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丽娟公开课】06楚辞-楚辞概说 | 中国文学史

一.总论
- 它是战国后期产生于长江流域的一种新兴的诗体。(即对于《诗经》而言)
- “楚辞”之名最早见于《史记•张汤传》,本意是泛指楚地的歌词,后来才用来专称以后来以战国时屈原为代表的新体诗,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eg.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若些、只、羌、谇、蹇、纷、诧祭者,楚语也。顿挫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兰、茝(兰花)、荃、药、蕙(兰花)、若、芷、蘅(香草)者,楚物也。”(《东观余论》)
3.为什么屈原是中国第一个诗人?
- 从屈原之后我们才有所谓的诗人这个概念,在诗经的作者很多是无名的,是集体的产物,包括经过搜集,经过太师的整理。
- 虽然诗经中有些篇目考察出作者。但是仍然不具有个人主义色彩,都是比较没有个性化的。(有可能是因为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跟时代特性决定了个性不是被强调的一个价值,以至于他们的作品呈现出来是一个集体性的。当然加上这些作品还要经过整理,以至于整理的过程中很可能还要削减掉部分的个性。)
- 从屈原以后,中国产生了诗人的第一个角色。这个诗人对他的作品直接给予他主观的影响,也因此让他的作品带有浓厚的个人特色,使得这个作品能够鲜明的辨识出它的创作者。
——————
李白、杜甫、屈原就构成了夏日三角,屈原就是天津四。这句话的意思是屈原是整个夏日三角中界定整个天文体系的重要的一环。跟牛郎星、织女星构成银河的三个关键的坐标。楚辞也必须通过屈原才能够彰显楚文化非常神秘迷人而又非常超现实的那一面,可是却又非常深沉非常现实的那一面。
二.楚文化特色
- 长江流域(中游,湖南、湖北荆楚之地)文化的代表。
- 楚国是当时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人口最多,“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战国策•秦策四》)与中原的文化大国活动密切。
- 楚之所以继承诗经的文化传统。是因为当时的外交官之间必须要引诗,楚国也必须加入到这一套文化运作模式当中。所以屈原,乃至于当时的贵族才有文化修养跟学识能力,以及那样子的一个社会地位去参与国际的交流,所以他们事实上也可以直接吸收到中原文化的最精华的部分。
2.国家制度不如中原成熟
中原地区也就是商周文化体系遗留下来。他们的人文发达,对于管理国家的制度当然精密发达,但是楚文化比较宽松,它的实力强大可是国家内部的运作是比较宽松的
- 具有优越的经济条件
《汉书•地理志》:楚地“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食物常足。”人们可以不为衣食而忧,所以南方的文学比较具有超现实的一面。
- 整个楚国没有严密的宗法政治制度
《韩非子》即称,楚的贵族比较有独立的势力(不太被中央控制)。楚的集体压抑比较小,个人意识较强烈,至汉代,楚人性格仍以桀骜不驯闻名。楚人的性格在汉代也有体现。个性化塑造了屈原文学风格的来源。
- 楚的民族文化无论是娱神或者是娱人
其艺术仍然是在注重审美愉悦的方向上发展,展现出人们情感的活跃性——激烈动荡的情感内容、奇幻华丽的表现形式。
三.楚辞形成的原因
ps:做人文思考的人一定要分清一件事情 ,不要把外源因素与作品内容直接画上等号,那是非常粗糙,其实就是跳跃式的想当然耳的连接。我们不能因为作者是奴仆出身所以作品就会反抗阶级,这种说法其实是非常可笑的。事实上作品和作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是非常复杂的,这个作者背后的文化跟作者本身绝对有事形形色色的关联,绝对不是一路A=B=C所以楚文化就等于离骚的特点。所有的背景,所有的因果推论都要分清楚它的层次在哪里,不能一概而论。
1.与楚地的歌谣密切相关
