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西稷山马村4号金墓

2021-08-19 10:10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山西稷山马村4号金墓

选自《文物世界》1997年04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

稷山马村4号金墓,是已发掘的马村段氏族墓(9座)中的一座&马村段氏族墓与稷山化峪、苗圃等三处15座金墓,曾以《山西稷山金墓发掘简报》在《文物》1983年第1期进行了综合报道,因系简报,所有墓葬材料都是蜻蜓点水,未能详细介绍&为了提供更详实的材料,以墓为单位分别编写发掘报告很有必要&其中马村4号墓,材料丰富且很重要,所以首先对其进行整理,予以系统的介绍。

一 墓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

墓的建筑材料,主要有条砖和方砖两种&方砖边长32厘米,条砖长32、宽16、厚6厘米,正好为方砖的1/2。部分仿木构件,如檐柱、斗拱、格扇、勾栏等以及屋顶的脊兽、勾头、滴水均为模制。

墓的建造方法,是在修筑墓室之前,先掘好墓道,在墓道的前端掏挖土洞,内砌墓室;为了通风透光,利于施工,洞顶开设天井&墓顶砌于土洞内,磨砖对缝,壁面光洁整齐。砖的压砌面修削得较薄较短,形似“楔'‘形。内施黄泥粘合,以免墙体压力过大,挤伤墙面&墙外皮与土洞间的空隙,施黄土和碎砖充填,以保持墙体的稳定性&历经百余年,保存完好,未见重大断裂伤痕。二墓的形制与构造

墓的方向北偏西6度。由墓道、墓门、墓室三部分组成&全长13.3米。墓道:通长55米,底部靠近墓门处15米的一段较平坦,后端为土筑阶梯,共17级,级高25、宽20厘米。墓门:辟于墓室的东南角,砖雕仿木结构,通高2.6米&单檐歇山顶,山面朝前(图一,1)。门基高44厘米,两侧各置一覆莲式柱础,上立方形抹角明柱,柱间砌阑额,两端不出头&柱头上砌普柏枋,两端卷瓣出头成十字交叉。阑额与普柏枋皆素面,断面呈“9"形。倚柱之上砌转角铺作两朵,为单抄四铺作计心造&铺作间的拱眼壁上,雕砌一无字匾&两侧各有一女童,头梳双髻,上着广袖衣,下系长裙,肩披彩带,足踏祥云,姿态优美,宛若仙女&二人共扶匾额,腾空飞扬(图一,2)。整体构思巧妙,雕塑精致,实为罕见&铺作之上施通替及撩檐枋,上砌方椽一排,屋面筒瓦抱沟。翼角飞翘,角梁套兽,依脊以兽收尾,山面砌博风板,中设悬鱼。门楼内设板门一合,由门砧、$柱、上额、门额、立颊等组成,立颊后各贴砌板门一扇于两壁,面饰门钉四排,每排三枚,并雕门环一副。

墓室:南北长2.64、东西宽2.1米,平面呈矩形。墓室四边砌棺床,高28厘米。墓室底面和棺床均不施砖铺地(图二)。

墓室四壁下砌基座,上砌仿木构建筑回廊,即四面由四座廊房建筑外檐而构成了传统的“廓房四合院",其基座高大,周砌回廊,并置勾栏,斗拱飞檐,结构精巧,气势雄伟。

基座为双层须弥座式,通高99.5厘米)自下而上依次砌出混肚砖、牙脚砖、罨牙砖、束腰砖、罨涩砖、方涩平砖、覆莲砖、罨牙卷草花砖、壶门柱子砖、罨涩花砖、仰莲砖、方涩平砖,共计12层。结构复杂,手法严谨①。

墓室四壁皆面阔三间,四周共砌方形抹作。墓室四隅各砌内转角铺作一朵,五铺作,双下昂,计心造。东西两壁各砌柱头铺作两朵,补间铺作三朵;柱头为五铺作,双下昂,计心造,采用45。斜昂,其作法自栌斗正面出正昂,左右两侧出斜昂,第二跳同第一跳,不设瓜子拱,二跳昂上承蕉叶拱与耍头相交;补间为四铺作,单下昂,计心造,结构较简单。北壁中间砌门楼,两侧角柱上砌外转角铺作两朵,五铺作,双下昂,计心造。南壁砌柱头铺作两朵,补间铺作一朵。各斗欹倾明显,昂为琴面形制。制作规矩,比例协调,装饰效果极佳。

