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金币和安团的情书 02
最近读了一本书《人类进化史:火、语言、美和时间如何塑造了我们》,书中提到人类的特殊性在于文化发展带给了人类新的优势,能够在相对较短地时间里适应并改造环境,而不用等待漫长的基因演变。而人类文化的活力在于,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故事的讲述,一方面团结了更多人的心智,一方面又实现了知识的积累和传播。
恰好在阅读这本书的同期,我开始思考金币和安团的魅力来源和成功要素。这本书中关于「美和故事」是人类发展关键驱动力的论述,帮助我打开了思路。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嬉戏打闹,吵闹是一种常态。《 安静 Silenzio 》这首歌直面这个问题,以游戏的形式吸引孩子们参与其中,在音乐的规则下化「杂乱的吵闹」为「优美的和声」,展现了孩子们身上多样的可能性。这首歌中贴近儿童生活的创作视角,领唱的个性化声音与具有层次感的和声有机结合,定义了我心目中的「金币之美」。
正是这份美驱动着金币和安团的音乐实践不断向前,大人与小孩、个体与组织都根据自身的能力特点和发展情况参与到这场共创当中。金币作者发挥创作技艺,金币赛和安团搭建舞台,孩子们在学习和享受音乐的过程中创造了美学上的价值,为这个追寻美好的故事持续编写着新的篇章。
自由自在地放声歌唱
在展开下文之前,我想先谈谈过往音乐经历对于我的启示。
我对音乐的兴趣最初就是被童声所激发的,那位小歌手唱歌时的热情、声音的清亮以及曲目中蕴含的普世价值观,使得我再也离不开音乐的陪伴。
但是,我所聆听过的小歌手,在各自的音乐历程中,所体验的不仅仅是美好,也有伤害。一位逐渐失去了自己真实的声音,她的演唱为家长的意志和大人的期许所主导,最终在一场备受瞩目和压力的大型活动后,选择了离开舞台;另一位算是幸运的,通过自己幼年时期的演唱,赢得了持续唱歌的机会,但她始终没能获得主流音乐界的认可。
通过这两位小歌手的故事,可以发现在音乐这条道路上,存在两个关键性的难题:热爱是否会承压变质?以及,坚持热爱的代价很高。音乐固然是美好的,可一旦试图走上专业的道路,必然会面临来自现实的种种挑战。
金币和安团却用一整套成体系的创作理念和运作机制,正面回应了这番挑战,使得即便只是普通孩子,也能在享受音乐中创造美学价值。
金币的创作理念是「让孩子们唱孩子自己的歌」,并将「竞争的不是作为表演者的他们,而是歌曲作品本身」的观点切实传达到孩子耳边。安团则始终提供着陪伴型音乐教育,尊重孩子们伴随音律而自由律动的舞台姿态,并且根据孩子们不同的声音特点,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拥有领唱的机会。
在这套体系里,金币的舞台和合唱团的形式,两者结合之下,在降低音乐参与门槛的同时也保证了音乐的水准。
或许绝大多数的安团成员并不会走上专业演唱的道路,但能够在人生阶段的早期自由自在地放声歌唱,拥有一段关于音乐、关于友情、关于合作的经历,拥抱生活中的另一种可能性,本就妙不可言。
童年原本就应该是一个探索可能性的时期,金币和安团成功回应了孩子们在音乐方面的需求。童声是参与这场音乐实践的限定条件,配合上自由尊重的参与氛围,孩子们带着对于音乐的热情而来,在必定来到的退团之前,充分享受着音乐与合作之中诞生的快乐。
合唱团的独特价值
在《金币赛的故事》一片里,音乐以及合唱团为原本饱受阅读障碍困扰的主角米莫带来了一份新的可能性。这部影片所呈现的情节有一定艺术演绎的成分,但是安团确实在校园教育之外,为参与的孩子们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之所以会在校园里成为同学,更多是因为孩子的年龄、居住地以及家庭背景等等客观因素而促成的。而在安团,孩子们是因为同样的爱好而主动汇聚在一起。
合唱团成员之间是一种合作共赢的互动模式,有别于日常校园中各自钻研手中学业的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团员间的联结感,并且了解到合作的力量。如今的世界建立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合唱团,孩子们得以亲身体验到真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
每个人的音色、音域以及技巧既有所不同,也存在提高上限和适用曲目范围。从安团的现场表演视频中可以看到,每一首歌的领唱几乎都会有所不同,这其实就是在利用团队成员各自的特色去实现更好的演唱效果。对于团员来说,这就意味着她们在实践中体会「红花」和「绿叶」的身份转换,既能获得受到观众瞩目的自豪,也参与过作为团队一份子的协作。
喜爱童声的一大理由,是孩子们的歌声里饱含着纯粹的热爱,合唱团的形式帮助着安团的历代成员们将这份纯粹不断沉淀和传承下去。
一种技能,一套体系,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
通过金币和安团的音乐,能够分享到认知世界的细微角度以及对于生活的热爱。但真正吸引我的,是这套专注于儿歌创作并持续提供陪伴型音乐教育的体系。它回应了孩子们在人生早期探索生活可能性的需求,帮助孩子们在学习和享受音乐的过程中,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共创美学上的价值。
「一种技能,一套体系,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这是金币和安团在儿歌创作和音乐教育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金币和安团的无比热爱,其实正是因为这三点在自己生活中的缺失,求之而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