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Vol.101 端午

2022-06-08 16:49 作者:XiangziOfficial  | 我要投稿

前几天,在楼下看见打牌老奶奶手里拿了一把艾叶,就想起一些关于端午的事情。


端午的由来,最广为人知的是为了纪念屈原,此外还有其他说法,比如吴越民族图腾祭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不过无论是从课本上,还是从大人们的口中,我都只知道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已,其他地区的人民,可能会知道这些其他说法。


端午,在乡下也叫做端午,只是发音有些不同,类似dān午,可能因大人发音不准,也可能是我没听清楚,直到在学校学到“端午”这个词之前,一直以为念做dān午。


小时候只要家里买了粽子,就知道端午来了。粽子是全国各地都有的端午食物,但是口味和样式也是千差万别,像厦门的烧肉粽、嘉兴的三角粽、浙江的甜茶粽、桂林的大枕头粽、湖南湖北的辣粽,总的来说,分为甜咸两种,不过这些粽子也只是听过,没有见过,更不要说吃过了。小时候家里的粽子是斜四边形的,有纯米粽,也有红枣粽、蜜枣粽,这些都是甜粽。枣粽,谐音“早中”,在古代寓意早日中状元,据说现在,有些地方在考试前也会给小孩吃枣粽,讨个吉利。


小时候的粽子都是用竹叶包的,据说也有用荷叶或者苇叶的。用荷叶很好理解,但是用苇叶就有点难以想象,因为我所见过的苇叶都是既细又长,恐怕是包不住粽子的,也可能是有些地方的苇叶比较宽大,可以用来包粽子。


每年端午都会去外婆家走亲戚,还会带上粽子、菜角、糖角、麻烫等食物,除了粽子是买的之外,其它的都是家里手工做的。去外婆家这个习俗叫做“躲端午”,五月有恶月、端午有恶日之说,诸事需要避忌,已嫁之女就回娘家躲端午。在《嘉靖隆庆志》有记载:“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在《滦州志》中,也有记载有:“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每到端午,大人会把雄黄酒抹在小孩的手心、脚心、耳朵、人中、肚脐等位置,说是可以驱避毒虫。清代富察敦祟的《燕京岁时记》里有记载:“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乡下的院子里多数都有参天的树,夏天常会在院子乘凉,有时候会铺上席子,就在上面玩耍、睡觉,大人说抹了雄黄酒,虫子就不会钻进肚脐、耳朵里了,因为院子里时常会见到奇怪的虫子,所以就非常相信。家里的雄黄酒装在一个透明的玻璃酒瓶里,我见到时,只剩下四五公分高的酒了,所以总是担心用完,不过每年只用一点,用了很多年,还是那么多。雄黄酒里泡有朱砂,看起来就像红色的沙子,都沉在瓶底。朱砂本不是沙子大小,而是冰糖般大小,放进雄黄酒之前,需用纸包裹住,用擀面杖碾碎,才会放进酒瓶里,便于融化。朱砂是在镇上的中药铺买的,铺子里都是数米高的柜子,上面都是一个挨一个的小抽屉,每个抽屉外面都有牌子,写有草药的名字,店里草药味道是非常浓厚的,到现在,那些中药铺早已没有了。


长命缕在乡下叫做花花线,据说有去除灾祸、保佑平安的作用,之所以叫花花线,是因为用五彩的线拧成的,说是要用青白红黑黄五种颜色,对应金木水火土、东西南北中,蕴含五方神力,不过我印象中好像没有黑色,藏蓝和蓝色是有的,还有红色、绿色、粉色、白色,如果颜色不够用,还会到邻居家去借。小时候,多数人家都会织东西,像毛衣、围巾、手套之类的,所以家里都剩余有各种彩色毛线。花花线多戴在手腕、脚腕、脖子上,刚戴的时候,会觉得很新鲜,恨不得多戴几个,过段时间就腻了,想赶紧取掉,但大人说非得等到特定的时间才能取下,所以就只能一直戴着,因此印象里总是戴了很久才取下。据说花花线要端午前一天给小孩系上,系的时候不能讲话,因此很多都是晚上偷偷给孩子系上的,等到端午之后第一个雨天才能取下来,并且取下之后要压在石头下面或者被雨水冲走,关于这些我都不记得了,不过花花线制作过程我记得很清楚,因为都参与一起制作了,并且做完就戴上了。


端午还会佩戴香包,据说也有驱邪的作用。香包也是家里手工制作的,硬币大小,也有大一些的,圆形、水滴形、方形都有,用布料把草药包好,外面再用朱红色毛线织成的外套包住,上面织有图案,有的还会在周边织上花边,看起来像一朵花。香包里包的应该是有芳香气味的草药,但我只记得包有朱砂,所以香包也并不香。家里会把香包放在枕头下、挂在钥匙上、佩戴在身上,但是我没有钥匙,也不喜欢在脖子上挂东西,所以就几乎没有佩戴过香包。


最后就是悬挂艾叶,也是取辟邪之意。每逢端午那几天,人们就把一把艾叶挂在大门的把手或者门环上,有的在家中的墙上、床头也挂有。多数时候,艾叶干枯了之后,就会被丢掉,但是有些人家,一直到冬天,墙上干枯的艾叶,也还在那里挂着。艾叶的味道并不是很好闻,所以我很少碰它,也很少留意艾蒿长在哪里,所以就不知道大人们是在哪采的艾叶。除了艾叶之外,还有菖蒲,菖蒲在河边、水边都有,小孩子们经常拔了来玩,有的大人就把菖蒲和艾叶放扎成一束,挂在门前,因为菖蒲叶子细长,呈剑形,被称作蒲剑,也是辟邪驱鬼的用意。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这其中的“副以桃梗蒜头”,好像没有见过,不过在乡下,桃木也有辟邪的作用,很多家里都种有桃树。


除了上面这些我所知道的习俗外,据说有的地方会吃五黄六白、赛龙舟、剪纸贴五毒像、戴艾虎、挂钟旭像、射箭、打马球等习俗,关于这些,都是没有经历过的,所知不多,就不能多说什么了。不过说起赛龙舟,我总是会想起《周处斩蛟》这个故事,大概是在小学课本或者读物上,有一幅彩色插图,周处在惊涛骇浪中骑在恶蛟的身上,浪花飞溅,不知为何总觉得赛龙舟也是这样的情形,因此就一直记得。


2022年5月12日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Vol.101 端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