- 在形势和内容上面和楚辞有很多的相似点。楚地歌谣的声调比较激烈高亢,楚声音韵清切。《隋书•经籍志》:楚声“音韵清切”,如:
《孟子》里收录的《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说苑》收录的《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汉代宗室就是来自楚文化的楚人。《汉书•礼乐志》:“高祖乐楚声”,刘邦《大风歌》、武帝《秋风辞》、项羽《垓下歌》。
- 楚辞作为一种文类,它是在汉代才被慢慢归纳出来的。 东汉初年班固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统称为楚辞。 歌而诵为之赋。而楚辞是可以吟诵的。楚辞和汉赋都是要押韵的。介乎文字与音乐之间的一种形式。
- 楚辞摆脱了歌谣形式,而以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而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不歌为诵为之赋”(《汉书•艺文志》),近乎吟唱。
2.楚地盛行的巫教,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爱鬼神而近之)
东汉人王逸《九歌序》:“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 与儒家的关系
楚人把精力过渡的沉迷在祭祀活动里面,于是他们的生活内容和注意力就都比较放在脱离现实的那个超现实时空里面。这样的现象对于儒家来说,当然是对你当下生命价值的一种浪费跟轻忽。他觉得你立足的世界还有很多该追求,该努力,要探索,要实践的更美好,你实在把太多的时间放在一个没有办法确证而捕风捉影的一个世界。所以楚文化的一直是被过分非议的,因为觉得你们已经过分的逾越了那个界限。越是儒家系统发出的描述多少就带一点贬义
eg
《汉书•地理志》:“信巫觋,重淫祀。”
朱熹《楚辞集注》继承了王逸之说,“九歌”条:“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蛮荆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淫荒之杂。原既放逐,见而感之,故愿为更定其词,去其泰甚。”
ps:朱熹说蛮荆陋俗,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淫荒之杂。人神之间比较没有界限,因而有亵慢的味道。等到屈原被放逐到这里,渐而感知。一方面觉得这样的辞过度的鄙俚,一方面也过度的沉迷于人神之中。所以他就加以更定,更定其词,去其更甚。九歌在屈原的笔下,她得原始的来源就是祭歌,祭祀用的那一套歌词,但是经过屈原的修改,更定,把它艺术化之后才存在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么美这么动人的九歌。
- 巫系文学
①楚地盛行巫教,自然也会影响到楚辞的内容。楚地的巫教影响到文学的时候,会形成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型的称呼,在学术界给它一个称呼叫做巫系文学
②如果这个文学作品,如果反应的是巫教的特色的话,我们就把这种文学叫做巫系文学。巫系文学就是反映巫术特点的文学作品。
③巫术的定义有三个基本的特点:有仪式、有咒语、有巫师。巫师能够沟通人神之间,有这样的灵力。这个巫师既然有这样的能力,就是在整个仪式之中来进行,或者是要求问于天,或者是要献祭于神,或者是要祝祷于灵体。目前学术界公认楚辞为巫系文学。
④巫系文学除了反映在楚辞之外,楚辞也影响到了汉赋。汉赋中有一个类型就是骚体赋,骚体赋就是楚辞这个类型的汉赋。不只是骚体赋,汉赋作为帝国艺术的表现形式经过汉学家的研究发现其也带有巫系文学的特征。
⑤作品分析
a)《九歌》
祭神的组诗《九歌》,青木正儿即认为《九歌》是一套有系统而且可以上演的歌舞剧;李丰楙认为:在原始社会中曾存在巫者以舞蹈或献身的方式媚神,或扮演“神的配偶”,《九歌》即是阳巫接阴神、阴巫接阳神的仪式剧,在巫系文学的情调中,扔可感觉其中具有一种“圣婚式”的遗迹。
