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生习作欣赏7(本文为《苏七块》的另一种写作思路)

2022-08-26 09:21 作者:6小兔  | 我要投稿

       本期是一个学生投稿练习作品,也分析的是川大的《苏七块》。该同学这篇评论给大家了另一种思路。本文的优点在于用了结构主义的方法,所以,在分析上比较深入,但是缺点有二:第一,一篇文章,出现了两种理论,并且没有主辅之分;第二,文章的第二部分是从主体性来看的,多少有点牵强,与本文所表现出来的主题并不符合。

一、学生原文

                   坚守规矩下的“存在”
                           --《苏七块》的结构主义解读
 
  《苏七块》是冯骥才的散文,情节简单,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了的医生苏七块救治车夫张四的故事。文中的苏七块看起来冷漠,死守规矩,实则内心善良,他以自己选择的方式确立了自身的存在。兴起于十九世纪的结构主义给文本的解读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一、规矩与人情的选择
    结构主义代表格雷马斯提出:分析文本时可以将文本中的人物、情节划分为不同功能的行动元,并将其分六种行动功能,构建语义矩阵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主题。《苏七块》中主要事件有张四受伤找苏大夫医治而苏大夫不理会;华大夫借钱给张四;苏大夫收钱帮张四医治;苏大夫将银元还给华大夫。从事件中可以提取出行动元,即张四,华大夫,苏大夫,根据行动元功能可将主体定为张四和华所象征的人情,将客体定为苏所象征的规矩,主体的反对者是苏大夫,帮助者是华大夫,同时,随着情节发展,苏大夫也成为了人情的肯定者;而客体的施动者是苏大夫,受动者是李四。以此基础可以建构出格雷马斯的语义矩阵:
 
       人情(华大夫,苏大夫)      规矩(苏大夫)
  

      否定规矩(华大夫)          否定人情(苏大夫)
 
     通过矩阵分析可以看出,文本中体现的是规矩与人情之间的冲突。文中车夫张四“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来找苏大夫医治,这时李四已经是“哎哟哎哟叫疼”,而且作为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在这样的情境下,人们大多会生出怜悯之心,而自发地去帮助车夫,何况是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的医生,这本是人之常情。但是苏大夫在面对人情的“考验”时却选择了坚守自己的规则,他“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这时,人情与规矩的矛盾冲突被充分的展现出来。
    然而,苏大夫并非是人情的绝对否定者,在他不收张四的药钱,和最后退还七块银元给华大夫时,苏大夫在不成为规矩的否定者的情况下,又得以成为人情的肯定者。苏大夫若破例帮助了李四,那可能将会出现更多的人以“人情”作为手段来对苏大夫进行“道德绑架”,这将导致更多不公平的现象,也会使苏大夫的行医陷入混乱;若苏大夫死守规矩,不医治李四,又会良心不安。苏大夫通过巧妙的方式兼顾了规矩与人情,使两者的矛盾冲突最后回复到了平衡,这是苏大夫在不同的情景下做出
二、坚守规矩:穿越幻想后的存在
    萨特曾将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外界)和自为(人类主体)的存在,并指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来确立自身存在,且存在是先于本质的。而拉康也指出,人们要打破自己的幻想才能够直面大他者,要穿越幻想才能获得本真的行动,通过伪主体的消解而获得真正的主体。而苏大夫在对规矩坚守中正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通过自我选择以确立存在,通过穿越幻想获得本真主体的过程。
      这时格雷马斯语义学矩阵中的人情就可以进一步看作是阻碍人们穿越幻想的自在存在的一种体现,即阻碍人类穿越幻想的因素远不只人情这一个,人情代表的是整个社会中对个人的种种要求、约束、限制,也指向了来自于他人的期望、习俗的规定,集体无意识的束缚等等,而人在面对这许多约束的过程中容易失去自我,失去主体性,变得随波逐流。而这一切又只是人们在大他者的凝视下产生的幻想,是自己臆想出来了种种约束的存在,作茧自缚,放弃了选择,也放弃去选择自己的本质。而作为语义矩阵另一边与人情对立的是规矩,它也可以进一步的看作一种对幻想的穿越和人类对自身存在本质的方法。但它并非单纯地指为自己立某种规矩,也并非意味着某种唯一的准则,它只是一种穿越幻想的尝试,且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方式。这时,自在的存在(大他者)与人类的自由选择(穿越幻想)的矛盾冲突便显而易见了。
    文中的苏大夫受到过外界的许多质疑,如 “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 “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和“华大夫出名的心善……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等等。这些都是在苏大夫的对立面的,这些谴责和质疑企图打破苏大夫的规矩,也即消解人本真的主体性。而苏大夫却能不理会这些约束,也不会因他者的断裂而焦虑而放弃自己的原则。人们对他本名苏金散的忘记也是一种对主体性消解而试图以外在规则定义主体的表现,而苏大夫对此不屑一顾,对被叫做什么名字(名字亦是一种外界的定义)也不甚在乎。这正是因为苏大夫已经通过自己的选择确立了自我的存在,穿越了幻想,看到了大他者的本身并不存在,从而获得了本真的主体。他最后的一句“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正是对外界的规则,对自在的存在,对大他者凝视的最有力的反击,他用自己的选择确立了自身的存在,这种存在是不能被外界定义的,苏大夫既非冷漠,也非善良,他只是他自己。
三、 总结
    冯骥才的《苏七块》讲述了一个医生的故事,通过结构主义语义学矩阵的分析,可以看出文中存在的规矩与人情的冲突,体现了作者对于规矩和人情的思考。同时,这种冲突也指向着人类生存过程中作为大他者的客体与人的主体性的冲突,而作者通过苏大夫的对规矩的坚守指出了人们应该穿越幻想而去获得本真的主体性,应该通过自己的选择去确立存在的本质。这对处在当下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无时不刻不被外界束缚的,处在越发被网络、虚拟世界控制着生活的人们是有极大启发意义的。

