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长江断流

泰兴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北纬31°58′12"~32°23′05",东经119°54′05"~120°21′56",是江苏省泰州市下辖市,是江苏省直管县三个试点之一,享有部分地级市职权。泰兴东接如皋市;南接靖江市;西濒长江,与扬中市、常州市新北区隔江相望;北邻泰州市姜堰区,东北与南通市海安县接壤;西北与泰州市高港区毗连,地理位置优越。也正是得益于区位优势,泰兴的区域经济始终处于不错的水平。截至2017年时,泰兴市已经连续17届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位列第34名。

而就是这样一个风调雨顺,人杰地灵的所在,偏偏在历史上曾两次亲眼目睹了了长江顿失滔滔、裸露河床的奇特景象,而且还因此得名为泰兴“魔三角”。
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万年以来,给人们的印象,一直是滔滔不绝,奔流不息,浩浩荡荡东流而去的。而说到“断流”这个词,人们总会将其与“黄河”联系在一起,在1972~1996年的25年间,黄河有19年出现河干断流,平均4年3次断流。但是谁也不会想到,全长6397千米、水量丰沛的浩荡长江也曾出现过断流现象,着实令人费解。
两次长江断流网络上主要是这样描写的:
第一次长江断流:(元)大德二年(1298年)七月暴风,江水上涨,高达四五丈,人畜漂溺无数。至正二年(1342年)八月,长江水一夜之间枯竭见底。大德二年七月,泰兴遭遇了特大洪水;作为沿江城市,这不难理解。而至正二年八月的长江断流事件,则令人匪夷所思。据载,泰兴通航段的江水枯竭之后,沿江居民纷纷下江拾取江中遗物,不料次日江潮骤然而至,许多人因躲避不及被翻涌而至的江水冲没,因此丧命。
第二次长江断流:1954年1月13日下午4时许,这一奇怪现象在泰兴再度出现。当时天色苍黄,江水突然出现枯竭断流,江上的航轮搁浅,此情此景,恰似鬼怪即将现形。更神奇的是,两个多小时后,江水突然汹涌而下,人们听到水的响声后,急速奔到岸上,所幸未有人员伤亡。
浩瀚万里之长江,为何在泰兴境内断流两次,有没有第三次?许多人都在关注,民间自然是众说纷纭,其中关于神鬼志怪的说法,比如江神说等,就直接略过了,流传较广的几种解释有:中国东部大裂谷说、板块“呼吸运动”说、广陵潮复活说、淮水夺江说等。

一、中国东部大裂谷说
这种说法不同版本也有细节上的差异,大体上说是我国东部,隐藏了一条深藏在地下巨大的大裂谷,它纵横江苏、山东两省,长江两次断流都在古裂谷的上面,一切都是这条大裂谷在作祟。由于它深处地下,人们一直没有发现,近年来,因了这些地方怪事频出,经过科学家们的考察,才使其逐渐的浮出水面。这条大裂谷把长江的水吞了。
持这一说法的人甚至认为:长江断流时,水跑到江苏的洪泽湖,山东境内的大明湖去了。还说因为这条大裂谷,有很强的幅射线,江水断流时有村庄发生半夜鬼压床事件,连山东某地青蛙不叫也和长江断流扯上了关系,一些热心的驴友,甚至组织了考察团队,到实地采访考察 ,居然还在江边立碑记念。


