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哥独家干货】第二期:选择题技巧之标点符号

今天继续选择题解题技巧思路分析,做选择题除了使用解题方法排除法以外,还可以从材料重要标点符号入手,进行分析,淘汰错误选项,得出符合题意的最佳选项。
一、题型特点:带有特殊含义的标点符号,在题干材料中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弄清楚特殊标点符号的意思,对弄清材料和题目意图有很大帮助,可以帮助同学们快速解题,得出最佳选项
二、解题思路:总体要求:从重要标点符号入手,分析选项。
具体操作:
1.关注分号;
题干材料要表达两层或多层意思,或讲某个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时,很可能使用分号,同学在解答这类选择题时,要理清分号分隔开的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把握准确把握题干主旨,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①表示并列关系:解题时要找出共同之处②表示递进关系/发展趋势:解题时要重点分析发展过程或者不同之处③表示转折关系/某种变化(方向上发生较大变化):解题时要重点分析转折/变化后的内容
2. 关注括号()《》
在历史选择题中括号的使用有时会基于以下考虑:对材料的重/难点内容进行简单解释;暗示或强调材料中涉及的知识点或者考察方向等。以上情况,均对解题有重要帮助,因此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如果看到题干材料中有括号,要结合材料信息重点分析括号中的内容。
3. 关注特定的双引号“”
在历史选择题中,题干材料中有些双引号具有特殊意义,起着强调材料重点内容、提示解题方向等作用,这类双引号中的内容通常较为简短,能帮助同学们把握材料主旨,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因此同学们在解题时,要重点分析特定双引号中的内容。

三、例题精讲
例题1.传统观念认为,元代社会末期,社会经济的衰退导致了元杂剧的衰落,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元杂剧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知识分子地位发生变化,又有学者提出剧本结构的弊端是元杂剧衰落的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元杂剧衰落原因的认识是( )
A 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合理的
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 基于对其他剧种衰落的研究
D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分号逻辑分析:本题材料分号分为3层,反映了对元杂剧衰落原因的认识的发展趋势,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不选理由:“只有一种”说法绝对,错误,业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后期学者的研究未必比传统可信,造成元杂剧衰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反映内容、创作倾向变化,经济衰退的因素,也有演唱体制不合理、剧本结构弊端等的因素,要从多方面去研究,不是后期谁的一种观点就是比前期观点可信的,后期的学者研究是可以做参考,而不是比谁更可信。
例题2.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创造性的提出对青年的六大要求: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些要求的提出( )
A 批判了传统文化的糟粕
B 适应了变革思想的时代要求
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D 激发了民众民主意识的觉醒
分号逻辑分析:本题材料重点部分为陈独秀提出了对青年的六大要求,使用分号隔开,分为6层,各层次之间为并列关系,解题时需分析6个层次的内容所反映的共同点,“自主、进步、进取、科学”等标准均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适应了变革思想的时代要求,B项正确
不选理由:材料并没有体现陈独秀对传统文化态度,排除材料并未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排除材料中只提到对青年的要求,并不包括所有民众,排除D项
例题3.二战后初期,美国人心中的全球责任意味着拯救饥饿和重建世界经济,通过与苏联的合作和改造德、日以确保持久的和平,但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美国将其全球责任界定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这一变化表明( )
A 美国极力推行单边主义外交
B 二战后两极格局中最终形成
C 意识形态决定外交政策走向
D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分号逻辑分析:本题材料用分号分为两层,前后意思发生较大变化,解题时要重点分析分号后后的内容,材料反映出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外交政策发生转变,从美苏合作走向对抗,结合材料和定哥红宝书以及所学知识可知,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开始冷战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他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D项正确。
不选理由:单边主义的本质是无视甚至破坏现有的集体性的规则和制度,这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结合定哥红宝书和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建立,排除B项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有影响,但不起决定性作用,C项错误
例题4.郑思肖,宋末元初著名画家,南宋灭亡后改名思肖(肖为繁体字“赵”字的一部分)其笔下的兰花兰叶萧疏而无根土,意境深远;他在其代表作《墨兰图》上自题“一国之相,一国之殇”。这反映出当时( )

