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s":[{"insert":"大家好,这里是不停加更的小杨,我们又见面了。在上一篇中我们讲到,始皇嬴政用接近10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嬴政自称始皇帝,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後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始皇本纪》)\n\n"},{"attributes":{"class":"normal-img"},"insert":{"native-image":{"alt":"read-normal-img","url":"https://b1.sanwen.net/b_article/7f47d4327baf6fe6239fab9a00c71f54ed4cdd85.jpg","width":1200,"height":799,"size":703312,"status":"loaded"}}},{"insert":"(今骊山,秦时曾在此地设祭坛)\n我们都知道,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日渐强盛,身为秦国国君,又是天下之主,自然要尊崇祖训,继续支持商君之法。于是,始皇帝在即位之后立刻发布了一项法令,意在继续推崇商鞅之法,恪守孝公遗训,尊庄襄王(异人)为太上皇,将商君之法遍行于全天下,以利于统治。都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始皇帝用10年时间征服了数万里的广大疆域,如何对这些新增的疆域实施有效的管理,即“遍施恩威”,成为了摆在始皇帝和秦朝群臣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此时身为宰相的王绾和身为廷尉的李斯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史记.始皇本纪》是这么记载的:\n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n王绾的意见是,刚刚征服六国,皇帝的恩威尚未在其他地方传开,如果不设置诸侯王,恐怕还是难以维系统治。他建议始皇帝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偏远地带去当各国之王,此时群臣都以宰相马首是瞻,纷纷称道并附和王绾的方案。\n\n但始皇帝明显不高兴,他在等更好的方案。\n此时廷尉李斯直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n李斯此番妙语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点出了问题的本质,同时也是提醒着始皇帝和群臣,周王朝因何分崩离析?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西周伊始,武王大行分封能成功,其缘由在于分封的诸位王公都是武王的亲兄弟,彼此间血缘关系深厚,靠着血缘关系才能维系着分封制的大体稳定。到了前770年平王东迁时,诸王之间因为争权夺位等一系列的原因,血缘关系已经十分疏远了。正因分封诸子血缘关系疏远,彼此之间感情不深,最后会互相攻伐,自相残杀。而此时的周王室由于力量式微,已经无法管控这些事了。李斯这番话等于挑明,秦朝若行分封会走周王朝的老路。不如就按照商君之法,行郡县,天下划分为若干个郡,县,派郡守,县长,乡长三级维护地方统治,功臣论功行赏,诸位子嗣则以钱财赋税酬之,天下可定。\n始皇帝满意地点点头。于公,他可安抚功臣,牢牢掌握住一批自己的嫡系大臣和将领;于私,他也能向列祖交代,自己仍旧在推行商君之策。于是说道:““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n\n"},{"attributes":{"class":"normal-img"},"insert":{"native-image":{"alt":"read-normal-img","url":"https://b1.sanwen.net/b_article/750b7221e7144295536a6a9f115bbab1065860f3.jpg","width":220,"height":220,"size":25647,"status":"loaded"}}},{"insert":"(李斯像)\n于是他封李斯为宰相,负责郡县制的具体落实。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郡中设“守”“卫”“监”,互相制约和监督,同时任命德高望重的老人为乡长,行使一乡之行政管辖权,但权利总归于郡中。\n之后又宣布统一度量衡,结束了春秋时代以来各国度量衡不同导致贸易,测绘等工作无法进行的时代。李斯承始皇帝之意派人丈量全天下土地,得出的结论是:“地东至海暨朝鲜(今朝鲜半岛一带),西至临洮、羌中(今新疆一带),南至北乡户(今珠江三角洲一带),北据河为塞(今黄河北岸甘肃一带),并阴山至辽东(今辽宁中俄边境一带)”。不难看出,当代中国疆域的雏形在秦已经形成了。\n在秦统一六国前,诸侯国之间文字不一,有的用小篆,有的用大篆,有的用隶书,甚至在统一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这个情况,这给始皇帝的政令推行到全天下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他采纳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宣布秦朝官方文字为“小篆”。