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西稷山县“五女坟”发掘简报

2021-08-19 10:11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山西稷山县“五女坟”发掘简报

选自《考古通讯》1958年07期,畅文斋

稷山县城西北,约1公里的地方,人称之为"五女坟"。1952年,农民胡锦章在这里整修田地,在搬平土拢的时候,发现该墓葬群,县政府闻讯后,立卽前往调查,并予制止。

1953年4月19日,山西省文物管商委员会派畅文斋、赵贵宝、刘一善等人,前往发掘淸理,幷有稷山县靑龙寺古迹保养所张来瑞同志协助,在各方面大力支援下,于29日淸理结束,共计11天。

在坟的东北方,约不到半公里处,有“洞宾祠",相传为尼菴,祠内东厢檐下,有一元大德五年残碑,碑正刻纪道士的修祠事,碑阴刻该祠道士班辈图。这幢碑虽没有说明祠与坟的关系,但实有联系硏究的价値。在发掘中,沿土珑南边,打了一条东西长25米南北宽2米的深沟,五座墓所组成的墓羣就全部发现了。

一、墓的结构

五座墓,在平面布置上,东西排成一条直线,墓道都朝南(图一),墓室全部用砖砌成。东边的三座墓规模宏伟(这五座墓自东至西编为M1、2、3、4、5号),尤以东端与中间的两座更大(图二),西边的两座规模较小;但五座墓的构造和形式基本上是一样的。淸理后除只取Ml的一棺与各墓的随葬品由靑龙寺古迹保养所保护展览外,其它都在原地加封保护。

每座墓的平面都几近正方形,墓室内部面积最大的(Ml)为3.8 X 3.8米(图版拾叁1),最小的(M 5)为2.3X2.4米。平面纵长(连墓道),最大的(Ml)为8.8米,最小的(M5)为6.8米。墓室方位,为北偏西10度至2度。墓道为阶梯式,都是从墓室南面正中间向外伸展,近墓门口的一段,左右宽敞。.墓内都设有三十余厘米髙的棺床,除M5的棺床横设在室的后半部外,其余四座墓,都是依东、北、西三壁环设;从门进来的部分,乃天井,在平面覗测,正象一个"冋"形。各墓四壁笔直,上作穹.窿顶;壁上多用砖彫砌一些g人生活有关的象征性的景物,再以各种颜色敷塡其上,非常逼眞。后壁饰户,户上为格扇,上部彫贯钱、龟背等纹,下部裙板镶壶门形的唐草花边,门额上卷挂竹帘,门两旁壁间彫穿枝莲花、牡丹、花框(图版拾叁,2;图三、四)。

左右壁的中间饰三稜直桥窗,窗的两旁壁间,彫饰屛幅,屛幅以白壁粉其心,以墨饰其边,至悬挂的绳索及小钉亦一一不漏,画面虽因搠湿而剥落,但仍能看出画的是竹、莲等花,这种现象与其全室的彫镂、粉饰衬脱起来,颇象一家讲究的屋舍,悬挂了几付珍贵的传世墨迹似的(图版拾叁,3:图五)。墓门旁,左边多彫盆鉴,置于架上,右边多彫手巾等物,也有架子来承托着,或垂直展平,或摺叠有纹,再加颜色画成方格等纹饰,象征是格布的样子(图版拾参,2;图六)。顶部在向内收缩的地方,砌有栃,上画箍头,中塡藩草等花。四角各有斗棋,下垂悬柱(图版拾肆,2)。纺上作菱角牙子。整个穹顶卽由此叠涩而起,每隔一段,砌菱角牙子一或二周,更有斗棋,悬柱之饰,将顶部构成八角攒尖,仰视之如临亭下(图版拾肆,1)。顶尖合拢处,用两个条砖幷盖,再次第叠砖数层;两砖缝间垂鉄丝,悬铜镜,如亭上之垂根,但还恐有其它意义。年久鉄丝锈断,铜镜皆坠于地。棺床上皆铺着芦苇编织的人字荐。墓门作梯形,门口以条砖横叠封闭(图七)。以上情先,M4、M5就比较简单些。在保存程度方面,M5因墓道漏zK,室内淤泥积了一米多厚。其它四墓仅有微尘而已。