A 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浓厚
B 艺术创作受时代影响
C 以兰花为重的文人意趣
D 世俗绘画的迅速兴起
括号内容分析:本题括号中的内容是对该画家名字的解释,结合材料和定哥红宝书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赵”为国姓,该画家将名字改为“思肖“体现出其不忘故国之情,再结合“无根土”“一国之香,一国之殇”可以看出,该画家的作品也抒发了其对故国之思,体现出艺术创作受时代影响,B项正确
不选理由:材料体现不出文化的地域性, A项错误仅凭郑思肖的作品得不出全体文人的意趣,排除C项《墨兰图》属于文人画,而不是世俗画,材料并未涉及世俗绘画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例题5.下面是两种关于明清经济的观点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海禁并未阻挡明清经济繁荣
B 明清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
C 白银流入促进明清经济发展
D 近代前期中国的发展与危机
括号内容分析:高水平均衡陷阱不是考生常见的理论,不好理解,括号中的内容是对这一理论的解释,对其进行分析,很容易理解该学者的观点,即明清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存在危机,了;而安格斯·麦迪森他认为明清经济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对于这两种观点进行总结可以得出,明清经济在繁荣发展的景象之下隐藏着危机,故选D项
不选理由:材料不涉及海禁的影响,排除A项B项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故排除材料强调是明清经济的繁荣与危机,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例题6.1917年4月,列宁提出“把全国所有银行合并成一个全国性的银行,由工人代表苏维埃进行监督”,并强调将银行和辛迪加(一种垄断组织形式)收归国有。列宁这一主张( )
A 表明俄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B 说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 推动了俄国革命和平发展的进程
D 为无产阶级政权建设指明了方向
括号内容分析:本题括号中的内容是对“辛迪加”的解释,即辛迪加是一种垄断组织形式,由此可知,列宁主张将银行和垄断组织国有化。根据材料和定哥红宝书以及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后,俄国罕见的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苏维埃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提出国有化问题为无产阶级建设指明了方向,D项正确
不选理由:十月革命后俄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排除B项材料强调是列宁关于经济发展主张,并未涉及革命进程,排除C项
例题7.十六国时期,北方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君主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例如,前赵的刘渊“《史》、《汉》、诸子,无不综览”,前燕的慕容皝“尚经学,善天文”,前秦的苻坚“博学多才艺”。这种现象( )


A 利于巩固儒学的地位
B 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C 导致九品中正制确立
D 受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双引号内容分析:本题双引号中的内容是解题的关键,“《史》、《汉》、诸子,无不综览”,“尚经学,善天文”,“博学多才艺”均体现出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君主汉文化造诣很高。结合材料和定哥红宝书及所学知识可知,十六国北朝的少数民族政权出于统治的需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政治文化上将自己“归属”于长期延续的汉族政权的传承体系之中。当这种归属外化至礼仪、职官、法律等制度层面的时候,便呈现出一种政治统治上的多元族属与政治文化上的一元形态相并存的奇特景观;政治文化融合的另一重要表现是政权统治在思想体系选择上的趋同;政治最高长官学习汉文化,对汉文化认同;这种现象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和民族交融,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B项正确。(定哥红宝书拥有全面的历史知识体系、材料答题术语、高考热点话题和对应习题,是一本融合了基础知识和高考热点的历史复习资料书。)
不选理由:汉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并不能等同儒学,A项以偏概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与选官制度关系不大,C 项排除材料中的政权出现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D项错误
例题8.1981年,“迈出承包、雇工第一步”的广东农民陈志雄在当地引起了众多非议,是年5月,《南方日报》刊发了《胆从识来——访大面积承包鱼塘的社员陈志雄》,大胆肯定了这个搞活搞好渔业生产的能手,并在编者按中明确表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仿照试行,这反映了当时( )
A 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 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推广
C 农村改革引发城市改革
D 群众创造力加快改革进程
双引号内容分析:“迈出承包、雇工第一步”体现出了创新精神,再结合“1981年”,“肯定了这个搞活搞好渔业生产的能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仿照试行”及定哥红宝书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初期,群众大胆创新,加快了改革进程,D项正确。
不选理由:当时是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共识”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城市改革的信息,排除C项
例题9.俾斯麦把工人的利益和国家对于社会安定的需要捆绑在一起,推行社会立法;他认为这是在恢复帝国健康的菜料中加“几滴社会主义的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立法实际上是压制工人运动的《非常法》的补充。材料中“社会立法”的基本主题是( )
A暴力增加工人运动
B 向工人运动全面妥协
C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D 增强帝国议会的权利
双引号内容分析:解答此题时,要理解材料中“几滴社会主义的油”的含义,社会主义反对剥削,强调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再结合“把工人的利益和国家对于社会安定的需要捆绑在一起”,“是压制工人运动的《非常法》的补充”,可以看出,俾斯曼推行社会立法的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C项正确
不选理由:暴力镇压工人运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B项中”全面妥协”,说法错误,排除增强帝国议会的权利和材料中的社会立法关系不大,排除D项
四、注意事项
进行选择题分析时从重要的标点符号入手,只是一种思路,不要机械的去使用这个思路,同学们也看到了我们在例题精讲时也是运用了排除法,做选择题重点从材料入手,不符合材料的不选,多种方法,多种思路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平时也要多有效的做题,在做定哥资料书《小题精炼》习题时,可多去尝试去分析材料,关注材料重要的标点符号,也要分析材料题干和关键词,或者分析材料的逻辑关系,再排除选项,得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做题也要多总结归纳,及时反思,最后得出一套适合自己做题的方法,并坚持下去,历史会拥抱你的。
五、实战演练
演练1.下图为莫高窟第285窟北壁的《释迦、多宝二佛说法图》(西魏时期)。图中释迦、多宝二佛褒衣博带、秀骨清像,展现出一副智慧超脱 和风骨美伦的汉人风流名土形象。作品体现了( )

