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谈“无中生有”:如何巧妙运用三十六计中的积极成分

2022-08-31 09:27 作者:NNRTS  | 我要投稿

无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实互变,扰乱敌人,使敌方造成判断失误,行动失误。此计可分解为三部曲:第一步,示敌以假,让敌人误以为真;第二步,让敌方识破我方之假,掉以轻心;第三步,我方变假为真,让敌方仍误以为假。

古代运用无中生策略的战例

却说唐代安禄山叛乱之时,叛军包围了雍丘城。城内守将张巡带领军民英勇抗敌,战至弹尽粮绝。一天晚上,张巡密令士兵扎起一千多个草人,披上黑色衣服,一声鼓响,将草人缒下城去。叛军以为城内守军前来夜袭,争先放箭,张巡因此赚得几十万支箭。过了几个晚上,张巡派出五百敢死队,照样用绳子缒下城去。叛军以为又是重演草人借箭故伎,顾自发笑,不加防备。五百敢死队迅速冲入敌营,烧毁营栅帐篷,大败叛军,乘胜追杀十余里。这一着以假乱真,以真作假的计策,叫做“无中生有”。

以无作有,属于欺骗;欺骗不能持久,否则容易被人识破。因此,虚无总不能老是虚无,还应无中生有,由假变真,转虚为实,这样才能出敌不意,攻敌不备。无中生有之计的诀窍,便是:以假象欺骗敌人,不应弄假到底,而应从虚假逐渐变为真实,不断造成敌人的错觉。

苏军布“空”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红军在袭击德国军运输车时也采用了“无中生有”计。

有一次,苏联红军上尉高策里泽率领的突击小分队接到一个任务:某公路是德军主力获得给养的重要运输通道,必须马上在那条公路上布雷。可是,突击小分队此刻恰好没有地雷了,如果要临时去弄雷,就无法按时完成任务。

于是,高策里泽命令士兵们制作一些上面用德文写着“小心地雷!”字样的木牌子。晚上,苏军小分队潜过敌军的防线,把这些牌子插在公路上。天亮后,苏军在观察哨里看见德军的运输车在公路上停下来,司机们小心翼翼地靠近牌子,胆战心惊地读着上面的字。

读着读着,他们害怕极了。顷刻间,公路上堵满了装载着各种军用物资的德军汽车,交通全部堵塞。红军的炮兵这时就对德军的运输车发动了突然炮击,一阵猛烈的炮轰,打得德军运输军队损失惨重。

警惕骗子“无中生有”的骗局

无中生有,以假乱真,让敌人摸不着头脑。“无”是假的现象,目的是为了掩盖真的意图。无中生有的妙处在于使敌人防不胜防,其关键在于掌握对手的心理。可以说,无中生有的应用是高级将领斗智的最高境界。而在当代商战领域中,“无中生有”常被用作骗术,欺骗顾客,这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

提供以假作真、以真作假的情报来迷惑对方,使之作出错误的判断,是施展无中生有计的前提。江湖骗子卖假药,照例打一通拳,踢一路腿,在身上弄出一块红肿的地方,然后吞下自制的跌打药。他服的药往往当场见效,卖给你的药却往往无效。上当之后,你会骂他是骗子,可是在他的所作所为当中,总夹有几分真实,才使你上当受骗。

你不会想到,在火车站里可怜巴巴的乞丐是个以乞讨为业的“万元户”,或者至少月收入比你的薪金高得多。你也不会想到,在街头小贩那里买的一双油光铮亮的皮鞋,竟是遇水便软的牛皮纸所造。使你上当的这一切,都是因为虚假里蒙上了真实的外表。谎话里掺进几分真情,就容易使人轻信;骗局里夹带几分实在,就容易使人上当。不谙世故的人,即使在平静和谐的日常生活中也容易中无中生有之计——如果不识破其中奥妙的话。

无中生有在现代商业中的运用

那么,无中生有之计在日常生活中只落为行骗者的伎俩了吗?其实不然。机智而正直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必要时也可以小试此计。

在当今讨价还价的市场交易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一古老的策术在运用:卖方喜欢标榜“出口转内销”、“血本大贱卖”、“全市最平”等等,目的在于制造价廉物美的意象,提高货物在买卖竞争中的地位。买方稍有头脑者则不仅不会轻信这一招数,反过来还会同样以无中生有之计,贬损卖方货物的竞争地位。他们会挑剔出货物质量、规格、颜色等方面的缺陷,不必担心找不到缺陷,即使真的无懈可击,也可以把喜欢的东西说成不满意的东西;他们还会证实此处的货物价格比刚才走过的那家摊点要高,尽可能说得有板有眼,因为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任何一家摊店都难以一直保持“全市最平”的最低销价。这样做的目的自然不是专门与卖方抬杠,而是要表明自己买下货物是多么勉强,冲着这一点,卖方就应该少赚一些钱。

对于买卖双方的这般讨价还价,旁观者与其指责他们都不诚实,还不如承认他们都具有商业竞争的机智。商业竞争毕竟不仅仅是商品与金钱的竞争,重要的还是买卖双方智力的竞争。商品、金钱加上智力,构成现实商业活动的三大要素。既然如此,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买卖双方斗智,不亦乐乎?

您对无中生有策略又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欢迎留言交流。



谈“无中生有”:如何巧妙运用三十六计中的积极成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