该说法是长江断流的解释里流传最广的,同时也是在不停地传播中“添油加醋”最多的,有的版本甚至绘声绘色地把第一次断流时的情景描写了出来:
长江的第一次的断流是在元朝至正二年,也就是1342年的农历八月份。请注意那一年的月份,我们都知道,八月是汛期,对历史知识有所了解,或者常留意新闻的人可能都知道,我国的两大河流长江和黄河,每年的这个时候都要发洪水,特别是在新中国以前,由于技术落后,长江两岸因洪涝灾害造成大量的难民。可在这一年,偏偏出现了奇迹,江苏泰兴的老百姓们早上起来一看,长江的水没了。八月汛期,江水大涨之时,居然在一夜之间,江水说没就没完了,而且消失得干干净净,这不是活见鬼了吗?
江苏省的泰兴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处长江下游,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一带的人们大多数都依靠长江生活,长江相当于他们的生命河,现在江水突然枯竭,都十分的惊谎,没了长江水叫他们以后该如何生存呢?
江水枯竭的消息不胫而走,老百姓们纷纷赶来观看,一时间大家站在江岸上议论开了,说什么的都有,有人说可能是触怒河神了,一下子把江水全都收走了,也有人说这长江里面有龙,水里面的鱼啊虾啊都是龙子龙孙,由于岸边的人长年累月地捕鱼,把龙神激怒了。
不管是激怒了河神还是龙神,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说,生存才是首要问题,现在江水没了,下去捡些鱼来也好,长江里面资源丰富,这水突然干涸,光是鱼都能捡到不少,动作快点的,能捡个几箩筐,晒干了慢慢吃,怎么也能吃上个半年。于是妇女们站在江岸上议论纷纷,男人们则卷起裤管下去捡东西了。
然而就在第二天,与江水消失同样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这一天,人们正低头弯腰在江床上捡鱼,突然之间,听到一声巨响,犹如闷雷一般。起先人们都以为是打雷,农历八月,打雷也是正常的。可没想到,那闷响持续不断,“轰轰”之声仿如从天际而来,越响越近,当捡鱼的人意识到不正常时,抬头一看,都傻了,那脸色比见了鬼还白。只见不远处一道白练挟着万钧之势,呼啸而来,那场景像极了欧美灾难片的镜头,一股巨大的水墙不知道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朝着这边捡鱼的人群奔涌过来。当人们反应过来时,大水已近在眼前,纷纷惊叫着往岸上跑,动作稍微慢点的人就被卷入水中,随着江水滚滚东逝。
看到这里,我想很多人都会以为我在讲神话故事,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现实中实在是太过诡异。要知道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流,它毕竟不是一碗水,并非你想喝就喝,想吐就吐出来。那么多的江水,它消失的时候去了哪里,又是从哪里陡然涌出来的?
这段描写有人驳斥,在之后会提及。回到第二次长江断流,第二次断流也有描绘:
长江第二次断流的地点还是在泰兴,时间是在1954年1月13日,与第一次断流,时隔六百余年。
那天下午四点左右,天气阴阴的,风也很大,沙尘弥天,天色苍黄,江面上有几只渔船和航轮正在作业。从表面上看起来,一切都与平时一样,没什么不正常。然而,岸上的人感觉不到异样,船上的人却发现不对劲了。正在船上作业的水手突然发现水位在降低,这个不正常的现象让水手们惊异不已。因为按常识分析,退潮之说只有在海洋上才会发生,江河不存在退潮和涨潮。起先,水手们以为是自己的眼花了,可是当他们确认此事时,却已经能清楚地看到江底了。没过多少时间,江水就这样眼睁睁地在人们的眼前消失了。
消息一经传开,长江两岸顿时就如炸了锅一样,人们都慌了。然而,让人们更为吃惊的是,就在江水消失的前一天晚上,吴村的大部分人都被鬼压床了!据吴村的人讲,在江水断流的前一天晚上,睡到半夜,突然觉得有什么东西压在身上,想要去推,却怎么也推不开,当时人的意识非常清醒,但就是睁不开眼睛,看不清楚上面压的究竟是什么东西。
所谓的“鬼压床”指的是,在睡觉的时候人有知觉,但是身体不能动弹。按现代的科学理论来讲,就是一种睡眠瘫痪症状,人的意识是半醒半睡的,脑波有清醒的波幅,有些人还会出现幻觉,但全身肌肉张力却降到了最低。
那么,难道说吴村的鬼压床事件,真的与长江断流有关?这是种玄之又玄的东西,大家讨论不出结果,也就慢慢过去了。在江水干涸之际,对老百姓而言,下去捡鱼也是当务之急,所以跟六百年前的情景一样,岸边有议论的,江中有捡鱼的,好不热闹。但是这一次人们没捡着多少鱼,江水就出现了。从江水消失到再次出现仅隔两个小时,也就是说在当晚六点的时候水又来了,比自来水停水的时间还要短!