九歌里面有很多恋爱的内容,假如用巫系文学来看,它事实上是有它神圣可是却很原始的功能的一个仪式。这样的圣婚不仅实在九歌,在中国。在西方,很多的部族中也有。这都是人类非常早期的想要祈福禳灾,常常会运用的一种。圣婚不仅仅是在九歌中出现,它还在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当中出现。楚王梦见神女自荐枕席,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圣婚, 很多学者研究表明,事实上当巫师或者是国王在进行这一整套仪式的时候,虽然展演的在世俗的眼光中来看是非常淫秽的,可是实际上当事者,以及整个仪式施展的过程是非常庄严肃穆的。他们真心的相信再这样的过程当中,天地人是相互的,是交感的,当圣婚进行的时候,无形当中,天地万物,也被这样的繁殖力所感染,所以也会国泰民安。所以国王或者巫师在进行这样的仪式的时候是心怀天下百姓的。
ps:圣婚,secret marriage。圣婚基本上是原始部族在祭祀时常常出现的类型。借由巫师代表人类跟国王甚至天神展开一场神圣的婚姻。这个神圣的婚姻代表两种力量,两种性别的结合。圣婚通常都是一种祝祷丰产的仪式。这个仪式用人类比较世俗的观念来看,就是一种婚恋的形态。
b)《离骚》
《离骚》这篇代表作的构架,由“卜名”、“陈辞”、“先戒”、“神游”,到“问卜”、“降神”,都借用了民间巫术的方式。
铃木虎雄(对于中国文学当中的文学批评或者是汉赋的理解都有一定的特点。)认为屈原的离骚根本上就是借巫的问答体而写成的。你还是可以发现,这样的文学作品中处处残留有巫术信仰的痕迹,而我们的屈原就好像是巫师一样,他把他所擅长的所熟悉的方式渗透到他的作品里面。
⑥屈原身份的考究
李丰茂先生认为,屈原可以使用这么多神秘而又魅惑读者的象征表现。根本上就跟他赅博的宗教神话巫术等等有关,换句话说他一定要这些知识。可是这些只是不是那种一般的贵族教养就可以有的。这些被证明为古代巫师的专长。
闻一多以后学者证明屈原的巫史身份证明,从家族里考察,他的祖先,渺茫难稽;都没有直接证据屈原的巫史身份,但是有可能性。
“纫秋兰以为佩,集芙蓉以为裳。”这样子高洁的举动有巫师的嫌疑。有一派的学者认为,这样的做法就是巫师在展现巫术仪式的时候,他必须要让神看到它,而且要让神相信他,信赖他。所以他得要让自己散发出芳香,因为香气本身其实常常也是通灵的一种很独特的方式。
3.江南之山川风物
天然环境不是人为可以创造的,可是大自然可以反过来影响人类的活动,不止是在物产丰饶上面而已。它的风光景色,耳濡目染都会影响到在此之中生活的人民的生活样态
eg.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然则屈平所以能洞监 《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
创作不止是来反映人的活动、人的心灵而已,事实上对大自然也要有足够的认识。因为人是完全不可能脱离大自然的。那么山林皋壤事实上可以大大有助于作者的创作,让作者的创作更美,更丰富,更奥妙。他认为屈原之所以能够表现出风骚那种独特的魅力,那种情怀,也有江山所带给他的帮助。纫秋兰的兰就是楚地的楚物,是地方的特产,没有这个特产,屈原就没有办法把自己装扮成香草所结构而成的神圣空间。所以,这些现象,在诗经,在北方的风土人情底下大概是不会产生的。
清代王夫之《楚辞通释﹒序例》:楚泽国也,其南沅、湘之交,抑山国也,迭波旷宇,以荡遥情,而迫之以崟嵚(yín qīn)戍削之幽菀(wǎn),故推宕无涯,而天采矗发,江山光怪之气,莫能掩抑。”
楚国要比那些水深土厚的地方多更多的鱼产。这么一来就会促进物产的丰饶,何况加上烟水浩渺也更能够跟山林皋壤交织成一个美丽的一个自然风光。不止泽国,其南是沅湘之交,又有山势蜿蜒,所以又是一个山国。那么泽国山国交织为一,就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变的一种天候环境,诗人生活在其间,呼吸其间的烟岚氤氲,然后你看到的就是那样一个变化多端的景色,说实在的对人的创作情思也多有陶养之功。所以“叠波旷宇,以荡遥情“你的情感就会更加被延伸,更加起伏动荡。”而迫之以崟嵚戌峭之幽苑,故推宕无涯,而天采矗发,江山光怪之气莫能掩抑“。最后这两句也告诉我们说,前面所提到的泽国、山国那一种叠波旷宇,以荡遥情事实上就是来自于江山光怪之气。这就渗透到楚辞的作品里面来,也展现出它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这个就是江南的山川风物的影响,大家多多读九歌、离骚就会发现确实如此。
