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7讲:什么是OKR——终局思考/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

2022-09-03 22:36 作者:共创式OKR  | 我要投稿

目前,关于O、KR的定义及格式,大家可能看到许多不同的做法,但很少以具体而明确的公式给予指导。因此,为了让OKR的写法有章可循,我们正反比对的方式,即O和KR的典型错误写法和正确格式,以帮助各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

所以本讲分为3个部分,1. O的写法,2.KR的写法,3.OKR的精髓的应用

第一部分关于O的写法。

1.O的第一种典型错去写法是将O写得假大空。

比如:(1)人才发展/营业额。(2)成为公司组织能力的“发动机”。

第一个例子中的O似乎在几年内都不需要更改,甚至放到其他不同的组织也完全没有问题。其实,这不是目标,而是目标维度的分类,没有在目标分类的基础上设定出具体的目标。

第二个例子中O写得太虚,类似于愿景式的描述,没有具体说明要做什么,达成什么目的,无法指导实际工作。

2.O的第二种错误写法是,只写了要做什么。

比如:(1)改进评审方式(2)“微服务”上线。

这样的O没有澄清目的,只写了要做什么。这样经常导致一种情况发生,即要做的事情完成了,但其背后的目的没有达到,或者事情的成功与否难以判断、容易产生分歧。同时,对于KR的制定,O也不能给予方向性的指导。

那么O的正确的格式写法是什么?

既然是目标,就一定要相对准确地表达目的和期望的结果。如果能对要采取的动作有所概括,那么就更完美了。基于上述讨论,完美表达O需要三个要素,即what, why, when; 就是O中要写清楚做什么,达成什么,什么时间完成。

做什么表明为达成目的要做的事情是什么、要采取的动作是什么;达成什么为目的和期望的结果。做什么要用不同的动词来引领,如实施、完成、进行、安装、改进、增加、制定……而达成什么的核心词一般为不同的名词,往往与“多、快、好、省、易、新”等形容词相关联。

这样上述例子就可以改进为:

Ø 实施中层管理者发展项目,在年底前重点管理者提升目标设定和绩效评估的能力;

Ø 改进评审方式,到2季度末使因需求评审质量低导致的项目延迟减少30%

Ø 3月底,公司第一个“微服务”平台上线,提升客户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有时关于“做什么”不太能在O的描述中有效地概括,就可以将其省去。例如,销售额5000万元,这里的“做什么”的关键动作可能有维护老客户、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拓展营销渠道等,这么多动作似乎在目标中难以很好地体现,弄不好还会“挂一漏万”。这时“时间+目的”即可,这两个要素无论如何都不能再省去。那么“做什么”在哪里体现呢?往往会体现在KR的写法之中。

第二部分KR的写法

1.用行动来替代KR

行动只能体现“做什么”,而不能展现“目的”,行动是达成目标的手段。如果用手段来替代目的,则很容易造成行动完成了,但目标没有达成的现象。

O:到2021年3月底减重20公斤

KR1:每天5公里跑步

KR2:每天健康餐

KR3:周末轻断食

KR4:前3个月每月5公斤

2.用里程碑来替代KR

把KR写成了在过程中的产出和成果,这样也会失去KR的意义。这是因为过程指标是不能替代结果指标的。似乎有一种情境,即完全创新的项目,对于未来是什么、要的结果是什么、如何评价成功,暂时不能确定,这时可以暂用里程碑来替代KR。但是在后续工作中,一定要利用每次OKR迭代的时机,持续不断地进行KR的重新定义和迭代。如果还不能确定,那么大家要思考“我们在做什么、我们目的是什么?”必要时需要暂停下来,大家共同探讨清楚,再行出发。

3.KR的格式写法

KR是关键结果,是目标达成的判断依据和标准。换句话来讲,未来人们可以用哪些关键结果来判断目标是否成功达成。这样,我建议KR为以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为核心的判断标准。

这样的描述能量化则量化,不能量化的要描述具体,以确保最终可以明确判断达成与否。KR可以从正面定义,如客户满意度达99%;也可以从反面描述,如零投诉。

人们不需要描述所有的KR,只要求描述关键的3~5个KR。这样的少数KR能够表征目标八成以上的完成度即可,而剩余的二成则不应成为目标达成的阻碍,因此人们不足为虑。

例如:

O:4月底,通过各类手段使直播转化率提升30%,成为行业内第一

• KR1:直播间直拉购买功能成功上线

• KR2:促销工具包有效生成

• KR3:体验课后进直播间用户比例占比超60%

• KR4:主播促销能力提升30%

O:2021年内,扩展加盟店,提高门店单产业绩翻倍。

• KR1:新增加盟店360家,优质盟商占比50%+

• KR2:月均10万/店,占比40%+

• KR3:门店续费率提升至45%

第三部分:OKR的本质理解

OKR的本质在将“目标”陈述清楚,让团队不同的人有共同的理解和认知。基于此,既然OKR是目标设定和陈述工具,那么其他类似目标设定的场景就一定实用。比如愿景描述,一般组织短期愿景描述会比较务虚,如何让愿景能够虚实结合,OKR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

团队愿景:5年后成为数字化转型可信赖的合作伙伴!

Ø KR1:第五年产值20亿

Ø KR2:团队规模1000人

Ø KR3:行业顶级客户达50+

Ø KR4:具有行业内数字化全过程咨询的顶级专家队伍

再比如更加日常的应用场景,客户说请将产品设计这里改一下,我们就要基于OKR的原理来进行对话。问你改这里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问清楚后也许会发现不是改这里,而是改其他地方才能达成客户的目的;也有可能是客户没有想清楚,客户会说等等,明天告诉你,那么这个更改也许不了了之了。

这里的设计更改就是做什么,更改要达成的目的就是要达成什么。符合我们对于O的定义和理解。前面团队愿景的描述也基本是符合O定义,很好地说清楚了目的。

而如果和客户对话后,发现设计更改以及要达成的目的都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就要接下来问关于”KR“的问题,即更改后要达成什么标准,才算达成了你的目的?

由此可将,OKR不仅仅是OKR,放大来讲是终局思考的工具,结果导向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开始任何行动之前,都要澄清我们究竟要什么,最后,到完成那一时刻,我们用什么关键结果来验证和评估。

OKR可以用来描述愿景目标,战略目标,日常任务目标,只要是关乎目标的场景,OKR就都可以发挥其效力。

这里我附加一个挑战性问题,如果只有1个KR,还有必要写成OKR吗?是不是一个O即可了呢?答案是YES。所以只要你领会OKR的实质,就可以成为OKR的主人,灵活使用,不会被OKR所局限。

------------------------------------------------------------------------------------------------------------------

今天这一讲,我们了解了什么不是OKR,什么是OKR,以及OKR的本质理解和应用。我们就具备很好的基础,可以学习如何设定OKR。下一次,第八讲,我们分享OKR我们分享OKR设定方法论——OKR-C-TODO


第7讲:什么是OKR——终局思考/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