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思维(二)】:阶层划分的逻辑,在这个金字塔中,你在哪那一层?

商业社会中,年轻人就应该是最惨的,特别是普通年轻人。
有人说年轻人真的太惨了。
毕业时候房地产是最火的,就去了房地产,辛辛苦苦好几年,终于可以升职加薪了,结果房地产不行了,互联网火起来了,自己就跳槽去了互联网行业。
结果互联网行业好好工作了几年,以为要升职加薪了,互联网行业不行了,金融行业开始火起来了。
自己跳槽去了金融行业,才干了几年,金融行业又不行了,现在医疗行业火起来了,自己又跳槽去医疗。不知道医疗行业还能火多久,自己一直日卷夜卷,赶了个经济的晚集,都没吃上口热的。
其实只要搞懂了商业社会的逻辑,就会发现,年轻人就应该是最惨的,特别是普通年轻人。向吐槽的这个老哥,都不属于普通年轻人,毕竟还能赶上个晚集,喝上点冷汤。太多的年轻人连晚集都没赶上,还在几十年前的封口行业化工机械设计院卷那口西北风呢。
先说一下商业社会中,为什么普通年轻人只能赶个晚集吧。
首先,能赶上晚集,那是因为商业社会还在发展,资本还能不停的换赛道,从而让出更多的位置,让年轻人上车。因为资本不停换赛道,所以带动资本下属的公司、高管、核心员工一起走了,才能让出位置来,让普通年轻人上车。
否则如果20年后的今天,房地产还是热门行业,赶晚集?
那是做梦,看看隔壁日本,多的是在一个位置上做了十几年,十几年的员工,根本没有年轻人的位置,还赶个晚集。
你能上车,是因为有人下车。
然后塑一下为什么普通年轻人时最惨的吧。
以前看书的时候,总有旧金山的那个例子,一群人去旧金山挖金,赚钱的不是矿工,而是给矿工卖铲子、卖水、卖牛仔裤的。很多营销号这是因为商机,有的人聪明。
其实聪明个屁啊,一个商业模式上的生态链,都是设计好的,难得不是你想不想得到,而是你坐不坐的上去。
旧金山的例子太远,给大家说个近的。
我在椰树椰汁那期说过一个核心词: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服务,三流企业做产品。
所谓标准,就是资本选择了一个行业作为赛道,投入资本去鼓吹这个赛道,把钱都集中到这个赛道里面来。赛道具体的形态,就是标准。
然后企业家和小老板来做这个服务,成立一大堆的公司,来提供这个行业所需的技术和原材料。
再然后卷王入场,用这些技术和原材料,根据资本制定的行业标准,开发出产品。
最后,资本搭台,企业唱戏,大家一起用产品赚韭菜的钱。
举个具体的例子。
前段时间的数字货币,这就是资本看重的一个赛道,并且花了大价钱,把这个赛道吹上了天,吹成了神,把巨额的资金从其他行业都收回来,放在了数字货币的赛道之中。
然后,找来了几个大企业,搞基础建矿场,研发制作数字货币产品所需的各种技术。
再然后卷王入场,以矿场基建资源为基础,结合数字货币的技术,开发出具体的产品。
最后,资本建立一个交易平台,卷王把自己的产品放在平台上销售,大家一起赚韭菜的钱~
所以你会发现。
建立标准的资本,没年轻人什么事
提供服务的企业家,也没年轻人什么事
唯一算有关系的,大概就是研发产品这块的卷王
剩下来,属于普通年轻的生态位,就只有韭菜了~
所以,商业模式中,普通年轻人为什么是最惨的,就是这个原因。
然后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什么呢?
我是想说,模式说完了,大家有没有发现,韭菜的钱是从哪来的呢?
韭菜的钱,就是从资本已经离开的行业中来的。
资本离开,不代表那个行业真的没钱赚,只是代表那个行业的利润率不够高。资本高利润率的来源,就是自己离开之后,那些接替自己在“抛弃行业”中挖矿,完成了基本积累的韭菜头头。
资本开辟了一个个矿场,然后再矿场挖掘难度提高的时候离开,让韭菜们进厂挖矿,等韭菜们矿哇的差不多了,再用另一个矿的入场券,来换走韭菜们手上的矿。
这就是商业模式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