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关系」是上岸关键:得资料者得高分,得数量者得行测

全文字数|3.1千
阅读时间|12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数量关系」和所有公考题都不同
2.得资料者得高分,得数量者得行测
3.「秒杀」是练出来的,不是速成的
4.所有的「解题技巧」都要直观简明
每个公考学子都听说过「得资料者得高分」这句话,意思是「想要行测考高分,资料分析题必须做好」。然而,这句话其实还有后半句,那就是「得数量者得行测」。
做好「数量关系」题,对于公考上岸是非常重要的。

一、「数量关系」和所有公考题都不同
「数量关系」题是公考中最为独特的题型,在之前的推送中已经略有讲述。当然,每个板块的题目都很独特,但没有一个板块像数量关系这样,在题目难度上一枝独秀,即:
「数量关系」题的整体正确率,不到50%。
题目的高难度,才是「数量关系」和其他板块的最本质区别。
二、得资料者得高分,得数量者得行测
「得资料者得高分」的意思是「想要行测考高分,资料分析题必须做好」。这种说法是没有错的,但仅靠做好资料分析题,只能保证拿到高分,但并不能保证上岸。「得数量者得行测」才是上岸的真谛。做好「数量关系」题,对于公考上岸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目前的行测考试基本都是「百里挑一」甚至「数百里挑一」,下文以此为基础,简单分析一下考生情况,帮助大家理解「数量关系」为什么对于上岸这么重要。可以取一个最简单的模型,即某公务员职位招1人,共有100人报考。如果某考生想要上岸,那么他面对的竞争对手其实不是另外99人,因为:
①有的考生虽然报名了,但是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去参加;
②有的考生完全或几乎没做过任何备考工作,甚至在上考场后才知道题型;
③有的考生同时把大量精力投入在考研、求职、出国等选择中,放在公务员考试中的比例很小;
④有的考生自身实力有限,水平达不到上岸的要求;
⑤考场上部分考生发挥不太好。
上述5个因素能够排除大部分考生,尤其是因素②③两条结合,就能排除约一半考生。有的小伙伴们可能会有疑问:我听说,很多人是「裸考上岸」的呀?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裸考上岸」才有话题性,才会广为流传。就算有人能够「裸考上岸」,那这位大神凭借自身能力去考研、求职、出国照样能成功,只是因为Ta选择了公考,所以在学校公考的圈子里才更有知名度。如果Ta裸考考研还成功考入名校(当然这就有点夸张了),那这更有传奇性,但不关注考研的小伙伴们可能不知道罢了。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这5个因素一共排除了70人,也就是说100人中有30人是「有实力」的考生,这些考生综合素质强、备考认真、发挥正常。那么,在此基础上,又有一小部分是公考中的精英,Ta们能够合理规划时间,做题效率和正确率足够高,能够拿下足够多的分数,拥有冲击面试的实力。可以认为该部分考生占「有实力」考生的1/3,即10人。
也就是说,这名考生想要上岸,第一步是进入面试;而他进入面试的对手不是99人,而是9人——如果他认为自己具有进入面试实力的话。考生要做的,就是在9个人中大约打败7个人以上,最好是9个人全部打败,进入面试线。
*当然,以上分析模型较为简单,但实际情况基本如此。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想要打败的这9个人,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这9个人,当然都是能够拿下大多数简单题的分数,同时也有不俗的解难题实力的考生。至于「行测时间紧张,资料分析怎么留出时间规划」,早就不是困扰这个层次考生的问题了。简单来说,能够和考生竞争进入面试的群体,在公考前就经过了反复地磨练,早就能够控制好前面4个板块的做题时间,不会出现做不完资料分析的情况。也就是说,这个群体已经彻底「得资料(能够得高分)」了;进一步说,这个群体已经「得」了所有的简单题。
还是用一个简化的模型来分析:
如果以60%的正确率为简单题和难题的分界线,则行测其他板块的难度大概是**开,即「约60%题目正确率在60%以上,约40%题目正确率不超过60%」。然而在「数量关系」板块,这个比例大约是「二八开」,即「约20%题目正确率在60%以上,约80%题目正确率不超过60%」。
位于公考顶端的这部分考生,解简单题的能力都是非常强的。
高分考生和低分考生的最大特点,就是解简单题的实力。60%正确率的题能被高分考生做到80%,70%正确率的题能被高分考生做到95%。而高分考生内部呢?就要用难题来一决高下了。根据行测「正确率越低、分数越高」的评分标准,难题抱团的「数量关系」,成为了高分考生决胜的最佳战场。