持该论者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此等怪事,不亚于鬼压床,只会在神话小说里面出现,根本无法用常理推论。既然此事无法用常理推论,那么我们就用非常理的角度来说说看,以此来推理一下长江断流究竟与鬼压床有没有关系。不过,在我说之前,必须要声明的是,以下我说的事情,只是猜测,或者说是想象。但是,任何一种科学研究都是从猜想开始的,不是吗?这里我要先撇开鬼压床事件,因为那事儿实在太玄乎了,再怎么说都有点迷信色彩。但是,只要说清楚了长江断流事件,所谓的鬼压床之事也就自然清晰了。
不过要说清楚长江断流的怪事,必须先从泰兴的地理位置及其地理结构说起。按照我们的地理常识,滚滚长江向东流,长江之水是向东流动的,可是实际上这一地理常识,在泰兴已经不再适用,江水在这里陡然转了九十度角,向南而去了。这一点在地图上面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那一段向南的江水长达四十公里,沿江北上,而且沿途有好几个湖泊,如珍珠一般串联着,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洪泽湖。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面积有一千五百多平方公里,它本身并没有奇怪的地方,但是它的湖底却另有玄机。这个玄机说出来相当吓人,在洪泽湖的湖底有一个与其面积相当的古盐湖,换句话说就是,在洪泽湖的底下全是盐层,而且厚达一百三十多米!不过由于年代久远,盐层绝大部分已经化石。这么大的盐层是怎么形成的,与长江断流又有什么关系呢?
大约在距今六千七百万年以前,这一带曾经是片汪洋,由于地壳运动,经过一番沧海桑田,高山成了海洋,海床则隆起变为陆地,海水晒干以后变成了盐,然后又经过一番沧桑,洪泽湖一带地面下陷,成了一个内陆湖。难道是这内陆湖造成了长江断流吗?也不全是。除了古盐层之外,在我国东部这一带,还隐藏着一个大秘密。不过在说这个秘密之前,先让我们把目光移到山东省的大明湖畔,在那里也有个神奇的地方,这个地方与长江断流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山东省枣庄市徐庄乡有一个村子,叫做哑巴汪村,并非这里的人都是哑巴,而是青蛙到了这里就出不了声了,它们鼓着腮帮子,看那情形是使劲儿地想叫出声来,却无论怎么使劲,就是发不出声音,只有到了其他地方,方能正常出声。为什么青蛙到哑巴汪村后就出不了声了呢?
在哑巴汪村与大明湖之间,有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叫孔府孔林,目前是国家级的重点文保单位,这里有很多古树古木,树木参天,林子茂密,有句话说,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可这里的林子虽大,却是一只鸟都没有,不但鸟看不到,连蛇虫的踪迹都找不到,真正的鸟兽绝迹。而在孔府孔林之外,却是鸟呜不绝。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留意一下地图,在地图上可以发现哑巴汪村、孔府孔林、长江断流段泰兴,一直向北,正好处于长江转弯往南的这条直线上。这三个奇怪的地方连在一起,如果不出点状况,那才奇怪。说到这里,我们再来说一下上文提到的那个鲜为人知的大秘密。
在我国东部,隐藏了一条巨大的大裂谷,所谓隐藏,顾名思义,在表面上是看不到的,它深藏在地下,纵横江苏、山东两省,长江两次断流都在古裂谷南部的同一地带,洪泽湖湖底的古盐湖、孔府孔林、哑巴汪村也处在裂谷的上面,也就是说,这些发生怪事的地方,无一例外的都在大裂谷的范围之内。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隐约猜到了些什么,是的,一切的一切,都可能是这条大裂谷在作祟。由于它深处地下,人们一直没有发现,近年来,因了这些地方怪事频出,经过科学家们的考察,才使其逐渐的浮出水面。
那么是否就是这条大裂谷把长江的水吞了呢?关于这个问题,科学界至今没有明确的说法,因为如果是大裂谷把江水吞了,还有一个地方说不通,即长江之水倒灌入大裂谷之后,为什么还会吐出来?经过考察发现,在裂谷的下面,有很多条地下水系,它们纵横交错,错综复杂,由于其深处在地壳之下,科学家还无法去研究它们。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那些地下河水有较强的辐射,而且那些辐射比宇宙的射线强度还在大上好几倍,能让人头昏脑胀,打乱正常的神经系统,这也就是哑巴汪村青蛙失声、孔府孔林鸟兽绝迹的原因所在。辐射线是不是造成长江断流的主谋?
可以说,除了“地下大裂谷”这个推测本身可能还有些道理外,把鲁苏两省的各种传闻结合拼凑出一个“辐射线”论,倒是很有想象力,不由得让人想起不少ACG作品里把许多神话传说整合起来,给予它们一个统一的可以自圆其说的理由,比如崩坏系列的“崩坏能”。
板块“呼吸运动”说也是如此。该说法认为长江的断流与板块的运动(板块“呼吸运动”)有关,而断流的地方可能就是“暂时隆起”的地方,所以江水暂时断流,但当板块之间的力“放松”下来的时候,地面又恢复了原样。