A 民族融合的时代印记
B人物画成为绘画主流
C 儒释道融合发展趋势
D 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
演练2.关于洋务派思想“中体西用”,有学者认为,形式上的重点是在强调中学之为“体”,事实上的重点却在强调西学之需“用”。这一观点反映了洋务派( )
A 对中学持否定态度B 面临重大改革阻力C 主张君主立宪制度D 希望有步骤地改革
演练3.在欧洲革命和改革的洪流中,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出现高峰;在工业革命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的过程中,欧洲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获得重大发展;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危机与严重的社会问题,推动现代主义文学成为主流。这表明文学风格( )
A 是欧美革命的产物B 是社会现实的反应C 不受主观意识影响D 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演练4.1937年,中国的大后(含川方川、滇、黔,陕、甘、湘、桂七省)仅有237家工厂;但到1942年时,仅重庆一地的工厂数就达到781家,川、滇、黔等西南地区和西北的陕甘地区的工厂数占全国90%以上。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国土沦陷沿海工业不断内迁
B 洛川会议后开辟敌后战场
C 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日本侵略者实行以战养战
演练5.学者研究发现,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反秦的人都是下层来的,少有中层来的,从民间钻出来的下层人士,吸收了中层里散乱的成员,构成了反秦队伍。秦代的缺失是中层与下层的疏离。其意在强调秦朝( )
A 郡县制的成效有限
B 中央权力尚未集中
C 基层管理制度欠缺
D 官吏集团效率低下
演练6.革命之初,法国人对宪法的向往几达狂热程度。“无宪法、毋宁死”的标语挂满了巴黎的大街小巷。可是在还未得到一部宪法之前,他们就已莫名奇妙地对这种宪法的功能表现出了一种隐隐约约的不信任感。他们的心灵深处最看重的,毋宁说还是某种专制权威。这说明,近代法国宪政受困于( )
A 公意至上的理念构想B 立宪程序的简单随意C 重法轻权的历史传统D 外来势力的严重干涉
演练7.长期以来,哭泣是英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到了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宗教、军事和科学力量将不哭的英国人和下等人区别开来”,泪不轻弹也成为英国国民形象的核心特征。据此可知,近代英国国民形象的变迁得益于( )
A 人文精神的衰落 B 宗教改革的彻底C 科学理性的增强 D 国家实力的提升
参考答案:1-7 ABBACAD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货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