铺作之上砌撩檐枋,上列檐椽与勾头滴水,屋面筒瓦扣)屋顶坡度和缓,瓦垄不到头。屋顶之上,四面砌券成覆斗形。

勾栏为模作构件,可随意搬动,出土时置于檐下廊前基座之上,它的结构系由蜀柱、华版、唇盆(寻杖等部分组成。蜀柱间置华版,雕有壶门;柱头上雕唇盆、木寻杖,唇盆与将杖间饰以瘿项云拱,且蜀柱顶端自唇盆以上向外弯曲,呈“"形,造型较为别致。

三 墓的装饰

(一) 须弥座的装饰

须弥座的壶门部分,以力士柱相间隔。力士头发卷曲,上身袒胸露乳,下身着长裤,赤脚扎裤口。双腿曲蹲,双手紧握,怒目圆睁,做用力状(图一,3)。力士柱间,各饰壶门,内雕瑞狮、天马、仙鹿等祥瑞走兽与牡丹等吉祥花卉(图一,4、5、6、7)。

(二) 墓壁的装饰

北壁:系墓室正面(图版伍,1)。当心间向外凸出,砌作门楼的形式,面阔62厘米。其基座与墓室四壁基座相连接,结构相同。立面檐柱、铺作、屋檐等各部位的高低尺寸与墓室四壁相等,结构形制与墓门门楼相仿。门楼角柱上的外转角铺作,是墓室内结构最复杂之处,其作法自栌斗前面出正昂,左右出45。斜昂,昂上托瓜子拱,其一端做成昂的形式,另一端作鸳鸯交首拱,第二跳再出昂,上承耍头与令拱相交,令拱托交圈撩檐枋。屋顶结构为单檐歇山顶,山面朝前。翼角由一根角梁撑起,而无仔角梁。角梁高翘,端头套兽。山华面作排山勾滴,并雕博风、悬鱼。建筑构件的图案花纹与墓室及墓门门楼相同为一模所制门楼的造型挺拔高耸宏伟壮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门楼内部的墙上,砌有一壁龛,龛内两侧各贴砌板门一扇,形制结构与墓门相同。内置墓主人夫妇像及男女侍童。墓主夫妇并坐椅上,男主人头戴幞头,身着圆领窄袖长衫,腰系丝绦;女主人梳高髻方额,内穿交领衬衣,下系长裙,外罩对襟长衫。夫妇两人,神态安详,面对戏台欣赏杂剧表演。男童女婢,恭侍两旁(图五,4)。门楼左右次间各雕格子门一合,裙板上外饰壶门,内雕牡丹或莲花,腰华板内雕花卉,格心雕“卍字纹”、“簇六填华”等图案纹饰。

