好恶创造的概念,然后对万物的投射,


所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我们人类刚开始是觉知的状态,但后来进化的过程中思维这个强大的工具产生了,也就是因为思考,也附加产生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这就是意之动,


后来因为太执着思维的定义和概念,深深地把真正的自己给忘记了,


忘记了自己的觉知才是我们自己,意识本身才是我们自己,深深地迷失在分离的思维模式中,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就是超越概念,超越思维,看到万物没有被定义命名和二元对立的概念束缚的如来实相,见它们就是它们,不透过概念和思维去观察,这也就是克里希那穆提说的,观察真相,艾克哈特托利说的不认同思维的去观察花草树木。




而格物致知的功夫的原理,就是因为世界的好坏对错有用无用都是自我的投射,都是思维方式的定义和概念,“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世界只是自我的投射”,所以王阳明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从自己的思维方式,概念和定义处着手转化,就是格物,自己的思维模式转化了,也就看到了境遇的不同面向,发现了境遇的积极处,从而生活也开始发生真正的转变。


最遗憾的是世儒不知此,舍心逐物,将格物之学看错了,终日驰求于外,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终身行不著,习不察。(阳明先生向学生感叹道)




对啊,人们追逐镜子里的那个自己,拼命的去擦镜子上自己脸上的污渍,怎么能擦掉呢。


四书五经里面的至善,道德经的上德不德,下德执德,佛陀的不着相,西方某些书籍的“我们活在概念的世界里”,都是讲的一样的啊。








我估计大家可能也会很困惑,既然物无善恶,那怎么做事,用什么标准在社会里活动啊?


这个问题阳明先生在花园里锄草也做了完美的解答,后续在更,这里面有很多有意思指的探讨的。

为什么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才是对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