二、改后文章

注:改后的文章,黑色部分是该同学原来自己写的文字,

                             蓝色部分为我修改的部分

本文的思路为:第一部分用结构主义做具体的内部分析

                          第二部分,延续第一部分的结构分析,这样的二元对立结                       构设置的意义在于表达江湖文化中所蕴含义和利之间的关系。


                                  坚守规矩下的“江湖文化”
                                        --《苏七块》的结构主义解读

 
    《苏七块》是冯骥才的散文,情节简单,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了的医生苏七块救治车夫张四的故事。文中的苏七块看起来冷漠,死守规矩,实则内心善良,
而他的这一表现恰恰是江湖文化的体现,也正是因此,完成了自我的建构。兴起于十九世纪的结构主义给文本的解读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一、规矩与人情的选择
    结构主义代表格雷马斯提出:分析文本时可以将文本中的人物、情节划分为不同功能的行动元,并将其分六种行动功能,构建语义矩阵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主题。《苏七块》中主要事件有张四受伤找苏大夫医治而苏大夫不理会;华大夫借钱给张四;苏大夫收钱帮张四医治;苏大夫将银元还给华大夫。从事件中可以提取出行动元,即张四,华大夫,苏大夫,根据行动元功能可将主体定为张四和华所象征的人情,将客体定为苏所象征的规矩,主体的反对者是苏大夫,帮助者是华大夫,同时,随着情节发展,苏大夫也成为了人情的肯定者;而客体的施动者是苏大夫,受动者是李四。以此基础可以建构出格雷马斯的语义矩阵:
 
       人情(华大夫,苏大夫)       规矩(苏大夫)
  
        否定规矩(华大夫)         否定人情(苏大夫)
 
通过矩阵分析可以看出,文本中体现的是规矩与人情之间的冲突。文中车夫张四“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来找苏大夫医治,这时李四已经是“哎哟哎哟叫疼”,而且作为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在这样的情境下,人们大多会生出怜悯之心,而自发地去帮助车夫,何况是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的医生,这本是人之常情。但是苏大夫在面对人情的“考验”时却选择了坚守自己的规则,他“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这时,人情与规矩的矛盾冲突被充分的展现出来。
     然而,苏大夫并非是人情的绝对否定者,在他不收张四的药钱,和最后退还七块银元给华大夫时,苏大夫在不成为规矩的否定者的情况下,又得以成为人情的肯定者。苏大夫若破例帮助了李四,那可能将会出现更多的人以“人情”作为手段来对苏大夫进行“道德绑架”,这将导致更多不公平的现象,也会使苏大夫的行医陷入混乱;若苏大夫死守规矩,不医治李四,又会良心不安。

二、坚守规矩之下的江湖义气

      《苏七块》表面上讲述的是苏大夫必须需要车夫拿出七块钱才肯救人,而华大夫出手相助的故事,而实质上是讲述面对规矩和人情选择的故事,在这样的二元对立背后,实质上更深层次上体现了江湖文化中的“义利”观。“义”是义气的概念源头,走向民间江湖的义融合进了利的意思,趋向于义气儒家在精神层面强调义的重性 ,表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鲜明态度,注重见利思义之戒 。而墨家并没有把义和利对立,而是将它们置于个统体中,认为它们不是非此即彼的敌对关系,而是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简单来说,“义气”是既“利”又“义”的,它既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标准,也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标准。

        因此,苏七块立下的无论贫富贵贱,只要找他看病,都必须要七块钱这是“利”的体现,是他作为江湖人的现实主义,因为这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另一方面苏七块尽管知道车夫治病的钱是华大夫所给,事情将车夫看病的钱归还给华大夫,并且看完病,赠送车夫药,这是“义”的体现,是他作为江湖人的现实主义的选择。

      文章题目为苏七块,从整篇行文来看,作者是对苏七块高度赞扬的,通过以上的二元对立的矩正图来看,是人情与规矩的较量,但是,人情与规矩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当作者将外在故事人情——规矩的对立就转化为了义——利的对立时,就看到了作者对深藏于中国人心中的儒墨文化的认同。

二、总结

    冯骥才的《苏七块》讲述了一个医生的故事,通过结构主义语义学矩阵的分析,可以看出文中存在的规矩与人情的冲突,体现了作者对于规矩和人情的思考,更是作者对中国人骨子里的江湖文化的思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学生习作欣赏7(本文为《苏七块》的另一种写作思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