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铃芽之旅》随笔

2023-03-26 20:51 作者:23226520439_bili  | 我要投稿

声明一下,纯粹的主观感受,没有任何客观价值,我也不是在教诚哥拍电影。说的有点凌乱,纯粹是因为本人码字水平有限

昨天下午去看了新海诚的新作《铃芽之旅》,我去看这个电影的理由有三。首先,我是一个动画爱好者,当然不能错过动画圈的盛事啊;再者,自从疫情结束后,我还没去看过电影呢,就当是用这个“灾难系列的第三部曲”纪念这逝去的三年了。最后,虽然我不是新海诚的狂热粉丝,但是我还是挺赶紧他的,《你的名字。》的。《你的名字。》让资本意识到动画电影也可以被广大群众接受,于是从那以后,动画作品的制作、引进、宣发等等都比以前要强的太多了。

电影讲述了一个男主为了拯救世界然后女主拯救男主的故事。很多up主都评价说,这部电影以一个温柔的笔触来描写当时311地震的残酷。电影对地震给与人造成的心理阴影刻画的相当生动,就像《哥斯拉》给了日本人一个抒发对于核武器恐惧的窗口一样,这部电影,也会成为正视那次灾难的一个窗口。不得不说,这就是文艺创作者的责任,创造优秀的文艺作品真的能成为治疗心病的良药。

这部电影,是写给过去的一封信。信中有这十几年的泪水与汗水,有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有对现存的亲人的感激,也有对于能够坚持走到现在的自己的感谢,总之是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想通过自己拙劣的文笔来对诚哥进行一番赞扬了。



对于传统的秉持

我是一个比较喜欢怀旧的人,所以我很喜欢《铃芽之旅》。我相信很多人对于《你的名字。》里面的口嚼酒制作场面印象深刻,可三叶对于这些传统的东西是秉持着极端的抵制的态度的。(可以理解,因为制作过程属实太离谱了)但是不得不承认一件事,如果没有这个口嚼酒,立花泷是回不到三年前的,当然也就没有最后的那次擦肩而过后的回眸。包括电影中“线”的作用,也根据日本的民俗文化设计而来的·。


在这个轰轰烈烈的少年少女的恋情之中,是有诚哥这样的低语的:“虽然过去的很多仪式看起来确实很傻,但是他们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有可能的话,请不要忘记这些东西。” 所以说诚哥多少也是对于日本传统文化的没落产生了一些担忧的。他的作品一直是根植于他们的文化传统来设计世界观,包括《天气之子》《铃芽之旅》都是如此。就像《流浪地球》为什么在国内能这么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根在中国人都有的故土情怀上。

当然在《铃芽之旅》里面,这份“低语”的音量被提高了,甚至有种侃侃而谈的意思了。灾难系列第三部曲的“灾难”的设计都是来自他们的古典文献的记载;关门的方法是回忆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的声响,强调回忆的分量……我毕竟不是什么日本文化的爱好者,这也不是什么日本民俗文化科普,我就不在这献丑了。言多必失,还是从我熟悉的东西入手介绍吧。

前作彩蛋

这个还是挺多的,我肯定找不全,所以简单列举几个,算是抛砖引玉了。比如电影一开场男女主见面的那个构图,很难不让人想起《你的名字。》;第一只蚓厄冲天而起的镜头,那简直点典中典之平分屏幕,最广为人知的应用应该就是出现的《秒速五厘米》里面。完了再电车轨道之前停下,转身回去招男主,啧啧啧,秒五的男女主表示我们应该晚出生十几年,那没准我们就成了。

秒速五厘米

男主为了保护女主受伤之后,女主给男主带回家处理伤口,进门之后给了姨妈的鞋子一个镜头,鞋子上还刻着文字,可惜电影屏幕太糊了看不清,那这个文字包含的内容一定和那部电影有关。每次灾厄被消灭后,都会下雨,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一场雨致《言叶之庭》和《天气之子》。还有男主女主被一场大雨困在一个公交车站,怎么就那么巧合呢?你说是不是,《言叶之庭》。这些我就不放图片了,希望各位影迷还是去影院支持一下。彩蛋很多,厨力越深,发现的越多。


《那部电影》

诚哥对我的动画的审美影响深刻,就是看了他的《秒速五厘米》,我才开始对于动画的布景、光影的运动等等有了简单的认识。在这方面,我很感激他。

对于经典的致敬


日本稍微年长的观众看这个动画后半段应该对车载音乐感触挺深的,男主的好基友芹泽的车载歌单,稍显年纪了。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红遍的日本歌曲了,那段时间国内的流行的是罗大佑的歌曲。

我对这其中《口红的传言》《情人节之吻》有耳闻,因为很多动画采用这两首曲子作为插曲或者对其进行二次创作。《情人节之吻》就有无数个二创版本,比如在《网球王子》和《幸运星》中都被翻唱过。而且,《口红的传言》这首歌应该是跟新海诚年纪差不多大的,这首歌也曾经被用于宫崎骏的电影《魔女宅急便》中。

