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关系」备考误区:对「秘籍」的迷信并不可取

全文字数|3.5千字
阅读时间|16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看似神奇的「秘籍」真的有效吗?
2.「线段法」的局限性
3.完全不适合用「线段法」去解的题
4.「直观、简明」是最正确的解题思路
要知道,最让考生头疼的就是做题时间,而它却可以「秒杀」难题,这种说法超级具有吸引力。 那么,这种事物究竟是不是真的如此神奇呢?

一、看似神奇的「秘籍」真的有效吗?
这种号称能「秒杀难题」的事物有很多种称呼,例如「秘诀」「绝招」「秒杀技巧」等,一般都显得颇为神秘,听上去又很厉害的样子。为方便小伙伴们理解,在本文中就统一以在武侠小说中有类似效果的「秘籍」来称呼了。
「解题秘籍」似乎非常神奇,因为公考题,尤其是「数量关系」题普遍很难,但难的题似乎都会被「秘籍」轻松破解。这给考生一种感觉:只要掌握「秘籍」,就会百战百胜。很多考生也热衷于追逐「秘籍」,期望通过「秘籍」让自己做题又快又准。然而,在真正的公考考场上,这些「秘籍」却屡屡失灵,这是为什么呢?
在此明确告诉大家,每类题都有做题技巧,但所有的技巧都建立在「切实掌握」和「熟能生巧」的基础上,并没有什么学习之后就能「速成、秒杀」的「秘籍」。
不仅如此,有的考生过度追求「秘籍」中的解题方法,失去了自己的思路,根本不顾很多「秘籍」事实上并不适合在考场上使用,从而导致了「学了不如不学」的后果。有一句由毛爷爷提出,邓爷爷发扬光大的名言说的非常好,那就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解析真题及秘籍所提供的方法),才能感受到「秘籍」的效果究竟如何。下面,以数量关系题中知名度非常高的「线段法」为例,了解一下「秘籍」的局限性。
二、「线段法」的局限性
(2010贵州省考第9题)要将浓度分别为20%和5%的A、B两种食盐水混合配成浓度为15%的食盐水900克。
5%的食盐水需要多少克?
(A)250
(B)285
(C)300
(D)325

5%的食盐水需要多少克?
(A)250
(B)285
(C)300
(D)325
本题正确率79%,易错项为B

网络上流传的「线段法」的解析如下:
第一步:20%和5%写两边,15%写中间
第二步:算出距离之比为1:2,则量之比为2:1
第三步:一共3份,3份对应900g,则一份是900÷3=300g
第四步:5%对应的是1份为300g,C正确
从「线段法」的解析可以看出,「线段法」其实是「十字相乘法」的简化版,主要通过「大数和小数的比例(即各线段的距离比)」来较为快捷的计算未知值。
那么,这种方法究竟好不好呢?从解析来看确实非常简略,很多考生也因此非常信任这种方法,但事实恐怕并没有这么简单。不结合公考实际情况的「秘籍」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而已。
可以发现本题的正确率高达79%。也就是说,这道题对于有上岸实力的考生来说,基本相当于「送分题」。
【方法一:正常列方程】
列出题干关系:
①A盐水浓度20%
②B盐水浓度5%
③AB盐水混合,共900g,浓度15%,求B盐水的量
很明显,本题是一个「逻辑极为简单、数据非常明确」的方程题。由③可知,「A=900-B」,直接将①②代入③可得:
5%×B+20%×(900-B)=900×15%
→180-0.15B=135
→B=45÷0.15=300
也就是说,通过最直观的列方程,只需要非常简单的3~4步四则运算,就可以得出结果。
为什么说这道题正确率如此之高?因为本题不仅「逻辑极为简单、数据非常明确」,而且「不存在任何陷阱」,不仅对于公考生,而且对于绝大部分刚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小学生都能轻松作对。
当然,本题还有另外的做法。
【方法二:代入法】
本题的四个选项差距较大,百分数较为规整(5%、15%、20%),且选项中有300、250这样比较规整的整数。一眼可看出,如果两种盐水浓度量相同,则总浓度为[(5+20)÷2]%=12.5%,也就是说,浓度低的盐水B一定比浓度高的盐水A要少。
四个选项都比450小,有2个为比较规整的数。已知总盐水中盐量为900×15%=135,直接代入比较规整的数计算即可:
先带入比较大的C选项300,发现结果为300×5%+(900-300)×20%=135,符合题意(该步骤心算非常容易0)。
如果结果不是135怎么办?如果结果>135就选D选项,325。
如果结果<135那就带入A选项250再次计算,结果=135就选A,≠135就选B。这种方法甚至不需要在笔上计算,快速带入两个较为规整的选项即可。
方法二通过结合选项,能够在不使用纸笔、不解方程式的前提下快捷找到答案,也是可行的策略。
【方法三:线段法】
那么问题来了,哪种方法更好呢?各位小伙伴可以尝试先自行思考一下。
方法一毫无疑问是本题最有效的解题方法。一元一次方程的难度非常低,在中小学已经用了无数次,各位小伙伴早就烂熟于心了。
该方法的优点是非常直观,符合思维逻辑,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就顺其自然的做出来了。缺点是计算量较大,但是本题只有简单百分比关系的题,因此计算量也非常少。
该方法适合所有考生。
方法二是针对公考「只有四个选项」的特点设定出来的。
已知所有公考题(包括数量关系题在内)都只有4个选项,那么这种选项规整、百分数规整,但A、B两种盐水之间关系不确定的,直接快速带入计算即可。
该方法甚至不需要动笔,适合对此类题型非常熟悉,对自己心算能力自信的考生使用。
方法三,也就是作为「秘籍」的线段法适合什么情况呢?答案是适合对「线段法」掌握的熟练的考生。作为「秘籍」的线段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解题速度快,最大的缺点就是考生必须把此题联想到「线段法」。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溶液类」题目是无法使用「线段法」来解答的。也就是说,考生在使用「秘籍」之前,首先要多一个在大脑中匹配「秘籍」的步骤。
这才是考场上众多「秘籍」失灵的真相——在紧张的环境下,大脑往往无法准确把题目和「秘籍」匹配上。
本题严格意义上来说,三种方法各有优势,但很显然,只有「线段法」需要考生先去匹配出「线段的距离对应浓度」、「A、B盐水的量对应线段浓度的比值」的情形,然后再「求出线段长度、对应相应比例、解出答案」。
这个额外的匹配情形,往往在考场上就变成了因紧张造成的失分。
三、完全不适合用「线段法」去解的题
接下来继续以公考真题分析来分析「线段法」。
(2013江苏省考34题)某盐溶液100克,加入20克水稀释,浓度变为50%,然后加入80克浓度为25%的盐溶液。
混合后的盐溶液浓度为多少?
(A)30%
(B)40%
(C)45%
(D)50%