南壁:中间大而次间小(图三)。中间雕有杂剧表演和伴奏乐队,当为“舞厅"。由于用途不同,在结构处理手法上较其它各壁有所变化,即当心间不设普柏枋,而施用了大额枋显得中间特别明亮宽敞)两次间由额出头,搭于大额枋之下,形似雀替,既减轻了大额枋的压力,又增加了美感。在铺作的运用上,与东西壁相反,柱头采用四铺作,单下昂,计心造,补间采用五铺作,双下昂,计心造,使得斗拱繁简相宜,而且避免了柱头铺作与转角铺作间的互相迭撞,突出了“舞厅"这一主题。南壁左次间为墓门;右次间砌破子棂窗一堂,由窗砧、立颊、柱、上额及上下串组成&窗心竖砖以斜角作破子棂条5根。在“舞厅"之内,四个演员在前排。左起第一人,戴吏帽,穿交领窄袖长袍,腰束带,足着靴,双手拱胸,形似副末;第二人戴平顶圆帽,穿抹领长衫,腰束带,足着筒靴,双足叉立,双手拱胸,鼻大眼小,呆头缩脑,是个副净;第三人装扮为女角,头戴冠子,顶露发髻,身穿圆领窄袖长衫,腰系布带,足着靴,左手置胸,右手搭腹,双腿扭捏作态&是为装旦*第四人头戴幞头。穿圆领宽袖长衫,双手捧笏,置于胸前,是个装扮官员的末泥角。在四个演员的后面,其下砌高台为“乐床",其上浮雕伴奏者五人,左起第一人司大鼓,头戴幞头,身穿窄袖衫,敞衣坦胸,手执一扇,身前一鼓置于鼓架之上,鼓面上摆两根鼓槌,似在演出间隙歇息;第二人戴无脚幞头,穿圆领窄袖衫,身套腰鼓,左拍右击,形象动人;第三人戴展脚幞头,穿宽袖长袍,双手横握长笛,侧身斜首作吹奏状;第四人戴无脚幞头,穿宽袖长袍,双手操拍板;第五人戴短脚幞头,穿圆领宽袖长袍,双手握*J'篥吹奏。展现了一台既有演员表演,又有乐队伴奏的完整的杂剧表演场面(图版伍,)。

东、西壁:相互对称,均面阔三间,每间各砌四抹格子门一合,裙板与腰华板皆雕饰以牡丹、莲花、海石榴花等图案,格心为,,簇六填华”等纹饰(图四)。

四 人骨架及随葬品

棺床上共置三具骨架,为一夫二妻合葬墓。头皆向北。中间一具为男性,头骨已破碎。骨架排列整齐,系一次葬入。骨架下有清晰的朽木痕迹。朽木下铺设煤炭一层,厚约)0厘米,可能用于防潮和辟邪(图五,1)。

墓内随葬品很少,只有一件黑釉瓷灯碗,摆放于北壁门楼的基座上。器物造型为平底浅腹,敞口斜壁,无圈足,高3、径10厘米。

在墓室四壁回廊下,摆放一套完整的二十四孝故事雕塑,共计57个人物。雕塑呈砖灰色,人物高)0厘米左右,本身有编号,少数有题名,自东边南端按逆时针方向顺序排列。经与山西长治安昌金墓壁画2及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宋德方墓石刻二十四孝图3相比较,此二十四孝图除个别不识者外,与其完全相同。

第一组,虞舜孝行故事。画面有一男子头戴幞头,身着长衫,腰际束带,面容慈祥,姿态恭谨,侧身站立一旁,面前有大象、野猪各一头,鸟两只(出土时完整,现已残缺)。当为“舜耕历山"故事(图六,1)。

第二组:“闵损孝行"故事。画面中间有一老翁,头挽髻,着交领长袍,袖手坐于椅上,面向左侧,面前一少年戴巾穿袍,拱手侍立,低头若语,似与老翁对话。左侧又有一少年头梳丫髻,身穿长袍,袖手站立老翁身旁。其情节当为“闵损单衣顺母"故事(图五,))。

第三组:“郯子孝行"故事。画面左有一人,装扮为鹿,坐于地上,抬头仰望,右边一冠袍穿戴男子,手执弓箭骑于马上,马前一仆人,手执一瓶,似在问话。当为“郯子鹿乳奉亲"故事(图版伍,3)。

第四组:“曹娥孝行"故事。画面左边有一片江水,右边竖起一通碑。中间一女子,头戴孝帽,身着衣裙,面对江河哭泣。当为“曹娥哭江寻父"故事(图五,3)。

第五组:“郭巨孝行"故事。画面中有一坑内冒出火焰,左边一男子,头戴小帽,身着衫裤,右手持铣,左手举起,正望着坑中火焰。右边一女子头梳髻,着衫裙,欠身怀抱一小儿。当为“郭巨为母埋儿"故事(图六,))。