幸运星第六集ed《情人节之吻》
魔女宅急便

这仿佛是一个诅咒,说新海诚就避不开宫崎骏。当然我不是来比较这两位导演的水平的,我只是在《铃芽之旅》里面看见了太多对于宫崎骏的致敬。

首先就是蚓厄的外表,是那种毛茸茸的黑色流动的物质,这个很容易就让我想起《幽灵公主》。《幽灵公主》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影响了后世的很多动画、漫画、游戏等等。包括《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以及《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其中对于海量对于《幽灵公主》的致敬片段。《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的pv1连分镜都与《幽灵公主》如出一辙。

幽灵公主

男主吟唱的时候,钥匙会发光,挂在女主的脖子上的钥匙会发光,这很难不让我联想到《天空之城》。

天空之城

大臣,吉祥物猫的设定的猫很像《侧耳倾听》里面的胖乎乎的灰白偏黄色的猫。他们都会乘坐电车,都会有人向他们提问,都很受人欢迎,都调皮捣蛋,不过由于《侧耳倾听》世界线里面没有一个作为世界中心的女高中生,因此很遗憾,《侧耳倾听》里面的猫并不会说话。但他们都在作为被主角追逐的对象引导主角的活动。

猫猫不理阿雯
猫猫调戏狗狗(并致敬猫和老鼠)

当然电影后期,通过女主的姨母带着用自行车载着女主爬坡表现女主姨母抚养女主的艰辛,类似的桥段在《侧耳倾听》里面也有。

侧耳倾听

女主打开门,看到的常世的景象;哈尔的移动城堡里面,哈尔打开门,将苏菲带到一个人间仙境,也是通过这个仙境,苏菲于过去的哈尔相见,并与哈尔约定在未来相见。而在《铃芽之旅》中,如同很多up说的一样,女主在常世里与过去的自己相见,并说出了那句台词,让这个结尾成为了我心中近几年最好的动画结尾处理。

哈尔的移动城堡

再有就是地震场面了,关于地震的火海描绘实在是很难不让人想起《起风了》震后以及《哈尔的移动城堡》里面轰炸的场景。震后的女主家的废墟也很像《起风了》里面的场景。

哈尔的移动城堡轰炸镜头
起风了女主老家门口
起风了女主老家废墟

“双厨狂喜”啊。而且,有必要声明一下,致敬不是抄袭,一部电影两个小时,不会因为几个画面类似就被打上抄袭的标签的(何况是神似也不是形似)。而且,《铃芽之旅》跟我提到的上述的所有电影的相似点,仅仅是都有一个男主一个女主而已。

致敬,这样的手法在创作中很常见的。很多电影的海报,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世界名画”,难道这些海报都是抄袭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难道是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抄袭吗?

致敬,首先是对经典水平的肯定,那些海报怎么没去致敬我小时候画的手抄报呢?再者,与老作品神似,更容易让人去理解角色的情感,就像看见女主家的废墟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起风了》,结合将近一百年前的关西地震,更能体会到灾难的无情。而且适当的致敬会让双方的粉丝,或者说起码会让我感到很快乐,既能看到一个新的故事,又能回味老的故事。

诚哥的转变

新海诚的风格一直在变吧,《你的名字。》跟《秒速五厘米》的风格可以说是截然不同,当然了诚哥对此也做出解释了:“因为我已经是一个父亲了,无法再像以前那样不相信爱情了。”。当然,从《你的名字。》开始到《天气之子》,再到现在的《铃芽之旅》,新海诚的风格给我的感觉也是在逐渐变化。

给我最直观的感觉,诚哥作品里面的怀旧甚至说继承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多,表述也越来越直白。这个前面虽然说过了,但是还是要再说一下,我真的希望我们的动画,甚至说所有的影视创作者,能深入的发掘我们传统文化的闪光点。

这里我想用《觉醒年代》为例子,这个电视剧是描绘的主要是清末民国初的故事,那时候西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应该比现在强,但是那部电视剧里面,充满着中国独特的文化——最易于发现的就是每次师生见面之后的鞠躬礼,这个是繁文缛节吗?我没感觉到啊,反倒是让我再次体会到“礼仪之邦”四个字的分量。

再者就是视角逐渐从中学生摆脱出来了,从《天气之子》就是如此了。因为减少了校园生活的描写,有更多的笔墨去描写校园外的事情,几个小故事,凸显了当地的质朴风土人情,凸显了生活的不易。塑造了几个很不错的小单元回,我很喜欢。

好的说完了,再说说我的主管不满意的地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是在教诚哥拍电影,我真的不配。

我对于电影的不满

首先就是,很多人也都分析过的,就是男女主的感情线过于突兀。两个只有三天相处时间的人,怎么会有产生出“没有xxx让我感到恐惧”这样的感慨呢?当然诚哥对这个解释过,说本不打算安排男女主的感情线,但是迫于资方的压力不得不如此。但是我感觉,以诚哥的水平以及在电影圈的地位,这个理由不大合适吧。

我一直认为艺术是带着锁链起舞的舞者。不管是影音还是书画,都受制于其载体。因此也就有了技术的高低。就像描述西域的落日,有人就能写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绝唱,我就写不来,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技术力的高低。影视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在享受视听二者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必然又受制于各种的因素。

