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席】欧丽娟:孤独的多棱镜

2022-04-28 15:54 作者:谁是囿洱是谁  | 我要投稿

孤独的多棱镜

研究古典文学:碰触古人细腻丰富幽微的心灵脉动 文学的字面之下—深刻的心理意涵


在孤独的主轴下折射出许多角度


王维《杂诗》:怎样的提问心理?

杂诗三首·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为何久别重逢却问微不足道的小问题?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常态的心理反应:王绩的表达方式

觉得理应迫切询问家乡是否安好、父母是否健康安在、庭院书斋许多家乡的一切是否依旧如昔……

诗中问了十多个问题—迫切探问的心理状态


相较之下,王维的问题显得奇怪

训诂: “来日”—过去式,故乡来的亲友出发的那一天

问的是亲友所能掌握的、最近最新的家乡的讯息

渴望知道故乡的最新状况


两首诗的不同心理阶段

一个故事 1949年撤退到台湾 集体悲剧

“两岸的阻隔历经了不同阶段的变化:彻底的隔绝—可以通信—允许在第三地见面(香港)

与弟弟约定在香港重逢 内心焦急忐忑难用语言描述

乍然见到弟弟的瞬间:激动

冲口而出的是根本没有想到的、也无意于答案的问题:家乡现在有没有电

“寒梅著花未”背后的心理:特殊的状态

王维捕捉了久别重逢的最初的一瞬间

这一瞬间理性停摆,微不足道的问题脱口而出

内心自我建设的安全防备最初不会问最重要的问题,因为不一定能承受那样的打击

王绩问十几个问题,是处于最初的瞬间之后,心理慢慢平复,开始恢复理性、正常交流的状态

王维则更敏锐地捕捉到稍纵即逝的那一瞬间,带来潜意识的打动

诗人是人类的感官,优秀的诗人比我们更了解人性中最纤细最幽微最难以捕捉的那一瞬间因为不敢问,怕经受不住打击,所以问一个无论答案是什么都不会受伤的问题。

宋之问

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在音书断的状况之下经过一季又一季,游子心中满是悬念。“不敢问来人”同样点出王维“不敢问”的心理,只是更细致地来区分:王维捕捉到潜意识里不自觉的稍纵即逝的那一瞬间昙花一现的心理,而宋之问在一个自觉的层次里心情激荡。


思乡见到亲人诗作的三种不同层次

不敢问→不敢说

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欲说还休是因为语言有限苍白无力,无足以表达心情万一?

前提:“而今识愁滋味” 历经沧桑 备受打击 百受煎熬

识尽愁滋味的人还是想说的,不是觉得语言不足以表达而放弃言说,而是不足为人道也的辛酸。


加缪《瘟疫》:

“我们之中有人把他自己的担子卸下来,或者稍微谈谈他自己的感触,他得到的回答,不论是什么,通常都会使他受伤。”

因为瘟疫的来临使得整个城市死伤惨重,每一家户都有许多生离死别的悲惨,愁云惨雾之下大家都备受压抑,整个城市被封锁与世隔绝,每个人只能咬紧牙关苦苦承担自己内心的锥心泣血。《瘟疫》中涉及的人物内在心理,是辛弃疾的绝佳注脚。

极痛的情况下唯一的希望是减轻哪怕一点点,为了减轻一点人会愿意做任何事。

为什么“还休”?为什么终于没有说?—通常都受到伤害。

虽然受尽苦楚的人是从日日夜夜反刍的个人悲痛的深渊里说话出来,虽然他所表达的意象是长久的苦难所慢慢塑造出来的真实血泪;而对于听者其实毫无分量,会认为是常见的、一般的感慨,是市场上极易到处看到的廉价感情。所以当对方把你的锥心泣血视为一般普通的感情,一种大量制造的在市场中心贩卖的伤心故事时,诉苦者必将受到极大的伤害,因为期待落空,得到的是一种轻视或漫不经心,甚至反过来质疑。

鲁迅《祝福》:

