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喜欢沉溺于幻想,不喜欢实际行动

2023-02-25 19:18 作者:向你奔跑的速度  | 我要投稿

有些人喜欢沉溺于幻想,不采取实际行动,主要有以下的原因:

1.      逃避心理太严重导致现实与幻想失衡。

逃避心理严重可能因为现实中有很大的不如意,或者可能有着完美主义和强迫症的倾向,这种人对自己要求很苛刻,尽管已经做得超出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完美,以至于在幻想中勾画出更完美的自己,无法自拔。

2.      得不到别人的支持和肯定。

你想做一件事有了很好的想法,只差付出实际行动,但是你发现自己是孤身一人,可能你身边最亲近的人,也没有给与你肯定和支持,你也逐渐对自己的目标和想法失去了信心,长期以往导致自己走到这一步就放弃了!

3.      依赖性人格

享受家人、朋友、领导同事的过度照顾,而自己在行动能力上,停留在婴幼儿水平。依赖人格的两个特质,一是自己做不了决定,处处依赖他人的建议,二是行动力不足,需要他人的直接帮助。这两点的共性,是无法自我负责,需要倚赖他人的付出和支持,才能生活。

 

针对这种行为,有以下解决办法:

1.      在幻想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之间架起一个能够有效沟通的桥梁。幻想中的自己是配角,现实中的自己才是主角。要敢于在现实中让自己更加完美,以便享受现实中的完美,抛弃头脑中的海市蜃楼。

2.      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充实起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别让自己有空闲时间,或者去户外跑步,散步,运动,使自己无暇分心,也可以去人多的地方多走动,不让自己一个人胡思乱想。或者可以挑战一些自己以前想做的又没去做的事,从而使自己内心充实,逐渐培养自己的兴趣,进而养成习惯。

3.      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自己身边亲近的人聊一聊自己的想法,主动去获得支持和鼓励!

4.      建立清晰、明确的目标,并形成有效反馈。不然,与其面对凌乱、无序的生活,还不如退回到幻想层面,以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来防御外在的无趣与乏味。最好建立超过三到六个月的生活目标。太短的目标,远远不足以改善生活,太远的目标,摸不着边际;三到六个月的目标,需要自己坚持一段时间,且能看到变化。

5.      找到带给自己强烈热情的爱好。你的潜力、耐心、行动力会在这种活动中唤起。顺大流的、肤浅的兴趣所带来的一时新鲜,与这样的激情无法相比。你需要的是,能让你乐在其中、体验过程的爱好。

6.      培养需要与他人互动,才能完成的兴趣、活动,如户外运动、公益活动、技能培训等,感受来自真实、具体的人的督促、反馈。

7.      区分过往和现在。早年环境过度压抑,当下的环境里,未必如此。避免跟大象一般:小时候被打过,所以一辈子都应该听从驯象人,因为“挣不开那个思维里的小木桩“。

8.      区分公共场合和私密场合。即使是成人,在公共场合,也免不了得考虑他人的感受,适度考虑环境,这不是坏事儿。但是在私人空间,你只要不违法违纪,经济和体能也能承受,多一些“折腾”,这是好事儿。如今天学个舞蹈、后天练个武术;这个月学太极,下个月跳芭蕾……都没关系的,成人了嘛?你可以自己定义自我的生活,没有人会真的评价你、批评你,因为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儿呢,顾不上像父母那么关注你、担忧你、约束你。

9.      建立“以自力更生、独立自主为荣,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为耻”的信念。独立个体化的意识,如果不稳固,稍有挫折,就会退回依赖状态。其次是适度远离照顾自己的家庭成员。远离,既是指物理层面的,如尽量不和父母住一起,不要从父母那儿直接拿钱;也是指心理层面的,放弃如每天和父母打电话、凡事都和父母沟通,求安慰要建议等习惯。试着在家庭以外,以平等互动的方式,建立成人、自主的社交网络。此外,多唱一些如《不再犹豫》、《我在长大》、《壮志在我胸》等鼓励独立成长的歌曲,也有帮助,这些歌曲能协助你稳固“自我奋斗、孤独中前行”的自我意象。

10.   继续幻想,不行动也没什么,没关系!这么做也是一种生活选择,我们只要意识到了自己的真实需要,从各种可能中,挑选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也就可以心安一些了。至于偶尔冒出来的“我是不是也该主动做点儿什么”的想法,就当做午夜梦回时,一朵焦虑的浪花吧。


喜欢沉溺于幻想,不喜欢实际行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