二、葬具及葬式

葬式是很特殊的,不仅是丛葬,而且有同棺合葬,还有完整骨骸不殓于棺的(图版拾卷,5)。葬具均为黑色光亮的陶棺,形状与现在该地的木棺一样。棺的前面,有仿木构建筑的线画,屋顶下有樗、档、昂、棋之饰,再下有乳钉门半启,浓厚的保留着宋、金建筑风格,各墓置棺数字不同,Ml为15个,M2、M3各13个,M4、M5各2个,共有陶棺45个。陶棺的大小不一致,大者长不到一米,内殓二人骨骸:小者略短,内殓一人骨骸。另有零乱骨骸7付,置于M4的陶棺两侧与东壁下。完整骨架两付,置于M4的左右棺床上,与那七付零乱骨骸一样,只放在荐上。五座墓总计起来,共葬有69付骨骸。

骨骸近处大部留有发髻,棺外盖上,各复有一张“腊尖''或“金花”纸(图版拾叁,6),棺内也有用各色纸糊的女人衣履,棺内殓双人的置衣履两套,一人的则置衣履一套。这些纸有黑、兰、红、黄各色,腊尖纸上的花纹历历分明,金花纸上白金箔,尙闪闪有光,纸质多为竹质,纸料的大小及样式,与现在市上出卖的腊尖纸、五色纸的规格多接近。可惜这些纸都贴敷在陶棺及骨骸上,取不下来,如果就地硏究,仍不失其眞实与完整的价値。上述纸履,尽是缠足女子所着的弓鞋式样。特别是放在M4东床上的那副完整骨架,刚打开墓门封砖时,所着的弓形红色纸鞋,尙可看的很淸楚,待墓顶小口打开后,因空气流动,随坠地成灰。

随葬品很简朴,各墓北壁下,皆置小陶罐四或五个。内装黍子、板豆、谷子等粮食。特别是黍子,中实已无,而糠皮却光洋若新。各墓还有一块“石炭",(有烟煤),置于小罐的中间(五座墓共•有小陶罐22个,石炭四块)。各墓都出有灯盏,黑瓷的共8个,鉄的只有1个,其形状都是浅平的,形如小碗。M5还出了一支大黑瓷碗。放梢床上。M5,的墓道塡土中,出''天圣元宝"一枚。

此外M2的西壁彫屛上,用墨楷书“福禄如春草''五字(图版拾叁,6)。Ml的西壁枕上,留有“中统三年六月初一日平阳北关卫卜何卜”楷书墨迹。

三、小 结

从上述遗迹观察,五座墓中所葬者,全是女人。又从骨骸上看来,只有M.4的两具完整骨架是第一次安葬;其它67付骨骸皆是再次检骨移葬的。很明显,这69付骨骸,不是同时死去的,而是丛葬于此的。又墓中所葬皆女人,推测可能为宗教信徒或道教的修女,也可能和附近的“洞宾祠"有关。从布局、葬具各方面看来,这五座墓应是同时营建的。又从大棺殓二人,小棺殓一人方面看,似乎在烧制陶棺的时候就有一定的计划,这种葬法,可能是按照她们生前关系安置的。再关于各墓陶棺安放的多寡问题,绝不是因为墓室大小而受到局限;设若她们眞的是道教信徒的话,这就可能是按师徒班辈或者是宗支而安放的了。

中统三年六月初一日,正是南宋理宗景定三年六月初一日,乃蒙古忽必烈在开平称帝的第三年。这五座墓的,绝对年代当是公元1261年。这个题记不但能说明它的年代,而且反映出这墓地的选择还是相当讲究的,文中的“术卜”“何卜”卽是从远道二百里的平阳请来的“卫”“何”二先生为她们占卜的墓地。

墓中“纸''的遗迹,说明了我国当时造纸业的进步,是硏究造纸业发展的珍贵资料。

“石炭"在这五座墓中作殉,是普遍现象,它与粮食放在一起,说明它的作用可能是养饭用,也可能是为了作鎭墓而放置的。石炭起码在元代前被人们作为养饭的燃料,这乃是一项物証。

这个墓羣正是五座墓组成的,而埋葬的又都是女人,''五女坟''的名字,可能就是因此而得来。

山西稷山县“五女坟”发掘简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