二、广陵潮复活说
持该论的人首先驳斥了“大裂谷说”里的添油加醋。
一、现实传闻和历史记载和有事实上的不实和出入。
第一次长江断流是发生在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查遍史载仅“秋江一夕竭”五个字。此出处为泰兴现存于世最早的一部县志《泰兴明嘉靖县志(1534年)》。它所记载的长江断流事件,距嘉靖县志完成时已经过了192年。建国后1992年出版的县志却引用清光绪志的错误将1342年断流事件 “八月秋江一夕竭”的原文进行了夸大,并在新县志中加了“长江水一夜之间枯竭见底”的解释,将最早记载的“竭”解释为枯竭见底,这是一种极不科学极不严谨的一种态度,它误导了后来有人据此故作宣染,并将之形容成:“一夜之间忽然枯竭见底,次日沿岸居民纷纷下江拾取遗物。突然江潮骤然而至,淹死了很多人”,还有报道记上了淹死乡民千余人的数字,并且不知从哪里加了一些照片。“八月”这个时间肯定是后来人加上的。我们知道,八月肯定是秋天,但秋天并非只局限于八月,这是常识上的错误。
第二次是时隔612年后的1954年,网络上流传记述的长江断流是1954年1月13日下午4时许,注意这个时间是冬季,这次长江断流事件发生的时间段离现在较近。而新泰兴县志根本就没有载入,此事件发生时泰兴过船江岸边许多老人确实亲见过,一些老人都还健在,可信度很高,笔者也曾在过船工作过多年,也曾听当地多名老人亲口叙述过此事,江面很阔,只是面临长江经历此事时,他们眼前大部分江底现出水面,也看到一些船只搁浅在江上,注意一点,二次断流并没有发生过江上行船失踪记载,所谓地下大裂谷吞掉江水的谣言不攻自破,主航道仍然有水,只是在江心中间看不见而已。这样的惊奇与恐慌,也只是仅仅出现在泰兴过船到天星段这数公里的江面和江边村落中。其它地方并没有断流记载,过船至天星段断流事件,历经两个多小时江水便已经恢复如故。
二、了解这种所谓怪异的江流断流原因前,让我们来先熟悉一下泰兴地段的长江历史和现在的状况。