4.形式内容上,熟读《诗经》
屈原的《九章》中《橘颂》,就是以橘子为对象,来歌咏各式各样生物特性所展现出来的人文价值跟一种道德情操。这一篇橘颂从它的写作形式上来讲,全部是用四言诗,隔句的句尾才加上兮。这个四言很明显是来自于诗经,可是他又加上他自己的楚辞的特性,所以呢可以视为诗经体对楚辞体的渗透。我们亦可说,楚辞的源头还有一个是诗经。
是在写作手法上。诗经的比兴手法也被屈原加以吸收,转化为一种非常鲜明而具有象征内涵的写作概念,即香草美人的喻托。香草美人就是比兴的手法,可是在楚辞中,我们把它叫做香草美人。而且他后来形成很庞大的传统,因为一直到清代,甚至是现代我们还是一直在用这种方式来写作,来比托。香草就是所谓的“贤臣”,“贤德之人”,那“美人”一般就是被视为君王,其实在离骚和其他的楚辞作品里面,美人有的时候写成佳人,一般来说是指君王,可是有的时候也会指代贤臣,有很高的德行,有很崇高的品格的,有很阔大的胸襟的臣子,作为人臣的人。所以无论如何香草美人都有一种比兴的手法,尤其是比的现象是最浓厚的。这都是诗经所启发出来的。
5.战国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战国时代“而游说之风寝盛,纵横之士,欲以唇吻(口鼻之间,意即耍嘴皮子)奏功,遂竞为美辞,以动人主”, “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
他们就要以唇吻奏功来打动有权势的人,这样一来,这种风气盛行,余波流远,渐及文苑。渗透到文学作品里面来,以至于繁词华句故已非诗之质朴之体式所能载矣。这个时候他们所要表达的比较磅礴的情感,繁丽的修辞都不是四个字、四个字所能负荷的,所以诗的那个质朴体式势必要退位。那么楚辞它的一种写作方式也更应这个时代的要求,或者是说这个时代的特征。而它也就这样子开花结果。
四.楚辞的特色
1.倾向:以抒情为主流,《惜诵》篇:发愤以抒情。(写作主旨)
这个情来自于愤,是一种怨妒著书的心情。是有忧愤在里心里面的。不管怀才不遇或者是看到邪佞当道,世间颠倒等等的不平的怨气。他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得失,而是因为世间的颠倒与蒙昧,忠臣的沦丧,邪佞的张扬等等,都让正人君子觉得这个世界不但已经有很多的瑕疵,而且根本上已经分崩离析。所以,他有一种愤激之情,以至于这种心情不得不发出来成为作者笔下的这些文学作品。
楚辞比较诗经,显现出比较明显的个人主义跟理想色彩。只有个人主义是蛮讨人厌的,因为你就是把自己当做是不用别人配合的超级主体,你就觉得地球或者是整个银河的运转都要围着我。那种人是非常让人讨厌的。
2.内容:触及超现实经验。(屈原巫史身份、巫术的仪式架构)
3.较显著的个人主义与理想色彩。(理想都是超越个人的)
一个人只关心自己的得失好恶的人,是可能有理想的,真正的理想一定是超越个人的。 屈原的个人主义让人感动,是因为他有非常高度的理想色彩;单从文学感染力来说宋玉不逊于屈原,但是内容中的精神高度,阅读内容所激荡出的感染力不及屈原。
俄国学者谢利勃利亚科夫(谐音):屈原实际上是中国诗歌史中第一个利用历史来对现实做出裁判的人。他的散文明显带有历史的痕迹。
借古讽今,屈原是中国诗歌史中上第一个利用历史来用现实做出裁判的人。他的风格明显带着跟当时的散文密切联系的痕迹。(纵横家的哲理散文有联系,关心现实,向历史借鉴。)
——————————
戴维•霍克思(David Hawkes,1923.07.06—2009 .07.31)认为屈原的作品中隐含有两种特质:忧类和游类。忧就是忧愤,他发愤以抒情,所以这已经变成屈原作品中很重要的一种特质。但是它不止有忧类,因为只有忧,这个作品实在太沉重,没有那种张弛有度的情绪调整,这种文学作品是不可能很成功的。所以它又有“游”,它就是说人可以脱离你现在的现实桎梏跟心灵桎梏,而解脱掉那个现实的忧愤而去遨游。所以忧跟游是两种不同的特质,也使得作品更加的迷幻,更加的曲折。忧愤越深,精神遨游越开放。 无形当中就形成更深的张力。所以他认为这就是屈原作品感人至深的所在。