混合后的盐溶液浓度为多少?
(A)30%
(B)40%
(C)45%
(D)50%
本题正确率78%,易错项为C

网络上流传的【线段法】的解析如下:
第一步:算出120和80的比值=3:2
第二步:算出50%和25%的差值=25%
第三步:根据120:80=3:2的关系确定总共5份,25%的差值所对应的每份为5%,
第四步:5%有2份,即5%×2=10%
第五步:结果为50%-10%=40%。
看完【线段法】的解析后会立即发现,上述分析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本题依然是一道送分题(正确率78%)。读完题干能够马上意识到,这是一道非常简单的计算题。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100g溶液+20g水后盐浓度50%
②再加80g25%的盐溶液
③求混合后盐溶液浓度
题干逻辑极为简单,最终溶液总量为:
100+20+80=200
盐的总量=二者含盐量相加,即:
(100+20)×50%+80×25%=80
总浓度为:
80÷200=40%
可以发现,按照原文提供的数据,简单用溶液=溶质/溶剂的公式,算出溶质和溶剂的量,就可以非常顺畅、简单的计算出答案。
这种方法直观、速度快、计算量小,没有任何理由不使用。本题就是一道「数量关系」中难度低的不能再低的送分题,甚至基本没什么可分析的价值。
而这道题如果用「线段法」去解,唯一的作用就是证明了它可以用线段法。这种正确率接近80%的「逻辑简单、数据明确、没有陷阱」的送分题,根本不需要投入任何时间去复习,更没必要为其专门套用一个「秘籍」。哪怕所有题目都像第一道题那样,用「线段法」也是不合适的。
用普通的思路做「数量关系-溶液类」题,大脑根本不需要花任何力气,可能1分钟做完;用「线段法」去做,可能50秒做完(这里取理想值,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高的效率),但是大脑可能要花20秒来拼命匹配「线段法」的要素,确定其是否属于「线段法」。
四、「直观、简明」是最正确的解题思路
可以说所谓的「秘籍」是不可尽信的,有的「秘籍」中的做题方法有用,但有特定的使用环境,无脑使用只会给自己增加麻烦。理论上说,适合自己的就是最正确的解题思路。如果有考生就是特别喜欢用「线段法」去解和平均数、溶液比例有关的题,将其运用的滚瓜烂熟,同时对其他方法又不太擅长的话,那么「线段法」对于这位考生来说,就是最正确的解题思路。
而对于大多数小伙伴来说,包括「数量关系」题在内的最正确的公考解题思路,就是两个词:
直观、简明。
直观,就是根据题干给出的信息,采用最直接的方式去做题,不要去故意绕弯道。
例如,图形推理只剩下「元素数量」和「一笔画」两种可能时,一定要优先考虑一笔画的解题思路是否适用,原因是图形能否一笔画是较容易看出来的,而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不那么容易看出来的。
简明,就是在有多种可能的解题方法时,选择看起来最简单的方法去做。
例如面对有两个未知量的数量关系,如果两者的关系较简单,那么我们设1个未知数比较方便计算;如果两者的关系较复杂,我们就可以设2个未知数,这样方程列起来更容易。
上述「线段题」的例题分析也是如此,例题一3种方法皆可,但例题二一定不能用「线段法」,因为例题二中「线段法」的思维不直观也不简明,是反逻辑的、机械的,不符合正常人类思维的,就像把1+2=3做成1+2=(1+1+1)=3一样。
另外,像「言语理解与表达-段落概括」和「判断推理-定义判断」等题目常常有极为复杂的段落,此时通过简化来概括段落大意非常有必要,也是「简明」原则的重要体现。
一定要记住:
任何公考题的最佳做题方法都必须既能够保证做对,又能够在不增加大脑负担的前提下做快。现在很多「秘籍」只追求做对,这是非常错误的。
有的解析在解题时,直接扔个「秘籍」,列出一长串公式后就给了个答案,却根本不考虑算出这个公式要花好几分钟的现实,这种解析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行测考试根本不会有那么充裕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