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常笔记(27)

2023-05-23 22:36 作者:Amadeus-Hikari  | 我要投稿

1.最近在听一些李斯特的音乐,觉得他不该被世人认为“只会炫技”。


2.看了《达洛卫夫人》,这篇给我的感触没有《到灯塔去》那么深,但这主要是因为我还没到中年的缘故。小说中多次出现女角色沿着大街走,坐公交车等情况,沿着大街散步,去观察城市中的人们——这是作者认为奥斯丁和勃朗特姐妹缺乏的地方。能从中看到她推崇《呼啸山庄》的痕迹(“至今她还藏着他送的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是小本子”)。

有关意识流,伍尔芙的意识流读起来十分顺畅。毋需我说,这是一部好作品。


3.看了《纯真年代》,一部佳作。典雅的大小姐 & 自由、不受拘束的女性这种对比感觉在任何年代都不过时。男主为了躲避自己对艾伦的爱而去找未婚妻梅并请求与梅完婚的场景让我想到了《白色相簿2》coda篇中春希逃避第一次音乐会的情景......这篇大意就是写自由与束缚自由的上流社会规则之间的冲突,作者把想要传达的东西都传达出来了,在这个意义上,是很好的作品,但在心理分析上,可能算不上顶尖。此外,个人感觉,同样是知晓丈夫与其他女性有私情,作者对梅的刻画完爆了《飘》中的Melanie,不论是在对话、行为,还是心理冲突的展现、真实性上。

标题也起的很好,The Age of Ignorance,翻译成纯真,感觉虽和原意有些不符,但别有一番风味(尤其是用来形容这个年代的代表——梅)。

Ignorance is a state of being uninformed (lack of knowledge).The word ignorant is an adjective describing a person in the state of being unaware and is often used as an insult to describe individuals who deliberately ignore or disregard important information or facts. 


想起最近大火的那个“亲吻”“出轨”的热点,总觉得有些好笑。反对任何形式的不忠当然没问题,但将自己的视域局限在这上面就很不必要了。这又是否算一种ignorance呢。



4.《微暗的火》是一款供细心者、耐心者、文学底蕴丰厚者享用的复杂游戏。我既不耐心也不细心,更缺乏底蕴,所以没法很好享受它的乐趣。


5.看了凯特.肖邦的《觉醒》,并没有觉得写的很好,至少说什么这部作品走在《包法利夫人》之前是无稽之谈,因为这样解读是将自己的(狭隘)观点置于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之上。


6.很多作品,好像不论中西。都会说长辈如何宠爱女儿,但是当女儿不愿意嫁给他们选定的夫婿时,就会大为恼火从不尊重女儿的意见。我不是想说自由、女性权利这些事情,只是单纯好奇和疑问,是什么在此处阻止了爱呢?毕竟如果爱对方的话,是竭尽全力想要满足对方的愿望的。因为那个年代的婚姻和爱情无关,所以女儿的反抗只会被理解为任性吗?


7.看了《树上的男爵》,它想表达的观点作者后记中都有写:

这一次也是我的头脑里先有一个形象多时:一个攀爬在一棵树上的少年;他爬,会发生什么事情?他爬,走进另一个世界;不对:他爬,遇见奇妙的人物;对了:他爬,每天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地漫游,甚至不再回到树下,拒绝下地,在树上度过一生。我应当为此编造一个从人际关系,社会,政治等中脱逃的故事吗?不是,那样就太肤浅和无聊:我让这个不愿像别人一样在地上行走的人物不变成一个厌世者,而变成一个不断为众人谋利益的男子汉,投身于那个时代的运动,愿意全面参与积极生活:从技术进步到地方治理和精致生活。只有这样写,我才有兴趣动笔。但是他始终认为,为了与他人真正在一起,唯一的出路是与他人相疏离,他在生命的每时每刻都顽固地为自己和为他人坚持那种不方便的特立独行和离群索居。这就是他作为诗人、探险者、革命者的志趣。

......

《树上的男爵》中有一条通向完整的道路,这是通过对个人的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而达到的非个人主义的完整。

当然,我感兴趣的不是这个。有一个新奇的idea当然很好,却也只是灵感而不是才能本身,作者如何将其展开才是重中之重。卡尔维诺的展开十分精彩有趣,很快就读完了。此外,从中还能感到一种20世纪的人(现代)对启蒙运动那个年代(近代)的怀旧感。

不由得想到了那篇名为《生活在树上》的高考作文。按理说这篇小说在名著的序列中排名应该没有很高(当然,读到什么书很大程度上是机缘巧合),对于作者将其中的一些事件用到作文里,并原文引用男主的墓志铭“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我觉得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这篇小说中男主的经历和考试题目“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的联系也还算密切。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我觉得还挺厉害的,不,是相当厉害!(还是说这是提前准备的结果?一个可能的话题对应一部名著这种?我语文成绩一直都不好,也向来对这种不屑一顾,所以不太清楚。)

这篇作文刚出来的时候,我的朋友圈里都在以一种“高考过来人”的语气贬低它,我是少数觉得写的很好的人,因为思路连贯,只看文字表面,和要表达的主旨也很贴切,(当然,毕竟只是18岁的考场作文,除了应付考试外本身也没什么价值)。现在觉得它写得更好了。


8.本来打算读库切的《耻》,但看了下梗概,因为和南非的种族问题相关,就不是很想看了(纯粹的个人偏好)。


9.看了《源氏物语》,确实有一种“物语”,也即朴素地讲故事的感觉。前面的一些章节完全是猎艳故事集...不过对一些细节的把握啊等等,感觉写得挺好的,而且后面的故事比前面的故事细节更丰富,应该是越写越熟练的原因?因为实在太长了,就没有看日文版,不清楚那些诗文(和歌?)的原文是什么样子。很有趣的一点是,我感觉作者作为女性,尽管一方面写与男主相识的女子的薄命,另一方面也写因男主花心而生的嫉妒(以紫姬为甚),却也还是很喜欢光源氏这个人的。只看到了全篇的70%,也即源氏死的“云隐”那章。虽然每个场景写的都很好,但总觉得缺乏足够丰富的悬念和冲突(没有说这是这部作品的缺点),所以不太能读得下去(读不下去,给自己找了个理由)。

ps:很多作品都被拿来形容是xx国的红楼梦......不懂是出版社为了宣传还是有什么原因。


10.觉得言语很无力,因为很多关键性的体验都是纯粹私人的。比如被一首歌感动时,感受是很难用言语去精准描绘的,一些情感也是如此。


11.回顾了《弹丸论破2》第5章的剧情,确实很震撼很精彩很感人,但很多安排都是小高为了促成这个离奇的idea而恰巧让它们出现在那里,同时感觉文字也并不是太好(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游戏性和文学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冲突的)。给我的感觉是在某一方面突出,在其他方面粗枝大叶,但是突出的地方很吸引人,于是也就很多人称之为神作。


12.生病期间躺了许久,没脑子看文字作品,重新看了一些动画和影视。《legal high》是我在15年还是16年看的作品,当时只是大一,当时会更关注什么程序正义啊,古美门和黛背后的价值观啊等等,现在懂得多了,反而完全不会关注这些了(或者说以一个更加超然的立场去看待这些立场了)。因此也就觉得完全没必要去关注那些,因为它真的很好笑......这就足够了。


13.看了《故园风雨后》,真是好作品。它既没有阐述什么道理,又没有像一些作品那样将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展现到极致,可从中还是能感受到很多东西,给我一种很有深度的感觉——这到底是源自于哪里呢?我也不太清楚。


14.想要把过去写的作品再完整修订一番。

日常笔记(27)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