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17新网商峰会 马薇薇演讲速记全文

2017-12-15 15:51 作者:InGEE工作室  | 我要投稿

InGEE现场人工速记,看完记得投币、收藏、也可以到我们的直播/视频底下投喂打赏! 

感谢大家,实际上我们现在在做内容付费,未来是不是会转向会员制,也是在我们的考虑方向之内,米果文化是做什么的呢啊,米果文化,实际上就是现在不是内容付费,特别火吗,我们从2016年就已经开始做了,就是大家交一定的课程费,在网络上学习一些在学校或生活中学习不到的知识,我觉得这就是内容付费非常简单,好当中付费到底是在跟什么争时间,这个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很多人认为啊,我们内容付费就是跟自己的同行在争时间,啥意思呢,就是如果你不听我们米果的产品,你有可能听得到的产品,有可能听喜马拉雅上的其他产品,也有可能听蜻蜓的产品,那我们实际上是在和我们的同行竞争,但实际上呢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人不会在学习和学习之间选择,人只会在学习和娱乐之间选择。一个不听付费内容的人,他并不会把时间花到其他付费内容上去,他反而会花在看电影、听歌、打游戏,是在家发呆上去,这个问题,自古就有。

所以我们的古人呢,就想出了非常多推出读书的格言也好警戒也好,让大家好好去读书。那这个东西呢,是不是有效果呢很明显那是没有效果的。也就是说不爱读书的人实际上是不需要你鼓励他本身就会去读书的,不爱读书的人,你怎么给他鼓励他依旧也不会读书。

所以啊,我们这儿付费行业的竞品,其实是娱乐,而在音频付费行业呢,我们真正的竞品是什么呢,实际上是高晓松老师,刚才提到的音乐。为什么呢,很简单啊,你设想一下,所有内容付费音频的使用场景,基本上都是在我们坐车没事的时候吧,然后或者是在我们健身无聊的时候吧,又或者是在我们在家做家务的时候放的一个背景音吧。那你想想我们过去在这些场景里面都在干嘛?都在听歌吧,但是呢,由于音乐发展是音乐市场,其实它的付费内容并没有做得很好,这其实是我们的机会。这啥意思呢?,这可能有点得罪做音乐的同行了,这个非常不好意思,但我作为一个用户,我是有这样很深刻的感受。什么意思呢,就是音乐产品出产出来到一个平台上之后其实没有经过真正的再整合和内容编辑。

我在跑步的时候听的歌和我在做椭圆仪的时候的听的歌,我在撸铁的时候听的歌,我在做健美操的时候听的歌,理论上在这种不同的细分运动场景上,这个歌单应该是不一样的,而不是简单地说运动就全是摇滚,又或者简单地说,如果你现在在家就全是抒情,其实人的情绪在不同的场景下,根据不同的人是应该不同变化的,而现在在所有音乐播放平台上的歌单,其实都非常的粗暴,基本上也没有人专门的一个公司和人去组织整合这件事情,我们每天就只能听见100首你听不见的粤语歌或100首深夜听了会流泪的情歌,运动激情音乐。而谁作为我这种重度健身患者来说,我每次听的时候内心都是很暴躁的,因为我觉得我在这个场景下,我不想听一百首粤语歌,我想听的是有节奏感的歌,所以我不得已去做一件事,那就是自己编歌单,所以在我的音乐播放器里面,自己是编了很多以场景为依托的歌单的,比如说椭圆仪必备,比如说50分钟跑必备,比如说举重必备,比如说深蹲必备,其实上我是会根据我的运动项目来进行分类的,然后呢再在家庭里,我也会做织毛必备,我织毛衣的应该听什么歌,我应该听什么歌整理房间。我会给他一个非常细分的歌单,这个时候你听的时候感觉是很好的,但我说想如果说在我们的音乐播放器上,本身就可以直接付费购买这些已经编辑好的歌单的话,那实际上我是愿意花这个钱的。