第六组:“王祥孝行"故事。画面有一裸体男子,侧身卧于冰上,面前有两条鲤鱼跃出冰面。当为“王祥卧冰求鱼”故事(图六,3。

第七组:画面左上方有一天神,头戴幞头,身穿甲衣,高立云端。右边一男子戴巾穿袍,腰束带,双手拱胸,仰视天神,形似对话。可能是“刘殷泽中哭芹"故事(图六,4)。

第八组:“杨香孝行”故事。画面左侧有一女子,头梳髻,着交领窄袖衣,骑于虎背,双手住虎耳。右边一男子,戴帽着衫,仓皇奔逃当为杨香搤虎救父故事(图版伍,4)。

第九组:画面由三人组成,左一人满脸胡须,戴盔着铠甲,右腿曲膝,坐于磐石上,右手置于胸前,作问话状。右边二年轻男子,皆头戴巾,着长衫,腰束带,双手拱于胸前。最右边一人,仰望将军,似在陈述。雕塑上题名“赵孝宗(当为“赵孝宗舍己救弟"故事(图七,1)。

第十组:画面由一男、一女和一小儿组成。男子头戴巾,身穿圆领窄袖长衫,腰束带%女子头梳髻,着对襟衫,内系长裙%二人相背而行。男子回头伸出二指作比划状,而女子则手托小儿,回头作蔑视状。此组雕塑传神达意,但尚不知其为何故事(图版陆,1)。

第十一组:“鲁义姑孝行”故事。画面右边有一将军,戴盔穿甲,骑于马上。左边一妇人,头梳发髻,身着衣裙,怀抱一小儿,另一小儿坐于脚下,仰头伸手,扑向妇人。妇人面向将军,似在回话。当为“鲁义姑舍子全侄"故事(图七,+。

第十二组:“董永孝行”故事。画面左侧有一仙女,头梳发髻,着交领广袖衣,袖手高立云端,面容清秀,体态娴雅。右边一男子,头戴幞头,着圆领窄袖长衫,腰束带,拱手站立,仰望仙女。当为“董永卖身葬父”故事(图七,3)。

第十三组:“鲍出孝行"故事,画面左雕一冠戴盔甲的骑马将军,右边一男子,头戴巾,着圆领短衫,背负一老妪,面向将军,双手伸出做接物状。似为“鲍出救母”故事(图七,4)。

第十四组:“田真孝行”故事。画面前立三人,皆戴幞头,着圆领窄袖长衫,三人身后有一株枯树,右边二人,皆掩面哭泣,左一人侧身向右二人作说话状。当为“田氏兄弟哭活紫荆树"故事(封三,1)。

一老妇,头挽髻,身着衫裙,袖手坐于椅上,右边一男子,头戴巾,身着圆领窄袖长衫,拱手仰视老妇。旁刻“丁兰"二字。当为“丁兰刻木奉亲"故事(图八,1)。

第十六组:“孟宗孝行”故事。画面中一人头梳发髻,身着窄袖衫,坐地掩面哭泣。右边雕一片竹林,地面生出竹笋数枚。当为“孟宗哭竹生笋"故事(图八,+。

第十七组:画面左侧有老夫妇二人,坐于垫上。老妇头挽发髻,衣着对襟衫。老夫头戴巾,着高领窄袖衫,左手端一碗,似在训话。二老面前跪一青年男子,拱手似在戏耍,疑为“杨乙乞养双亲"故事(图版陆,+。

第十八组:“韩伯愈孝行”故事。其画面左边有一老妇,身穿对襟衫,内系长裙,坐于石上。其面向右,左手伸出二指作训话状。面前一男子,头戴幞头,穿圆领窄袖长衫,欠身聆听妇人教诲。当为“韩伯愈泣杖"故事(图版陆,3)。

第十九组:其画面与前一组“伯愈泣笞伤母"之情景极为相似。但老妇由石头改坐椅上,显然不是重复,但不知其为何故事(图版陆,4)。

第二十组:其画面有老少二妇人,老妇蓬发,面容消瘦,敞怀露胸,垂头盘膝坐于地上%少妇面容清秀,头梳发髻,身着对襟衫,系长裙,侧身而坐,左臂挽起,右手持刀割左臂。当为“王武子妻割股奉亲"故事(封三,+。

第二十一组:“原谷孝行”故事。画面右侧有一老翁,双臂抱腹,赤身坐于高台上,一少年提舆离去(出土时完整,今原谷已残缺),有一老者,头戴幞头,穿袍束带,回头指着原谷说话。当为“原谷谏父孝祖”故事(封三,3)。

