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鼠注射给药的五种方式——出现缩写可别转不过弯儿来

2023-09-12 14:51 作者:科研显微镜  | 我要投稿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为了观察药物疗效、阐明疾病发生机制、研究动物机体功能及代谢等,通常都需要将药物注入动物体内。 小薇今天在看文献的时候,看到了“IP injected”,脑子正处于混沌状态,一时没想明白这是个什么意思,也没反应过来这跟注射给药有关。所以呢,知识点不能放着落灰,是要时刻拿出来看一看的!

小薇今天刚好有空,忙里偷闲就来汇总一下小鼠注射给药的几种方式吧,烦请各位看客也忙里偷个闲,赏脸复习一遍~

(图片来自网络)

在介绍注射给药之前,需要先明确一点,注射给药只是给药方式的一种,常见的给药方式还有灌胃、口服、鼻滴等。

小鼠注射给药包括腹腔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等多种方式。

1

皮内注射

皮内注射给药:将药液注入皮肤的表皮和真皮之间,主要用于皮肤过敏试验、预防接种以及局部麻醉。皮内注射吸收较慢。皮内注射一般选用背部脊柱两侧的皮肤。

具体操作步骤:固定小鼠后,提出注射部位毛发,消毒,左手拇指和食指按住皮肤使之绷紧,在两指之间进行针头穿刺,针头斜面朝上与皮肤呈大约30°角刺入,同时针头稍微上挑起并稍刺入,将药液注入皮内。注射后皮肤出现小丘疹状隆起并且比周围的皮肤白,且皮肤上的毛孔极为明显。如果注射时感觉比较费力,说明注射正确;如果感觉比较容易,说明已注入皮下,要拔出针头重新注射。

注射剂量:大鼠一般小于0.1ml/次,小鼠一般小于0.05ml/次。

注意事项:该注射法不可使用碘酊、碘伏消毒,以免影响对局部反应的观察;不要回抽注射器。

2

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给药:是将药液注入皮下结缔组织,经毛细血管、淋巴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方法。

该技术通常用于皮肤较薄、皮下组织疏松且血管较少的部位,如颈背部、腋下或大腿内侧的皮肤。(建议常用部位是鼠两耳提起后可出现一皮肤凹陷处,在此给药可确保药物给在皮下。)

需迅速达到药效、不能或不宜口服给药时采用。比如胰岛素口服在胃肠内易被消化酶破坏,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凡是易溶解、无刺激性的药物以及菌苗、疫苗、细胞等,都可以进行皮下注射。

具体操作步骤:抓取固定小鼠,剃去注射部位毛发并用酒精消毒,用左手拇指与食指捏起小鼠背部皮肤,右手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朝上与皮肤呈30-45°角刺入帐篷状皮肤,刺入后针头轻轻左右摆动(易摆动说明已刺入皮下),再轻轻抽吸,如无回血,可缓慢地将药物注入皮下(推药过程中能明显观察到注射部位鼓起一小包,小包一定时间可消失)。注射完拔出针头后用无菌棉签压住进针部位片刻以免药物外漏。

注射剂量:大鼠一般小于1ml/100g,小鼠一般为0.1~0.3ml/10g。总药量:小鼠不超过0.5ml,大鼠不超过1ml。

3

肌肉注射

肌肉注射一般用于有特定给药方式要求的药物,或不溶、难溶于水而混悬于油或其他溶剂中的药物时可选择肌肉注射。注射部位一般选择肌肉丰富、血管较少的臀部。大小鼠后肢处肌肉较少,故一般不进行肌肉注射。

具体操作步骤:肌肉注射一般在动物麻醉后进行。酒精消毒注射部位后,左手抓住后肢,右手持针插入肌肉,试着回抽针筒,如有血液或液体回流,表示不适当,需重新插入。确定针头插入肌肉后,慢慢将药剂推入,推入的速度应避免太快,以免组织损伤。

注射剂量:大鼠单次注射量一般不要超过0.3ml。小鼠单次注射量一般不要超过0.1ml。

4

腹腔注射

腹腔注射:将药物注入动物胃肠道浆膜以外、腹膜以内的注射方式。腹腔注射作为常用给药方式的一种,方便易行,吸收快速,一般用于小鼠麻醉、药物诱导等实验,一般用于不适宜或经胃肠道吸收效率较低的给药,并且还能对幼鼠进行诱导。

经腹腔给药,药物吸收速度较静脉注射慢,但是这种给药方式可以注射的药物体积要大于静脉注射,对于个体较小的实验动物给药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操作步骤:腹腔注射时右手持注射器,左手的小指和无名指抓住小鼠的尾巴,另外三个手指抓住小鼠的颈部,翻转小鼠使小鼠的头部向下,腹部向上。这样由于重力作用,腹腔中的器官就会自然倒向胸部,防止注射器刺入时损伤大肠、小肠等器官。

右手将注射针头于左下腹部刺入皮下,以45度角穿过腹肌(进针不能太深,感到明显的穿透感即可,以防刺入脏器,进针后注意回抽,抽回较吃力且仅空气被回吸则说明进针成功),固定针头,缓缓注入药液。进针的动作要轻柔,防止刺伤腹部器官。

注射完后不能立马抽出针头,要将针头在腹腔内多停留一段时间,堵住伤口阻止药物外流,让药物随着脏器蠕动被转移。

注射剂量:大鼠单次注射量一般为1.0~2.0ml/100g。小鼠单次注射量一般为0.1~0.2ml/10g。

5

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一种用注射器将少量或单一种类药品注射到静脉,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的一种方式。静脉注射是效率最高的给药方式,不需要溶剂的吸收,不存在收过代谢,生物利用率最高。可以通过一次性注射或滴注的方式注射入血管内。 大小鼠的尾静脉共有3条,其中尾部左右两侧各有一条,背侧有一条。因为左右两侧静脉角质层较薄且易固定,所以常为注射所用。 具体操作步骤:操作时将小鼠用专门的保定器保定,使其尾部充分暴露,尾部用45-50℃的温水浸润半分钟或用酒精擦拭使血管扩张,并使表皮角质软化,用左手拇指、食指和无名指捏住并从下面托起尾巴,用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尾巴的末梢,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与静脉平行(小于30°),距鼠尾尖1/4处(约距尾尖2-3厘米)处进针,此处皮薄易于刺入,先缓注少量药液,如无阻力,无白色皮丘出现,表示针头已进入静脉,可正式注入药物。 若推药无阻力且血管整条会立即由红变白,推完药则血管又恢复红色,用干棉球按压止血则尾静脉注射完成。如需反复注射,应从尾部末端开始,逐渐向尾根方向移动。 注射剂量:小鼠单次注射量一般为0.1~0.2ml/10g。大鼠单次注射量一般为0.3~0.5ml/100g。

皮内注射、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的示意图如下。

小薇有话说:

小薇持续为大家带来最新心血管思路,更多创新性分析思路请点击链接。想复现这种思路或者定制更多创新性思路欢迎直接call小薇,竭诚为您的科研助力!

小鼠注射给药的五种方式——出现缩写可别转不过弯儿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