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内窥镜行业分析报告-2023年研究报告-恒州博智调查
恒州博智近日发布的光纤内窥镜行业分析报告,光学纤维内窥镜(软管内窥镜)为光导纤维光学系统,主要利用玻璃纤维光束作为导光传像的元件,镜头柔软可弯,最大优点是镜头部分可被术者操纵改变方向,减少了检查盲区,扩大了应用的范围,但成像效果不如硬质镜好。在报告中,我们主要研究的是软管内窥镜,只统计了境体,不包含主机,光源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光纤内窥镜的分辨率越来越高,图像质量更加清晰。光学技术壁垒仍需突破,光学放大、图像稳定性等技术难题有待解决。
医用内窥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医疗设备,可以用于内窥检查、诊断和治疗等多种用途。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医疗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早期预防和诊断,这进一步推动了医用内窥镜市场的发展。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慢性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这也进一步拉动了医用内窥镜市场的需求。因此,未来医用内窥镜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相信在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应用推动下,这一市场将会继续迎来稳定增长。
光纤内窥镜行业发展总体概况
十三五期间,2019年全球光纤内窥镜市场规模为2877百万美元,近两年由于疫情的影响,根据本公司最新调研显示,2022年全球光纤内窥镜市场规模为3329百万美元,2018-2022这五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5.26%。十四五之后,预计到2028年全球规模将达到4552百万美元,2023至2028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5.32%。

从行业壁垒来看,软镜在内窥镜行业中技术壁垒最高,主要体现在光学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与镜体操纵性三个方面。光学技术作为内窥镜行业最基本的准入壁垒,国产品牌始终无法突破,而 CMOS 传感器的兴起给国产品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进口品牌的差距也逐步缩小,国产替代得以提上日程。目前国产高端软镜在光学放大功能上还有待提升,图像处理技术与镜体操纵性已与进口差距不大。
2020 年 12 月,国家药监局将光学内窥镜、电子内窥镜的管理类别由Ⅲ类调整为Ⅱ类,这意味着厂商在申报常规内窥镜产品(例如腹腔镜、电子胃肠镜)的注册证时不再需要进行临床试验,原先 3 年左右的注册周期有望缩减至 1-2 年。对于正处技术追赶期的国产内镜厂商来说,注册周期缩短有望显著加快产品的更新迭代,缩小与进口品牌的技术差距。
从产品类型及技术方面来看,光纤内窥镜的主要产品包括上消化道镜,支气管镜,肠镜,鼻咽喉镜和其他。上消化道镜是最主要的产品类型,2022年产值占比为69.95%。

2022年中国占全球市场份额为15.47%,美国为24.35%,预计未来六年中国市场复合增长率为11%,并在2029年规模达到1074百万美元,同期美国市场CAGR预计大约为2.71%。未来几年,亚太地区的重要市场地位将更加凸显,除中国外,日本、韩国、印度和东南亚地区,也将扮演重要角色。此外,未来六年,预计德国将继续维持其在欧洲的领先地位,2023-2029年CAGR将大约为3.27%。
生产层面,目前日本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内窥镜生产地区,占有大约84.99%的市场份额,之后是中国,占有大约6.53%的市场份额。
目前全球市场,基本由日本和欧洲,中国地区厂商主导,全球光纤内窥镜头部厂商主要包括Olympus、HOYA、Fujifilm和Richard Wolf等,前三大厂商占有全球大约84.61%的市场份额。预计未来几年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随着国内企业开始布局新型的光纤内窥镜,国内市场也会有很好的发展。在竞争格局方面,我国内窥镜市场被日系厂商垄断。由于传统软镜的感光元器件行业由日企推动发展,核心技术壁垒高,奥林巴斯、富士、宾得等日企基本垄断软镜市场。
以上数据信息来源恒州博智调研机构出版的【2023-2029全球及中国光纤内窥镜行业研究及十四五规划分析报告】完整版报告
本报告研究“十三五”期间全球及中国市场光纤内窥镜的供给和需求情况,以及“十四五”期间行业发展预测。重点分析全球主要地区光纤内窥镜的产能、销量、收入和增长潜力,历史数据2018-2022年,预测数据2023-2029年。本文同时着重分析光纤内窥镜行业竞争格局,包括全球市场主要厂商竞争格局和中国本土市场主要厂商竞争格局,重点分析全球主要厂商光纤内窥镜产能、销量、收入、价格和市场份额,全球光纤内窥镜产地分布情况、中国光纤内窥镜进出口情况以及行业并购情况等。
此外针对光纤内窥镜行业产品分类、应用、行业政策、产业链、生产模式、销售模式、行业发展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和进入壁垒也做了详细分析。
详情内容请参考恒州博智(QYResearch)产业研究出版的完整报告,著作权归QY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恒州博智调查报告基于研究团队收集到的大量一手和二手信息,研究过程综合考虑行业各种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竞争格局、历史数据、行业现状、技术革新、行业相关技术发展、市场风险、壁垒、机遇以及挑战等。通过对特定行业长期跟踪监测,分析行业需求端、供给端、经营特性、盈利能力、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内容,整合行业、市场、企业、渠道、用户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深度的行业市场研究报告,全面客观的剖析当前行业发展的总体市场容量、竞争格局、细分数据、进出口及市场需求特征等,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深入调研,进行产销运营分析,并根据各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客观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