艺术的海洋里面除了奇珍异宝,更多的还是各种旋涡暗礁,比如制作组的技术、制作组人员的状态、政府的政策以及经费等等。导演的就是斡旋于这些阻碍之间的舵手,带着自己的团队去探求被埋藏的艺术珍宝。诚哥作为一个导演中的中流砥柱,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因此我不太能接受这个理由。当然也希望资方能够给导演一个创作的自由,毕竟术业有专攻,要相信专业人员的眼光。

再者就是姨母和女主之间的矛盾刻画的其实,不是很深刻。当然,也有可能是为了防止过于尖锐直白的刻画引起观众的不适,毕竟,我不是灾难的亲历者。

最后就是,诚哥以前的作品,对于主角的成长,其实挺少的。有的作品了驱动角色的行动动力一直是内心中一只很模糊的感觉,像《你的名字。》里面是时有时无的记忆,《秒速五厘米》里面虽然时间线上有角色的成长,但是主角对于那份模糊的感情一直是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窘境之中的。或者就是成长的刻画是在影片最后,作为一种结果出现,就像《言叶之庭》里告白之后,两人才分别踏出了自己人生的新的一步,《天气之子》男主拯救了女主之后过了几年,才对东京的沉默感到自责,心态上才有了一些转变。

至于《铃芽之旅》,我是能感受到角色的成长的,或者说诚哥是希望刻画女主成长的过程的,但是由于男女主感情线占用了太多的篇幅,导致的问题包括并不限于,对于亲情的态度转变过于突兀,对于快封印石的背景介绍不全面,为什么猫猫那么喜欢女主呢,为什么另一块封印也解开了……

姨母不止一次的抛出话题希望询问女主出走的原因,但是女主一直在以“说了你也不懂”的理由搪塞,在最后二者矛盾极度尖锐的时候。姨妈选择了不再追问,并骑自行车载着她前往东京。Why?どうして?为什么?二人和解的那一个部分我是很喜欢的,姨母载着女主艰难上坡,藉此表现抚育女主成人的艰辛,以及二人的和解,最后在轻松的下坡路中达成和解。但是女主你能不能像《侧耳倾听》里的女主一样,下车推一把,表示你的独立,推车低声感叹一句“好重啊”来感慨一下生活的不易,也不枉此行。

侧耳倾听

我的一些弦外之音

这个些矛盾属于是我对诚哥所有电影都不满的地方,说到底就是责任感的描述。女主对于自己家庭的责任感实在是太弱了,诚然来自于姨妈的爱是无私不求回报的,但是不代表就真的不需要回报。

而且就是因为如此,我甚至不认为他描述的少男少女之间或朦胧或者强烈的感情是爱情。没有脱离责任感的爱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我心里绝不是靠着荷尔蒙分泌就能维持的情感,维持这些东西需要的是——用日本少年漫里常用的词汇描述——相当的“觉悟”的东西。这份觉悟意味着不能任性,但是这又与诚哥笔下的角色随心所欲的孜孜追求矛盾。

所以说到底,感觉是我的三观和诚哥表达的三观之间的矛盾,看动画还是少提三观。码字码嗨了,我的我的。而且毕竟我的年纪远不如诚哥大,和阅历远不如他丰富,这或许也是我不成熟的表现。言语不当之处还希望多多包涵。


还有就是从这些灾难片里面看我们跟日本的区别。在过去的三年里面,我们也经历了灾难,但我们基本上主流是在宣扬人的坚韧:是医护人员的奉献,各行各业的团结,人民群众的自我牺牲带我们走出了疫情的阴霾。但是在日本在文艺作品中,面对灾难喜欢去追求神的力量,追求外在的力量,有一种“天佑日本”的感觉,这其实与他们民族的起源传说有关系。包括在这次的灾难里面,也是神牺牲自己镇压了蚓厄。

关于这个追求外在的力量,其实有很多其他影视作品方面的表述,套上科技的外衣,就变成了奥特曼。小时候还会去好奇,但是现在已经不感兴趣的问题之“为什么这个来自好多光年以外的宇宙宪兵要来保护你们呢?”

我是谁?
归曼

说起奥特曼,这个民族对于巨大也有一种狂热的痴迷。同样是机器人,欧美的机器人很少像日本的刚大木一样,几十米,整天表演“单机突破大气层”然后“把陨石推回宇宙”。说到底还是希望通过这些东西给自己的民众提供一种安心感,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会有神奇的力量来拯救我们。这些巨大的灾难包括自然灾难,频繁地海啸地震;还有认为的灾难,比如战争。说到底其中的原因之一还是多灾多难的发展史导致的这种不自信而信他吧。(类似的观点并不是我提的,是从当时学科幻概论,老师讲到的,我只是引用一下)

这就是所有关于这部电影的感慨了,如果你看到了这里,我对你表示感谢。最后在声明一下,纯粹的主观感受,没有任何客观价值,我也不是在教诚哥拍电影。




《铃芽之旅》随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