这个忧愤是当时所有知识分子都会有的一种忧患意识,只不过比较注重思索的就透过哲理散文来表达,比较注重唇吻奏功的他就到那个纵横捭阖的国际舞台去展演。屈原的这种忧患意识,透过他最擅长的辞赋来表达,我觉得屈原的这个忧感人的力量存在就是因为他也达到这样的高度。
大陆学者赵沛霖讲自汉代王逸《楚辞章句》以来有关《离骚》求女寓意的解释大致归为六类:1.以求女喻求贤臣、贤士;2.以求女喻求贤君;3.以求女喻求理想的政治;4.以求女喻求贤内助和贤后;5.以求女喻秦楚婚姻相亲;6.以求女喻求通君侧之人。
4.抒情特点:情感表现的张扬与激昂。
因为是发愤以抒情,所以往往体现为,情感上的张扬与激昂。这跟诗经的温柔敦厚,讲究中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它有更强的一种悲愤要表达。
东汉班固《离骚序》:“露才扬己。”(屈原与《离骚》共同的特色)
《文心雕龙﹒辩骚》:“绮靡以伤情。”
明代袁宏道《叙小修诗》:指出“劲直而多怼(duì),峭急而多露”乃“楚风”之特点,而《离骚》即“忿怼之极”。
《文心雕龙﹒辩骚》:“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补充:
(司马迁)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史记﹒孔子世家》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比对这两段话,非常的接近。对于一个史家,他是有他自己的一套评价方式的,结果以他的评价方式,以一种雷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他对屈原的感受是“余读离骚”,对孔子是“余读孔氏书”,读了他们的精神遗产之后,司马迁亲自前往大江南北。所以最后把屈原放到了一个天津四的位置上。
对屈原来讲,楚国让他抑郁不平,在哪里只看到小人,所以他被流放。他终究为了要维持自己灵魂的纯洁,维持百分之百的纯度,百分之百的高度的时候。绝对不能容忍,于是用死亡来造就他生命的纯度。所以死亡对屈原来讲是一种为了让他的生命达到百分之百纯度的一种方式。而如果一般人来讲,死亡只不过是一种很可耻的方式,是对生命的蔑视。这是死亡的意义,有轻于鸿毛的,也有重于泰山的,不能一概而论。我觉得太史公他是意识到说屈原的结束生命,并不是很无聊的灵魂对这个人世的不满,并不是懦弱无能的人来对现实的一种逃避。他事实上是一个真真正正一个非常积极的为了完成自己的生命纯度所做的积极地方式。以至于长沙变成了屈原灵魂最纯粹的空间,而对孔子来说,鲁才是孔子灵魂的适居地。所以太史公亲自到那个地方,仔细的去观察,去感受,然后他最后都有一个同样的情感反应,一个想见其为人的感悟。其中只有一个差别是不一样的,就是在于他的情感反应有一点不同,有一个是想见其为人,而对屈原是潸然泪下。这当然不是他对孔子比较没有感受,他都有体会,都有想见其为人的感触。
因为屈原毕竟跟孔子想要塑造的那个礼乐文明,他的人生价值还是不大一样的。屈原主要还是一个文学家,以文学作品传世,所以他以文学家的心灵来感悟,就会流泪,会有一种反应。对孔子就没有,孔子是“求仁得仁”。太史公虽然没有明说,可是读者如果是一个好的研究者就会发现,那么你就可以看出来,原来在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心目当中,屈原竟然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所以他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可争光也的话并不是泛泛的话。孔子不是也被当作太阳吗?朱熹《朱子语类》“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不管你是文学家,是历史学家,是科学家,事实上你内在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你讲什么话,做什么判断是要你自己想过的,不要想当然耳,不要用随想杂感的方式随便说说,那真的是在耽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