我相信很多人也愿意付费多一点钱去花在这个对内容的编转上,这是我对音乐的一个想象,但音乐现在还没有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付费内容也就是我们的课程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涉及到我们内容生产的逻辑了,我们在新的内容付费的生产逻辑上实际上跟传统不一样,传统的生产逻辑是什么样呢?就比如说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门经济学的课吧,那我就从它的原理开始讲起,从它的历史开始讲起。深入浅出的一点一点铺成给大家看。这种讲述模式适合什么人呢?还是勤劳勇敢爱学习的人,为啥呢?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这些固有的条框之中搜索出自己需要的知识。可是对于不爱学习的大多数来说,其实这是毫无意义的,他根本就不会听的。而且假设他能听下去,这样一个音频产品,他绝对就会去买书,为什么?因为很简单啊,就我们做音频我有这样的感受,人的眼记忆能力是高于人的听觉记忆能力的,这是针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的,就是我们大家看一本书的速度远要比听一本书的速度要快,而事后你再回忆的时候你看这本书所获得的知识实际上是要多于你听这本书能够记住的知识点的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产生一个疑问了,既然听这么难学,那它给什么人用的呢,是给看不进去的人用的,如果是看不进去的人,他在使用我们的付费产品的话,那么的生产逻辑就不能是过去式的提纲式的完整式的一个学科的教育,而应该是场景化的。

什么是场景化的呢,就是此时此刻他遇到的难题涉及到了几个学科的问题,我把这几个学科全部列出来,然后最简单的方式,让他们马上就理解。他不需要了解每一个学科,但他知道这个时候我应该怎么做,所以你教他的不是内功/外功/剑法,而是遇到敌人的直接反应。这是我们内容生产的一个基本的原理。那让我们了解我们内容的生产基本原理之后,那我们再接着说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的目标是知识最小化,效能最大化。

啥意思呢?现在很多的内容付费产品呢,实际上都在追求大家的知识增量,增加大家的知识增量。比如说现在出的所有的读书节目,比如说罗辑思维,再比如说吴晓波频道,这些我们的同行做的一件事情,前面做的一件事情都是让大家了解更多地知识。那我们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呢,盘活大家的知识存量,唤醒你已经学过的知识。这啥意思啊,我坚信一点作为一个学渣,我们一生中能学习到的知识是相当有限的,能记住的知识也是相当有限的,我们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一共经历了十八年的学习时间,如果你这十八年的知识,你都全部没记住,并且用不上那么你在未来的十几二十甚至三十年里面新学的任何知识,相信我你也记不住你也用不上,而我们的付费产品是要唤醒大家前十八年学习到的所有知识,让它真正可以应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来。

为什么呢,回顾我们的学习历程,你会发现,我们前十八年基本上已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老师能给你讲的都给你讲了,然后呢,该记的知识点你也都记住了,不该记的知识点你基本上也忘了。这个说我们学会的是要怎么样去应用它,怎么样去运用这些知识。那怎么样去应用呢,其实我们这个里面的人群是缺乏方法论的。那同样的我们回归到这里还是让大家的知识增量并没有变得任何增加,我不会教你任何新的知识点,不会给你任何新的信息,但是我会给你一种方法,让你意识到其实也是其实你是可以做的,你也是能做到的,只是你要转换一下思维模式,我们做的是思维模式的培训,而不是做知识增量的培训。

马薇薇接受记者采访

好,那刚才讲了那么多,基本上啊,都是虚的,并且PPT也坏了,但是不要紧,我来分享一下,我们具体内容生产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因为我们之前呢是做了一下几个产品好好说话1、好好说话2、小学问还有新出的康永哥的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课。那么实际上在一个课程发出之前呢,我们就会在网上普遍的征求大家的提问,实际上这个我们有一个先天性的优势,就是我们几个内容主创本身在网络上也是大V,所以我们每天的私信会接受到几千封,大家问的千奇百怪的问题。那我们内容部的同仁会把这些问题整合起来,并进行分类。分析问问题的人他本质上想问什么问题。很多人提问,但他其实不知道自己的焦虑是什么,它只是传达自己这种焦虑和不爽的情绪而已,但他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什么,一个人如果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什么,基本上也不太会提问了,因为它会自己去找答案。