翻开中国地图,泰兴所处长江,从江都高港始,一改江水向东流的走向,在江都嘶马,高港、扬湾处折而向南,再在靖江西恢复长江东流的走向,也就是说,长江下游段,唯有泰兴处于长江的东岸。所以历史上的泰兴襟江带水,又以江城而著称。小时候住在泰兴城的人都知道,站在西门外,可以隐约看到西门外天边地平线上丹徒县圖山高大的山影,那时我们不知道圖山历史上曾和泰兴接壤,其实,它处于长江南岸,泰兴在长江的东岸。视觉上看,长江在泰兴的走向是自北向南,而不是由西向东的。
三、泰兴江岸的特殊性。
泰兴地域,泰兴著名诗人明时朱昶(1327年)在江城八咏《骥渚渔灯》中诗曰:“马驮沙明隔夜江,钓船篝火出蓬窗”,说的是靖江当时和泰兴之间,隔江相望,钓鱼的小划船儿停泊在江面上,船中守夜的渔舟灯火点点,描绘的是静谥、详和的江面夜景,可以想象,江面不濶,波澜不惊,对岸的靖江仿佛就在眼前。
笔者写的马驮沙还是和泰兴隔着一条小江的陆洲,说明这条江并不是长江的主航道,长江主航道应当在马驮沙的另一边,这可以从诗人同一时期的另一诗:《西江暮雨》中当到充分的证明,诗中形容长江在泰兴的江面:“潮势东来疑似雪,江流北去若奔雷”这个具体景象,它不是纯文学的语言描述,二句诗都是写的潮汐现象,是海潮顶托遇江水东流而产生的浪花,它在上游和下游的潮流交汇作用下,出现的波浪似雪的一种景观。诗人朱昶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得极其到位,不管海水还是江水,唯有海床不高、江水较浅时才会有此现象。江流北去,却是天文现象引起的涨潮,海潮从长江口溯流而上。在江面极濶的江阴经过靖泰之间的夹江涌入较窄的江面时,势必会发生极其壮观的大潮,恰似万马奔腾,其潮浪高激湧,其声势如雷呜。
我们知道,长江水是东流不息进入大海的,这个目标、方向始终不变的流水,我们称它为径流,而潮水是一种天文现象,它的流向根据月亮围绕地球的旋转潮水在月亮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规律性的涨落潮,早潮为潮,晚潮为汐,每天两次潮汐,涨落潮发生的流水,我们称它为潮流。
四、泰兴历史上的坍江与涨滩。
海潮上涨时间是一天两潮,海潮对长江的影响,仅在长江口到江阴以西,径流经长江上游奔流而下,到镇江以东便受到潮流的影响。长江镇江江面近50年实测最高时是8米64,最低时是7米24。江阴江面近50年中实测最高潮位是7米24,最低是6米04。而泰兴的江面,正处于镇江和江阴之间。这段四十公里的江面,江水的落差仅在1米4左右,这里当然排除台风的影响,读者们看到这里应当有点明白了,上游径流大于下游潮流时,这段江面江岸易受冲刷,极易发生坍江,上游径流小于下游潮流时,这段江面则极易发生淤积。海潮顶托,对镇江以上地区影响甚微,江流冲刷,对镇江以下危害甚大,千百年来,江水受圖山阻流,逼着江水转向顶冲,造成圖山以下,江都、泰兴沿江,江岸塌而复涨、涨而复坍,这个现象,千百年来几乎从来没有停止稳定过。
古时泰兴县衙驻地济川镇,就全部坍没于长江,现在的口岸古称柴墟镇也坍去了一半,泰兴城西与常州隔江相对的黄家港,齐梁时期与江南一些名山大寺齐名的建安寺,坍江前居史载:庙内有千年古柏上千棵,古井十八口寺内房舍,曾住过千名和尙。竟然也在南宋前全部坍没江中,但在明清时期,泰兴长江对岸的扬中县(清时属泰兴领地)却渐渐由江中之洲涨滩成陆。原在江中的靖江市也与泰兴涨接成为陆地。原属于泰兴的永安洲(96年后划归泰州)和泰兴之间的一条夹江也成为了陆地,我们这里只统计泰兴江面。泰兴江面历史济川镇,口岸,马甸黄家港 建安寺等地坍江找不到数据了,仅从宣统元年(1261)到1987年止,这726年间,泰兴口岸到泰兴七圩这段江面上,江岸涨增面积41238亩,坍去15205亩,泰兴江面长江上游,口岸仅涨了140亩,却坍去4595亩,而永安以下,涨了21810亩,坍去5438亩,越往下游,越是涨多坍少,这七百多年中,过船居然没有一次坍江的记载,只有涨滩的数据,到天星段更是涨多坍少。
五、结论。
这个苍桑巨变,在长江下游数百公里的下游是一个很特殊的变化。这个变化加上长江深弘摆动的作用,会在一个特定的时期,造成泰兴江面的中段,也就是过船港到天星段,江底抬高淤浅,泥沙沉积。在海潮最低时,上游大通来量最小时,江底高于其它长江段的江面,水位就会急剧下降,甚至会祼露出部分江底,长江断流就此产生了,待海潮上涨,上游来水始终不断的情况下,断流现象会在数小时内恢复原状。
这个道理,就这么简单。长江东流,带来的泥沙虽然不如黄河,但这个量也是很惊人的,长江口的崇明岛,因为江水入海涨滩几乎每年向海中延伸数公里,长江千百年的苍桑巨变,显示了大自然的力量。长江在泰兴过船江面发生过的两次断流现象,看似怪异,我们综合以上分折,就可以发现这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不值得去故意渲染,也没有任何根据去推测它下次会不会断流的时间。所以,我们研究解释一些历史现象,一定要克服文化界中浮躁的态度,沉下心来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决不可以不顾史实,去做任意的猜想。
三、淮水夺江说
对于泰兴境内江水断流这一现象,如果用卫星地图,鸟瞰泰兴上下游水形图,会不会有收获?对泰兴上下游水形图,做了几张截图:
第一张截图:万里长江,到达江都嘶马镇附近,像是被什么东西阻挡,折头南下。初步分析,两种可能,一,江都嘶马附近有地下山脉阻挡,致使江水冲不过去。二,三江口流水的冲阻,致使长江折转。

