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可能性—意识的转移
1.转移过程的无序的损伤
薛定谔提出生命“以负熵为生”,从环境中抽取“序”来维持系统的组织,那么意识得以维持,我们可以简略地认为意识也需要信息的负熵。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的熵永不自动减少,熵在可逆过程中不变,在不可逆过程中增加。也就是说,当意识系统无法接收外界的能量,获取负熵时,意识系统就会崩溃成为一种平均的无序混乱的状态,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说意识其实消失了。我们这里设定意识是一个被外部维持的稳定系统。
那么我们可以设想维持意识存在,需要大脑这个器官不断地获取外界的信息和能量。我们这里把大脑设想成冰箱,制冷机通过获得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来维持系统内外的温差实际就是一个熵减过程。在冰箱内,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中,意识可以看做是一个结构高度复杂且在不断结构和解构的动态体。而维持意识的机器,大脑这个制冷机本身无法使自己熵减,它只能通过节能运行抑制熵增来延长寿命,这就是大脑的睡眠。当大脑完全老化,意识也就消失了。
为了使制冷机本身也能熵减,我们可以请一个修理工来维修,或者完全更换制冷机,这时候我们必须迅速地转移意识。由于这个动态结构体高度复杂,所以不管这个转移的速度有多快,意识都会因为脱离了稳定系统进入一个混乱的状态的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坏。通过现代科学对大脑的研究,我们知道大脑的损伤可能是感官的,记忆的,也有喜好的,人格的。而这里我所设想的不是更换维持大脑的环境,而是维修更换大脑,来维持意识存续的环境,然而意识既然要获取信息负熵,那么其实整个人体都应当是意识存续的环境,这里暂且不考虑。
也就是说要通过为维持意识存在的系统本身注入负熵就会不可避免地损坏意识,如果你能接受意识是可以被损坏而延续的,那么这个方案的意识永生就是可行的。
2.伪转移——分裂
另一个方案是我们通过电脑,一个人工的意识存续的环境来延续意识,那么这里的问题就是意识从原生的环境,也就是生体“冰箱”到机械“冰箱”的转移。我们设想机械作为观测者可以得到所有意识的信息,不管是它的结构还是动态过程。而为了获取意识存续的那个稳定系统的信息,观测者必须放置接收器,而这些接收器在获得信息的同时也会最低限度地阻断或者改变这些”意识粒子“本身携带的信息。这样的话,观测本身又重新塑造了意识。我们设想我们能够用最低限度的干扰来获取最全面的动态结构,然而”记录意识“实际上是在复制意识,因为当原初的意识系统停止运行了,你也无法记录它的动态信息。而如果意识体是可以复制的,那么它其实就能无限的复制。所以其实意识无法通过这种方式完成转移,而是发生了分裂,就像细胞的分裂一样 ,原初的细胞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了许多个这许多细胞都是原初的细胞,至于单独的细胞偶然的无法分裂对细胞整体来说是没有影响的。我们知道细胞在分裂复制过程中会发生变异,这也就是我刚才提到的记录也就是复制对系统的扰动。那么当我们说意识上传到赛博空间时,实际上可以说是意识被接种到了赛博培养皿,你可以为了维持意识的独特而虚假地禁止意识的复制,然而我们知道接种的时候意识就已经完成复制了。实际上更多的可能是意识的每一次变动赛博系统都为你做备份来增加系统的可能性。
所以如果你放弃意识的独特性那么它就是可被数据化的。
Q:
那么意识的连续性,完整性,独特性是不是必须的呢?或者我们干脆也允许意识的“波粒二象性”,使意识是离散的,只有统计学意义,使它概率地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