我们接触到的问题基本上,会有以下几类,第一是亲子沟通类就是我们现代人越来越关注我们自己和我们原生家庭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第二类是男女情感类这是非常常见的一个问题,不知为什么网友们总提给我们这种问题,害我们每个人都要成为情感大师了。第三类是自我定位问题,什么叫自有定位问题呢,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然而“不知道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实际上是30到35岁的中年人才会发愁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认为自己只要想提升什么能力,都能提升的得了,他们真正的核心焦虑,是在于我不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面发展。我的人生是迷茫的,但只要我确定那个方向,我一定是能找到提升他的方法的。

当然,他们下一步的问题会在30岁左右遇到,但目前我们的受众是遇不到这种问题的。他们主要是在找自己,这是基本上我们会遇到的三大的问题。这三大类问题会交错的和综合的出现在某一个固定场景下,我们收集了这个题库之后,我们会不停地为他们寻找他们生活中会遇到这个问题的具体场景,把他们的问题给具象化,具象化了之后再寻找最普遍的最大公约数形成我们一期节目的主题,那基本上呢,我们会在每周一的时候开这样的一个选题会,也就是再接下来两周之内,我们将出产10篇录音,这10篇录音会关于哪10个场景。

确定了这10个场景之后,接下来呢,我们需要做的是知识点和知识卡片的生产,这个是我们常年的一个工作,啥意思呢,因为你会发现我们米果所有人都是知识的转换插头,而不是知识的出产者,我们觉得专业背景分别是学传播学的,学哲学的,我本人是学法学的,邱晨是学管理学的以及胡渐彪同学学的是中文,我们几个大概没有任何一个人说我学的是全科对不对?可是我回答的问题就是全科问题啊,那我们平时怎么完成这样的一个知识积累呢,很简单啊,我们基本上每涉及到就是我要开门新课的时候,我们都会提前三个月跟我们的知识合伙人或者是心理学专家或者是社会学专家或者是经济学专家,对他们进行两到三个月的深度访谈,也就是说我们会不停的跟他聊我们需要看什么书。这方面的问题,你是如何解答的。这个方面你有什么样的专业背景和相关的实验可以提供给我们作为我们理论的依据,大概会进行3个月左右,每开一门课之前都会这样做

然后当我们做到这一点之后,我们会在每一门课之前囤积大概300到500个知识卡片,这知识卡片就是指相关学科,因为有的时候说,不仅仅是一个学科的问题嘛。比如说他问你亲子关系问题可能涉及到沟通学的问题,也可能是也涉及到心理学的问题,也可能是一道社会学的问题,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会每一个课程做300到500个知识卡片留存备用,这是我们提前就已经做好的工作。那很多人听到这里之后呢,可能会问一个问题,就是你们为什么不直接请专家讲啊,对不对。

同样回到我们前面讲过的传统的教育模式的不可行。专家他在讲的时候,他只会讲自己的本学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和解决方式。它不会提供具体应用场景的解决模式,啥意思同样是一个亲子沟通问题,就是我妈每次给我打电话,我都觉得很烦,跟他聊天的时候我分分钟想挂电话,但真的挂了电话,我又很后悔,觉得我好像不孝顺。这是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你用心理学家来解释的话,他会给你解释心理学的背景,对不对,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的影响,但是他不会告诉你怎么跟你妈沟通的。他只会告诉你心理学背景,他不告诉你怎么跟你妈沟通,他只说你这个心理上是有什么问题啊,欢迎你到哪哪哪儿进行下咨询啊。现代人接受不了通过再进一步进行咨询去解决我的心理问题。如果请一个沟通学的专家来讲的话,那沟通学专家只会直接会给你讲,你和你母亲之间的话语权力之间的流动,但是不会给你讲他的心理因素,以及你如何进行自我调节。然后呢,如果是涉及到中国本身社会对这种亲子关系的影响的话,可能都需要一个社会学专家。

但是这个时候一节课一节课,你同时换三个专家来讲,他们彼此又毫不配合,同时他们不知道受众理解力的上限,他会讲的非常学理化,以至于一个人花40分钟听了三个专家来讲课,他会觉得一无所获。而我们做的一个什么工作呢?我们提前两到三个月就已经这些专家全部访谈好了,我们的知识卡片也制作完毕了,我也知道这个选题的具体场景了,那我接下来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把这几个观点综合起来,给它提炼出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有效的解决方案就遇到这种情况,我教你三招第一招是怎么样,第二招是怎么样,第三招是怎么样,这三招分别的学历背景是什么。我会在附录里给你,但是你想看就看,不想看你直接学这三招就行了。

