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弃绝主义(1-2-3-4)解脱痛苦追求涅槃 意识的符号学机制
1-2-3-4.弃绝主义(Renunciationism)
代表人物俄狄浦斯
在场域论上是语言结构。在《俄狄浦斯》中,父亲代表着语言/符号秩序,而俄狄浦斯的弑父则代表着对于语言/符号秩序的超越与摆脱。由于俄狄浦斯来源于他的父亲,因此俄狄浦斯实际上代表着语言/符号系统的不一致性,换句话说语言创造了“毁灭”其自身的力量
在本体论上是断裂与连续的对立。弃绝主义这一本体论上的对立是每一个人都不得不经历的,唯有经过从连续到断裂的过程,意识结构才能得以产生。在一开始,主体试图将整个世界进行整体化,使得整个世界都在它的视域中运转,以此来获得一种连续性。但这种整体化注定是失败的,一定会有一个无法被整体化,无法进入其视域的剩余,而正是这种剩余导致了断裂。但主体并不知道这一点,因此认为自己应对这一断裂负责,并对其产生了一种负罪感。连续正对应意义,而断裂则对应着语言的使用,当使用语言/符号系统试图表达某种意义时,必定会产生语言所不能及的剩余,因此也就破坏了意义原本的连续性。“俄狄浦斯”,即意识结构便从这语言与意义之间的差异中产生,为了得到完整的意义,必须摆脱/超越语言。这对应着弃绝主义者则是抛弃世俗的符号系统,通过某种灵性或神秘行为,使得奇迹降临,使他们从断裂中解脱出来,重获连续
在认识论上神圣/超自然(divine/supernatural)的现象与凡俗(secular)的现象的对立被自我意识所调和。神圣/超自然与凡俗分别对应着本体论上的连续与断裂,主体为了弥补自认为自己造成的断裂,那个被排除在视域之外的剩余,它不得不向异质性他者敞开,将缺失重新纳入视域,以此获得一种连续性,意识体验得以产生。由此看来可以说意识/意识体验本质上是一种敞开的创口,但鉴于这种敞开是无法真正让主体体验到那个缺失的,因此主体只能够不断地回到这个创口,即自我意识
在目的论上是弃绝,魔法师主义中改善对于留下与回归的调和是没有必要的。主体的敞开带来了异质性他者的涌现,意识得以产生。看似意识是自由的,拥有属于自己的欲望以及抉择,但实际在敞开之际,主体就将自由拱手相让了。意识所拥有的只有体验,它的欲望实际上是他者的欲望,而它的抉择实际上是他者的抉择,而它们之所以看上去是属于意识的,只不过是被注册到话语中后,呈现为意识的欲望与自由抉择罢了。因此弃绝主义者早已将自己的伦理抉择拱手相让,只为了达到“涅槃”,重新获得那失去的连续
原视频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