以2018国考省级卷为例,该卷15道「数量关系」题,有14道题的正确率不到60%,甚至还有多道正确率在30%以下的超级难题。可以想见,这是高分考生厮杀最惨烈的地方,这里每一题的得失,都关乎着这些人谁能最终进入面试,谁能在面试中获得一个较好的位置。
毕竟,笔试高分的考生,大部分面试实力也不俗。如果两个进面考生,简单题的分数都一样,但一个考生的「数量关系」比另一个考生多做对了3道难题,其他部分难题再多做对3道,这个考生就基本能守住自己的位置了。要知道,面试想要3分以上逆袭是非常难的。
三、「秒杀」是练出来的,不是速成的
从上文分析可知,做好「数量关系」是在高分考生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公考培训机构也知道,因此很多机构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解题「秘籍(或称秘笈、套路、绝招、必胜公式)」,而这些「秘籍」的共同点,就是「秒杀」。用普通方法两分钟做出来的题,它恨不得两秒钟都嫌多,经常看的考生目瞪口呆。
事实上,追求「秒杀」并没有错,但「秒杀」是练出来的,而不是速成的。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不是武侠中的世界,没有什么速成的「秘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没听说过任何一行的状元是靠着「秘籍」来成功的。
当代社会最有名的「秘籍」可能就是可口可乐(也有说是麦当劳)的配方了,什么配方手写、传承百年、不准3人乘一架飞机、多少层密码锁保护,传的神乎其神。其实,可口可乐的配方在手机上都能搜到,而且早就被各国的商业竞争对手研究了个底朝天,至少99.99%的成分已不再是秘密。可口可乐成功至今的因素有很多种,但在当今高度化的商业社会,那0.01%的成分绝不占主要因素,甚至连比较重要的因素都算不上。可口可乐的「秘籍」,只是个童话般的传说而已。
回到正题,大家有兴趣可以研究一下网络上流传的各种各样的「数量关系秒杀秘籍」,可发现它们或多或少有下面的特征:
①选材:往往是正确率很高的简单题,甚至有正确率超过80%的送分题。
②分类:往往分的特别细,条件限制的特别多,再给出个能代入的公式「秒杀」。
③条件:根本不分析无关条件、不考虑有没有陷阱,直奔主题,直接套公式。
④步骤:步骤极其简洁,但得到步骤的原理往往非常复杂,会有各种各样的框架去套。
也就是说,很多「秘籍」是为了「秒杀」而「秒杀」,选简单的题,分出很细的类别,省略审题的步骤,用框架去套一个「秒杀公式」,这种做法的价值是有限的。
公考必须要练,必须勤练,难题比例很大的「数量关系」更是如此。「数量关系」确实有解题技巧,有的解题技巧对于特定题也有着「秒杀」的效果,但这一切的根源都是「熟能生巧」。勤学苦练,是考好行测的最重要因素。
四、所有的「解题技巧」都要直观、简明
行测考试所有的「解题技巧」,都必须直观简明,「数量关系」当然也是如此。
直观:看到题后就能想到,即「不用费脑子去额外思考,额外套公式」
简明:思路和技巧非常简单明确,即「不用去强行使用复杂、难理解的公式」
好的「解题技巧」一定不会给考生增加额外负担,应当很容易掌握,而且使用非常方便,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考生去解出「难题」。「数量关系」的解题技巧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
①根据题干描述确定有2个未知项和对应关系,可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②「人、树、投票」等必须为整数的事物在解题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巧妙运用,快速解出答案。
③涉及整除的题,例如「分组后每组人数相同」的,可利用整除的技巧去解题。
④有的选项具有特征且题干数据关系适合代入,可以去代入。
⑤「排列、组合、概率」类题目,大部分可以将题干数据进行分类计算。
例如,题干为「甲乙丙值班」,且未对甲乙丙有特殊要求,可以直接设甲第1天值班,然后将情况×3即可。
⑥题干问的是「一个月内重复某事物」的,非常推荐直接去数,因为这样非常容易做准确,而且不浪费时间。
⑦工程量类的问题,赋值非常简单方便,一般赋值为「1」「100」或工作单位的公倍数。
⑧坐标类题目一定要从小到大赋值,只要掌握好赋值的技巧,就很容易做出来。
⑨有两种或多种选择的,通过求「平均数」或者某个最接近结果的「极限数」,然后逐步去「填补」实际结果和「平均数」「极限数」的差距,可以快速解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