第二十二组:“蔡顺孝行”故事。画面右侧一老妇,身着对襟衫,系长裙,坐在石头

戴巾,着短衣,拱手立于老妇面前,其前后放着两捆柴草。其情景与《后汉书•周磐传》所述蔡顺行孝相吻合,但长治安昌金墓与芮城宋德方墓二十四孝,均有此画面,皆题名“曾参行孝"(图八,3)。

第二十三组:“刘明达孝行”故事。画面左侧有一男子,头戴幞头,身着圆领长衫,骑于马上,怀中抱一小儿。右边一妇人,头挽发髻,身着交领衫,系长裙。中间一男子,幞头短衣装束,双手捧“银",欲交妇人。马上小儿双手伸向妇人涕泣。可能是“刘明达卖子孝父母”故事(封三,4。

第二十四组:“陆绩孝行”故事。其右一人,头戴幞头,身穿铠甲,一腿伸张,一腿盘坐于石上,两手置于双膝,面向左边似说话状。左边一面目清秀少年,头戴巾,长袍束带,拱手低头作回话状(中间原有一人,己残缺)。地面刻划着两个果子。当为“陆绩怀橘孝母”故事(图八,4)。

全套作品生动形象,刻划细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五 结语

稷山马村金墓群,是金代段氏家族的墓地。根据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段揖预修墓记”与其墓的结构形制,属金代前期(公元1151—1181年)的一处墓葬群1。4号墓属段氏族墓之一,其时代当属同一时期。然此墓居其中间一排,较段揖墓为早,约为海陵王完颜亮天德年之际,即公元1150年前后之遗存。

此墓结构复杂,建筑宏伟,装饰华丽,雕刻内容丰富多彩,为研究古代建筑、戏曲历史、雕塑艺术及社会形态等,提供了一批丰富而珍贵的资料。

在宋代,随着城乡经济的繁荣和手工业的发达,建筑业也得到很大的发展。维护封建统治的建筑等级制度!已被地主富豪所突破。金代河东(今晋南)一带,土地肥沃,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及建筑业都得到相应的发展。马村4号墓的建筑规模,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地面建筑的辉煌成就与严重的“僭越"现象。从建筑技术来看,近代出现的45。斜昂,在金代广泛采用,既加强了铺作的承受能力,又增加了建筑的审美情趣,把建筑业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在此墓中,大量使用了模制砖雕。这表明当时已存在专门从事雕砖的行业与“抟匠”6。它的出现,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不过,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砖",在雕刻方面可以任意加工,把建筑装饰得富丽堂皇,但由于它本身材质疏松等不利因素所限,在仿木构方面难以运用自如,建筑手法、规格尺寸不可能要求很严格。当然墓建于地下,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所以它在建筑手法上也不便特别严格要求,但墓室作为墓主人生前宅院的反映,基本原则是不会变的。

宋金时期,我国戏曲艺术蓬勃发展,为繁荣发达的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当时杂剧的演出形式和角色装扮以及伴奏乐器缺少实物资料,对古代戏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困难,此墓杂剧与乐队同台出现的场面,为我们提供了新材料,特别是“乐床子"和乐队的发现,证明了元杂剧的伴奏乐器是以大鼓、腰鼓、觱篥、笛、操拍为组合。所谓“乐床子''是伴奏乐队站立或表演的设施,这解决了戏曲史上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一些难题,受到了戏曲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运用7。

我国历代素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孝悌故事,早在汉魏时期已广为流传,到宋金时期尤为盛行。它以绘画、石刻、砖雕等不同形式,大量用于墓的装饰。但完整的二十四孝并不多见,尤其以雕塑形式出现的完整二十四孝故事,前所未见,是一批不可忽视的艺术珍品。

它虽然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反映,有些内容也较荒诞离奇,但孝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它不仅是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对孝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参考资料。

本报告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杨富斗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谨此致谢。

发掘:杨富斗

畅红霞

绘图:畅红霞

杨及耘

摄影:梁子明

执笔: 杨及耘

山西稷山马村4号金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