“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祝福》:祥林嫂历经苦难,最后不幸痛失爱子,独子被狼叼走。锥心泣血的惨烈、天下最大的痛苦无过于丧子之痛。祥林嫂逢人诉说,因为太痛了,非要有人来了解来分担,否则她承受不起。但不久她慢慢觉得不想说了,为什么?鲁迅说,这个没有识字的一个乡下女子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过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是她至少还有一点常识跟敏锐,她不是王维,但她能感觉到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也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

|

加缪:想卸下重担想诉说,可不论得到什么都会受到更大的受伤害。


某个意义来说,人都非常有限,痛苦的人需要分担,可是对方并没有你的伤口,不痛就是不痛。所以在人的有限性下,他真的无法回应。

托尔斯泰:

“人们之间谈话失败并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因为自负。每一个人都希望谈论自己,或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自负:一种自我的限度

无论提出任何话题,对方通常只是把它接过去作为一个触媒/引子,接下去把话题拉回自己身上。——人会感到孤独的原因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人性的本质。不是自私,仅仅是有限。每一个人都是单子,单子没有窗户,我们事实上从最彻底的本质上是无法与他人真正交流的。

当孤独、寂寞、悲哀、受到伤害时我们哭泣,眼泪成为孤独的表征。面对孤独,我们会有怎样的反应?


面对孤独:陈子昂和李商隐的“眼泪”

孤独是人生永恒的课题,我们以为眼泪来自受伤的脆弱的迫切需要怜悯的心,所以我们认为眼泪都是值得同情的,由同样的化学成分所组成;但眼泪的意义并不相同,流泪者也不都值得同情,是无辜正确的。


李商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回中牡丹所败二首》

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

眼泪是李商隐的生命线

林黛玉是李商隐的化身与投射:“蜡炬成灰泪始干”与林黛玉泪尽而亡如出一辙,但林黛玉公然说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讨厌一个最像的人

两者的生命形态有极其雷同之处,李商隐用眼泪灌溉自己的伤口。因为一无所有,于是只能从自己内心酿造出泪水反过来滋养滋润自己受创的伤痕,而用眼泪浇灌的伤口只会更痛——李商隐缠绵悱恻、哀感顽艳的独特一生

《全唐诗》五万多首诗、2200多位诗人中唯三之一写出专题咏泪诗的诗人(晚唐李商隐、罗隐 、徐影)

出于怎样的创作需要,把眼泪作为主要刻画对象?

聚焦于眼泪去铺陈描述—李商隐太热爱眼泪,眼泪于他是最切身最亲密的知己,孤独时也只有眼泪可以源源不断从胸臆流泻,又反过来安慰自己。悲怆的灵魂,以至于他愿为这样的眼泪,以专题的诗歌来刻画歌咏它。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六个典故+亲身感受:集中聚焦七种悲惨的处境来热烈地反映。打动人,但他也太沉浸于眼泪。

李商隐眼泪的核心:蚀骨内耗的自怜自虐

沉浸其中不可自拔,眼泪产生的腐蚀性会使我们难以再向前走。初唐一位诗人的流泪则与李商隐不同——


陈子昂的眼泪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给人的启发与感受和李商隐截然不同,陈子昂的眼泪给我们力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宙:时间的无穷无尽

“念天地之悠悠”—宇:空间的广大无边

恢弘的视野,给予我们无限宽阔的宇宙。把视野投射到宇宙,我们就不再只聚焦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

陈子昂留下英雄之泪,不是李商隐式的内耗与哀转缠绵,而是像鲁迅的呐喊——

鲁迅《呐喊·自序》

“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感受孤独的同时,还要做一些也许没有实质作用的呐喊——因为旷野中还是有人知其不可而为之,努力发声’即便随风飞逝,无人听到,但你应该唤醒的人还是要努力去唤醒,那些人正感受同样的孤独与寂寞。

鲁迅《呐喊·自序》

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但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不一定能创造出觉醒的幸福的人,但他还愿意做——因为他非常了解自己寂寞的悲哀,于是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如果眼泪可以鼓舞别人往前走,当然要“独怆然而涕下”,所以鲁迅呐喊,陈子昂也不惜从高台上飞溅他孤独的眼泪。


不同的眼泪 不同的性格特质与人生态度

登上高台的陈子昂顶天立地,即便孤独塑造的仍是勇者形象,以力量鼓舞后继不知何者——所以他形同北极星,他望向宇宙的眼睛在泪光中闪烁着奋斗与坚持。

一个人真的可以觉得自己要做怎样的人。孤独有许多不同的姿态,面对孤独也有很多不同的方式,那些方式来自不同的灵魂,不同的性格特质。


【一席】欧丽娟:孤独的多棱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