这非常满足不会学习的人,直接想使用知识的这样的一种心理特征。所以呢,我们在开完选题会之后,我们会马上动用我们之前三个月准备好的知识卡片来完成这篇稿件的初步写作。这篇稿件初步写作之后呢,我们还会把这些稿件进行一审,二审和三审。

什么意思呢,就是一篇稿件写完了之后。我们内部很多同事每个人可能负责到不同的区块,但是我们内容部呢,基本上过审就一定要过执中,渐彪,我,邱晨和权益,我们五个人会基本上每两个人负责一篇稿件进行过审。过审的时候,第一,一审,我们省的是知识点,是否完备,逻辑是否清晰,也就是说涉及到这个问题,我们该给的知识点都给了吗,不该给的知识点有没有瞎给?不要占用我们的篇幅。逻辑是否清晰,也就是说在我们以前相关回答的这样的问题里面,有没有出现跟以前知识点重复的地方,以及如果我给出三个知识点的话,这三个支点逻辑上是否顺畅,这是一审要完成的工作。

二审要完成的工作是什么呢,就是接受受众理解力的上限,我们相信,就是我觉得所有的内容出品者都有一个问题,就是自我感觉过分良好,瞎嗨。在我们刚开始在做的时候,也会出现这种问题,而且基本上能做内容生产的大部分都是学霸,他是不知道学知识有多难有多苦的。但他会觉得我已经讲的这么清楚了,没理由你不懂吧。放心,他就是不懂。最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重要的事情要分简单的方式说三遍。

所以,在讲同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我要用到什么样的例子,我要加入什么样的鸡汤,我最好进行怎么样的金句总结。这里面有的数据加上去,他也懂不了,不如不加,有些数据必须加,不然他不信。这是二审要做的一个工作。那基本上我们会用两个星期的时间完成整个10篇的审理,这是我们内容出产的一个基本方式。所以我在这里讲内容出产这一块儿,我们是没有什么新概念的,我没有发现什么捷径,就是我提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大家马上一接受完了我们的内容出产就源源不断了。

对于我们内容出产者来说,谁让我们只能压榨自己,不断的出产内容,可是出产新内容本身就是一个苦功夫。那这是我做内容创业到现在一个基本的感受吧。那么我们现在的产品呢,目前在线上的有4个,那在前一阵的喜马拉雅的狂欢节上,他们排名前十的销量,我们四个都进去了,就是在前十的产品里面。在前三个产品里面,销量排名前三的产品,我们占两个,然后另外一个呢,是郭德纲老师的郭论。基本上是这样的一个结构,我们现在呢,就是说会分析这个数据的时候,我们产生了这样一种迷之自信,也就是说我们已经能够尽量尽质的出产产品了。其实当我们刚刚出好好说话1的时候,有一个担心就是尽管它是一个爆款,但会不会只是我们蒙上的一个爆款,会不会只是奇葩说带来的流量?好好说话1上线的时候,正好也是奇葩说在线上的时候,我们非常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庞大的粉丝群导致迅速转换到我们的用户群之中,但是在这一年半的生产内容的时期里面呢,我们发现第一实际上有我们粉丝转化的用户,大概占我们用户直到20%。所以说我们的并不是只由我们个人的粉丝构成的。第二呢,在康永哥的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课里面,以及后面的好好说话2以及小学问里面实际上在这三个产品上线的时候,奇葩说都不在线上,而我们也没有利用节目进行推广。完全就是靠内容和自己的宣推来做的,那么相对来说也是成功的。

这两件事呢,是说我们在未来的创作中的产生了一定的自信就是我们并不是靠粉丝经济撑起来的内容付费,我们的内容是有价值的,而我们本身针对的受众画像是明晰的。这是我的一点小小的感悟。其实呢,我也觉得说不上,一定对大家有什么帮助,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或者建议的话那么欢迎会下随时来找我讨论。非常感谢各位,我的演讲就到这里。


马薇薇

对于我们内容出产者来说,谁让我们只能压榨自己,不断的出产内容,可是出产新内容本身就是一个苦功夫。—— ——马薇薇


2017新网商峰会 马薇薇演讲速记全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