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瑞典的单兵坦克武器,卡尔.古斯塔夫M/42无后坐力反坦克枪

二战爆发后不久,瑞典开始研发卡尔.古斯塔夫M/42无后坐力反坦克枪,该枪将戴维斯无后座力炮原理与常规定装弹药枪支相结合,在1942年研制成功,不过该枪只进行了少量装备。

M/42的造型类似于一门肩扛发射的无后坐力炮,它发射新研制的20×180毫米有底缘弹药,弹种有AP弹和HE弹,它的常规穿甲弹重量在130~150克,带有示踪剂的穿甲弹重量为108克,相比于二战时期其他如7.92毫米口径的反坦克枪而言更重的弹头打击效果也要更好一些,不过因为口径的划分标准,将M/42称为“炮”也同样可以。

M/42与无后坐力炮一样采用尾部单发装填的方式,充当闭锁结构的尾喷口沿纵轴线向上方右侧旋转打开,枪管长度1114毫米,没有枪口制退器,枪管下方安装有肩托、握把、扳机结构、可拆卸脚架、瞄准镜底座,枪管上方重心位置有方便行军的提把。

采用定装弹药的M/42无法完全像常规无后座力炮一样运作,关键在于它的弹药,弹药有一个巨大的弹壳,内部装填更多的发射药,当射手扣动扳机击发后发射药开始燃烧并推动弹头向前运行,不过随着急速增加的膛压很快就会冲破特意设计的纸质弹壳底部,一部分气体从这里向后逃逸喷出,起到和无后坐力炮一样的作用。

这种方式无法完全平衡后座力,不过在人体承受范围内,因为一部分气体向后喷出降低了膛压,因此在发射穿甲弹时枪口初速度只有820米/秒,弹头可以在100米距离上击穿40毫米垂直钢装甲,这威力以二战时的反坦克枪水平来看一般,不过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更低的膛压意味着不需要太坚固的枪膛,重量也就降下来了。

随枪套件有4.5倍光学瞄准镜,它能让射手完成精确打击,瞄准镜校准在300米距离,这是反坦克步枪常用的交战距离。该枪的结构和重量允许射手以俯卧姿势或站姿进行操作,使用灵活性较高。

M/42服役时它的穿甲能力被认为不足以应对战场实际情况,瑞典原本计划购买超过3000支,在1944年前生产了约1000支,其中前500支有缺陷难以实战,只用来进行训练,后半部分进行了修改。

尽管M/42并不成功,不过它为1946年开始研制的卡尔.古斯塔夫M/48 84毫米无后坐力炮奠定了基础,后者在战后发展成一个成功的武器家族,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国家在装备该系列无后坐力炮。

目前遗留下来的M/42数量不多,国外有一些关于该装备的售卖信息,一套M/42反坦克枪标价约10000美元,当然了,枪支经过处理已经无法正常发射,而且弹药也同样稀有。

卡尔.古斯塔夫M/42无后坐力反坦克枪空重11千克,长1450毫米,采用1~2人操作小组,射程约700米,射速约9发/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