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书堂训,甘泉子(五)。南风编译,(四十一 ~ 五十)。
大科书堂训,甘泉子(五)。南风编译,(四十ㄧ ~ 五十)。
一、吾今教人不外科举,就有至理,恐人又倒在一边,只在科举上立命,是不悟我之至意。吾意正欲人读书作文不失本领,就根本上发出枝叶。此同行而异情,不可不知。 (四十一)。甘泉夫子说,王道的推行,不需要脱离科举。先生又怕有人过度解读,一昧的在科举上用力,那样是没有体会,先生完整的意思。能学文,创作编辑,一定都是来自于有本领。有道理之后,才有枝节技术的进行。又如果,像是塑料花没有根蒂!样子却比土里的花,更漂亮?这种状况,也是错误的!同样的过程,却不同虚实。同样的形体,却不同的气息。这些都必须清楚明白的!
一、自后世儒者,皆坐支离之弊,分内外本末心事为两途,便是支而离之。故有是内非外,重心略事之病,犹多不悟,反以为立本。千百年来道学不明,坐此之故。自今诸学子合下便要内外本末心事合一,乃是孔、孟正脉。何者?理无内外、本末、心事之间也。 (四十二)。后世的儒者,大多坠入零碎的学术,把内外与本末的功课,分成两种路径,又再把内与外,本与末分开。所以就有了,肯定内在,非议外形,这样偏重的事情,又或许忽略了整体的意义。这实在是还没通达的情况呀。千百年来儒学道路不明白,就是因为端坐在一端而已。现在学习的学生,有所体悟一定是朝向内外本末,合一的道路前进,这才是孔孟的教导。为什么呢?是道理的就没有内外之分,是整体的就没有本末之别,有行动的就有意识,有意识的就有行动。心境能照明多少,就能实践多少,这就是学问的功夫。
一、诸生读书时须调炼此心,正其心,平其气,如以镜照物,而镜不动,常炯炯地,是谓以我观书,方能心与书合一。孔子所谓「执事敬」,中庸所谓「合内外之道」,程子所谓「即此是学」,如此方望有进。若以读书主敬为两事,彼此相妨,别求置书册而静坐以为学,便是支离,终难凑泊。 (四十三)。儒生学习的时候,就是对这样的心思去下功夫,要心气平正的进行。就像是用镜子照东西,镜子本身并没有什么波动,清清楚楚的才能如实反映出讯息,以这样的状态,去体会经书内容,那就可以消除误差,促进两者合一。孔夫子所说,做事认真的有诚心。中庸上讲的结合心思与行为的路径。程子说,这就是求学用功的地方。这样才是正确的方向。要是认为,读书学习是文凭,不用功夫与执行。名称项目是装饰,不用真的得有本事?彼此之间丝毫不能够符合,只想多买几本书,钻研静坐姿势,就以为是学习的?那就是零碎的东西,在动静之间就无法超越,也不能整合。
一、初学切于读书时调习此心,随心力所及。如读至一二行,稍觉心为所引,即停卷收敛,少俟有力再读。或有力足以胜之,或至三篇四篇不至失己,验知得力,渐渐接续习之,至于不息,亦从此始。其应事亦复如是。若舍书册、弃人事而习静,即是禅学,穷年卒岁,决无熟之理。如欲铁之精,不就炉锤,安可望精? (四十四)。入门学儒,就要敏感于自己的心气,随着意志来进行。如果读了一、两行,发现心思有外放或是混乱,就当下停止,重新专注之后再继续。或是专注力能锁定,三篇四篇之后也还能够持续,心神稳定之下,也可以来规划休息时间。对于事务的实践功夫,对应的心态上也应该这样的。如果把经文放下,离开了人伦或社会实践,去学习静功,那就是一种禅学,学得再久也始终是半调子。就好像是砂土矿石,没有经过火炉的淬链与敲打,哪里会变成钢筋呢?
一、初学习字,便学运笔以调习此心;习文便要澄思以蕴藉此心。久之,文字与心混合,内外皆妙。 (四十五)。入门学写字,便要运笔如运气,一起调理身心。心里要孰悉文字与文章,练习久了,文体与心体的界限消失了,温书的体会与书法的气韵,便会有特别的滋味。
一、学者习字,宋人不如唐人,唐人不如晋人,盖渐近自然耳。见舞剑器而悟笔法,实有此理。 (四十六)。在练字的学习上,宋代人不如唐代人,唐朝人不如晋朝人。就是装饰与分崎的越来越多,妨害了自然的流淌而已。看到人家在舞剑而感悟笔法的,确实是有这种道路的。
一、进德修业乃是一段工夫,摠于修业上着力。每月二、六日考业以验其进修之次第,所以鞭策令自力也。于所考文字,只批点可否,令其自觉用心之精粗,以自励耳。依程子,更不考定高下以起其争端,而滋其胜心。胜心不忘,不可以入道。 (四十七)。滋养德行和推行事业,是同一件事情。每个月选定日期,会来检验学习的进度。是为了要鼓励自发心。在考卷上,师长只评点可以或不可以。让学生自己警惕用心的精粗。依照程子的教法,并不去评定高低顺序,避免学生标新立异,争强夺胜。而忽略了自己体会的深浅,与上道不上道的问题。那种顾此失彼,错误焦点,是不行的!
一、诸生肄业,遇厌倦时便不长进,不妨登玩山水以适性。学记有「游焉息焉」之说,所以使人乐学鼓舞而不倦,亦是一助精神。 (四十八)。学业的进行,遇到厌倦的时候,或许有停滞,不妨安排户外活动,来调适性情。礼记学记里有指导,君子对于学问,有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的四种状态,所以能够引导出学习的乐趣,像音乐舞蹈一样愉快地进行,更是有助于精神健康。
一、游观山水亦如读书。心易于妨夺,可常提撕本心,令不至失己,则处处得益,反是则处处皆梏亡矣。 (四十九)。探寻自然山水,就像是在读书一样。心思容易受干扰,失去主意,那就必须清楚志向与重心,才会有滋味。就会看到处处有材料,要不然就只会看到障碍与困难。
一、诸生每遇作文时,就于作文上用功,遇读书时便于读书上用功,务令收摄,不滞不放,即是立敬。 (五十)。如果遇到写作文的时候,就在作文上用功。该读书的时候,就在读书中用功。把心思专注在当下的课题,有活性的在项目内进行,就是一种敬意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