第二张截图:三江口,又名三江营。此三江,一为黄河,二为淮河,三为长江。蒙元时期,黄、淮合流,合流后的入海口受阻,曾有一段时期,黄河水,淮河水通过高邮湖,经长江入海。历史上的三江口,是中国三大水系冲汇之处,三龙争霸,水文情况异常复杂,明清时期,还是槽运要塞,朝廷在此驻军,又名三江营。现在三江口水流量,一万吨每秒,水脉丰沛时期,可达到3.9万吨每秒,如1954年。

此截图左侧,即为赫赫有名的扬州曲江。扬州曲江是西汉赋学大家枚乘《七发》提到的广陵潮观潮圣地,西汉时期的广陵潮,比现在的钱塘江潮更甚,海潮最大时,可逆流而上百余里,到达六合,潮声如雷,可传百里之外。当时整个苏中大地,泰州,南通,盐城,绝大部分都是海面,形状类于今天的杭州湾,是一个巨大的喇叭形地貌,可以称之为泰州湾,或扬州湾。现在,沧海桑田,全部变成陆地。

第四张截图,是1954年、1342年两次泰兴境内长江断流江面,长约有十公里左右。从1342年到1954年,扬中的沙洲从小到大,大致形貌基本成型,特别是扬中西侧的夹江,已经生成。

看完四张卫星地图,对泰兴长江断流,可能有一些印象:
一、泰兴江面的水来源有二:1、三江口水,2、长江曲江水。
二、三江口与扬中西侧夹江是一条水脉,如果没有三江口,长江曲江水系不可能形成杨中西侧夹江。
三、三江口虽然是黄河,淮河入江时形成,但近几百年以来,黄河重新改道,又回到北方,所以正常年份,三江口水流量,只有长江的三分之一。在卫星地图上,我们看到的长江水流经雷公嘴,进入泰兴的水面,异常开阔。如果碰上非常年份,从三江口,从黄河,淮河故道来的水,突然增量,到达某个峰值,一但超过长江的流量,长江正常进入泰兴江面的水流,会被冲断!
但是,长江毕竟是中国水流的大动脉,三江口水流量,之于长江,就是胳膊与大腿的关系,即便冲断,也只是一时,所以我们看到泰兴江面的水,只是瞬间断流,几个小时,或十几个小时之后,就能恢复了,而断流的水,没有飞到天上,也没有进入所谓的东方大裂谷,而是通过扬中西侧夹江,进入下游。

这样看下来,每一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不能终究不能达成一致。有关长江的未解之谜还有不少,大自然的神秘总是能触动人的好奇心~

(素材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