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阶梯》第12集——会“说话”和会“测量”的逻各斯
原创通识课|《哲学阶梯》第12集——会“说话”和会“测量”的逻各斯
哲学即哲学史——黑格尔
《哲学阶梯》第12集
之
会“说话”和会“测量”的逻各斯
(视频版)
,时长07:47
(文字版)
会“说话”和会“测量”的逻各斯
文/曾斌
逻各斯(logos)是一个让人望而却步的大词,赫拉克利特首次将它引进哲学,对此负有首要责任。我常想,哲学之所以会把普通人吓跑,就是因为它的界面太不友善,很难让人进入。

(Pic/Google)
现代人往往把逻各斯等同于理性或者逻辑,但在古希腊的时候,逻各斯的含义非常丰富,据学者统计,逻各斯至少有十一种含义。逻各斯在古希腊文中并不是专业的哲学概念,而就是人们日常使用的字眼。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讨论一下逻各斯的两个含义:话语与尺度。
话语:照亮深渊,驱策万物
话语有哪些功能?第一个功能,当然就是为世上万事万物命名。做过父亲的人,一定经常会被孩子问道:“爸爸,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在牙牙学语的孩子眼里,世界一片混沌,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完全黏在一起。通过命名的方式,孩子知道,这是桌子,那是椅子,椅子不是凳子,凳子不是沙发。我们教会孩子辨认差异,让世界在他眼前逐渐清晰起来。
我自己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在我念大学的时候,我的两位师姐带我到植物园玩。你们也一定去过植物园吧,到了植物园,看到形形色色的植物,你们最常说的是什么?“哇,这棵树好大!”“哦,那朵花好漂亮!”是吧?反正对于我这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而言,在植物园会变得更加言语乏味,面目丑陋。可是那两位师姐是药物学专业的高材生,她们对植物园里的每一株花花草草的名字、产地和属性都如数家珍,信手拈来。那真是一次非常神奇的体验,就像一个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行走,突然手里被塞进一个手电筒,于是那些隐藏在存在深渊里的植物就被语言给照亮了。
《圣经 • 创世纪》写道:
起初上帝创造天地。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上帝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上帝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上帝是用什么创造万物的呢?没错,命名!
话语的第二个功能是采集和拢集。你看,我们的肉体不过占据一个非常有限的位置,我们只是生活在此时此地的一个偶然的存在者,但我们却可以通过言说去突破这种有限性,通过言说去采集世间万物。我们可以用言说去触碰最隐秘也最抽象的爱情、原子与上帝,把飞禽走兽、日月星辰、先贤古圣,把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万事万物都采集、拢集、汇聚到此时此刻此地。
话语除了采集,还有分辨的功能。善于使用话语的人不仅可以把万事万物拢集到一起,而且可以对它们进行分辨。我们经常称赞某位作家,说他道出了我们一直想说却说不出的话,为什么呢?因为他不仅善于采集词汇,而且善于分辨词汇,所谓“字斟句酌”、“字字珠玑”,强调的就是这种话语的分辨能力。
采集与分辨,这是话语所具有的相反相成的巨大力量,也是逻各斯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尺度:世界的复杂与丰富
“僧推月下门”与“僧敲月下门”,这“推”与“敲”之间的字斟句酌,就体现出诗人对文字和事物的细微差别的分辨力。这样的能力也就是被称为拥有分寸感的能力,而这与逻各斯的另一个含义“尺度”是直接相关的。
我们用尺子做什么呢?衡量事物的长短高低。换句话说,尺度有标准的意思。不同的尺度有不同的标准,比如说,摄氏与华氏就是温度的不同尺度,公斤与市斤就是质量的不同尺度,英里与海里就是距离的不同尺度。尺度不同,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还是赫拉克利特说得好:“最美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最智慧的人与神比起来,无论在智慧、美丽或其他方面都像一只猴子。”
赫拉克利特说:“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未来永远都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有人把这里的“分寸”译成“尺度”,并且主张这里的“分寸”是复数形态,也就是说,它强调的不是单一的尺度,而是多种尺度的同时运用。换句话说,它就是在强调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看电视,尤其是看武侠片,总会问大人:“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只有那些心智不够成熟的人,比如说孩子,才会用非黑即白、非真即假、非善即恶这种简单的二分法去看待和理解世界,因为他们只拥有一种尺度、一个标准,只有借助多种尺度,善于掌握分寸感,世界才会向我们呈现出它的丰富多样性。

(Pic/Google)
所以说,对变化的精微的审察和分辨,这是赫拉克利特逻各斯概念的精髓所在。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