\n关于小篆的由来,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标准字样时,“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而小篆的名称也是为了尊崇大篆而卑称其“小”的。\n"},{"attributes":{"class":"normal-img"},"insert":{"native-image":{"alt":"read-normal-img","url":"https://b1.sanwen.net/b_article/e59fc4133177793525820d00a328ff05f4dfe87a.jpg","width":640,"height":850,"size":275015,"status":"loaded"}}},{"insert":"(小篆)\n紧接着,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n从此,隶书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渐被取而代之。\n在这之后的几年中,李斯先后宣布统一了货币,使得六国正式纳入秦朝经济体系,增加了全国的税收。车同轨,大修步道,完善了交通和出行。以咸阳为中心,向全天下四通八达。\n"},{"attributes":{"class":"normal-img"},"insert":{"native-image":{"alt":"read-normal-img","url":"https://b1.sanwen.net/b_article/d392aef60ae116eced1712f4ac29e201505194e8.jpg","width":1147,"height":799,"size":669517,"status":"loaded"}}},{"insert":"(秦朝疆域图)\n以上种种,桩桩件件都是在为统一后的天下稳地基,打基础,在实际效果上确实起到了很好地稳固统治的作用。\n\n\n但是,暗流也在涌动。我们自学习历史开始,便知道秦朝亡于暴政,然而,事实真的全是如此吗?\n从上面我们提到的政令,举措来看,这无疑是一次划时代的变革。而划时代的变革对于百姓带来的就是繁重的赋役和徭役。对于老秦人来说,祖祖辈辈生活在秦地,早已习惯了此等繁重之事。\n可六国百姓和旧贵族不会这么想。\n首先,百姓们原有的生活秩序被打破;本身政策的革新就是一把双刃剑,即便是老秦人都未见过如此大的变革,更何况六国百姓。现在要他们在短时间内从习惯了几百年的生活方式中走出来,谈何容易。于是,新政的实行也伴随着全国各地不间断的叛乱。\n其次,六国旧贵族对于秦朝的中央官制不满。他们都是长时间享有封地,赋税,人口的贵族,比较有名的有孟尝君,春申君等等。在统一战争中秦军只是消灭了六国的军事力量,而并未对整个贵族体系有大的撼动,只是让他们随着百姓一起自食其力。可长期习惯了优等待遇的旧贵族岂能满足于现状?是以,六国的旧贵族会感到不满。\n再有,就是法家思想的弊端。我们开篇中提到,始皇帝尊崇祖训,继续推行商君之法,宰相继任者李斯更是不折不扣的法家弟子。秦法能适用于秦地,却无法适用于全天下。长期高压的严刑峻法对于六国百姓来说,是难以接受的。百姓不满现状,朝廷长期高压,这就造成了官与民之间的对立,秦政在百姓眼中自然成了“暴政”。也为秦末期的农民起义埋下了伏笔。\n最后,士子的不满。秦行商君之法,尊法家之术治国,派驻地方的郡守大多是熟悉《秦律》之人,这就将靠考试博取功名利禄的士子为官之路算是封杀了。而“暴政”必将为儒,墨等学术之弟子所诟病。李斯为加强中央舆论,下令除《秦律》,四书之外的谶纬,玄学,纵横,儒,墨等书籍一律焚毁。此举更引起一些儒家弟子的不满,在有心之人的蛊惑之下,这些儒士上书朝廷提出抗,并在士子坛大言朝廷,始皇之过。始皇大怒,命令将这些儒学弟子,加上一些方士全部坑杀。此即为著名的“焚书坑儒”。此举一出,即宣布朝廷和士子阶层正式站到了对立面。\n\n所以,事实并非全如此。\n\n当我们站在百姓的角度分析问题,那么始皇帝上述所举一定是暴政,自然要反抗。可站在现代社会角度分析,他做的是“过在当代,利在千秋”。\n比如中央官制,奠定了未来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官制,即加强中央集权,保证皇权。从此分封制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国的政治体系由“贵族政治”过渡到了“精英政治”;\n废除井田制,奠定了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基础,标志着土地私有化制度的全面确立;\n“焚书”打破了各国之间的文化壁垒,虽然此举或许有些简单粗暴,但在当时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从而加速了中华民族这一整体的形成。\n征几十万百姓修长城,在当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古代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就源于此。但在当时来说,能够有效抵御北方匈奴的攻势,上将军蒙恬能够稳定边疆。在今日看来,长城早已成为了中华民族屹立不倒,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象征。\n可惜,历史并非能由后人所任意评说。\n在当时,这诸多举措,对于百姓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前210年,始皇第五次东巡蓬莱,病死于沙丘。时年仅49岁。始皇的小儿子胡亥,赵高,李斯三人矫伪诏,命原本的继承人公子扶苏,上将军蒙恬自杀。李斯赵高扶胡亥即位皇帝,是为秦二世。随着始皇这一巨人的崩塌和逝去,刚刚稳定不超过10年的天下,似乎又开始有了动乱的预兆...... 而关于这些,就让我们在下一篇中,一起去见证和感悟吧。\n"}]}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