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语:未了的情怀
结束语:未了的情怀
行文至此,关于学术上专业或半专业的装模作样状态基本完成。没有必要再强调中国学派考古的重要性,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相比大家要疑问,所谓中国学派考古对于大众的意义和利益好处为何?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和好处为何?难道就是以为的证明祖先的悠久文明史?亦或为宣传史前或历史时期中国文化做材料?
讲到这个问题笔者与其他学术大家的看法不同。无可非议,中国考古学者一些回顾中国考古学诞生以及意义的观点,均有其合理性与真实性。但是过于自负的强调政治性话语,有民粹主义和纳粹意识形态的隐忧,每个国家与民族文化均有其土著考古的优势性与特色,但是没有共识语言与话语权,歌颂式的独角戏总是不利于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土著考古的国际化和跨文化交流与话语。
中国学派考古之于大众的意义与利益,笔者就文化和历史的角度上,给予本人一家之言,至于政治和经济以及社会意义上的好处与弊端,在此不展开讨论。讲到中国学派考古,抛开功利意识形态目的来看,纠察其核心的文化意义,应是史前中国与历史文化时期中国给予人类的文化内涵意义,当然包括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总之对于人类文化创造与借鉴均有可塑性与能动性的意义。
中国文化即是中华文化,其前身便是华夏,华夏和中华民族是一个创造的民族,是中华或华夏原生文明化的过程中,塑造与整合、融合他者诸族,处理好我者与他者之间的关系所重新构造的民族,缔造民族当然不是纳粹式的消灭他者,当然历史时期一些中华少数族群兄弟在文明化或国家共同体构造过程中的确出现暴力消灭他者的现象,如蒙古帝国,但是,中华主流文化不提倡甚至反对主动侵略模式,并且认同与他者融合与共存作为共识。考古中国学派对于大众的意义便是:1解说重构被历史文献夸大或误读的历史文化2阐述中华或华夏诸族,包括少数民族兄弟从史前到历史文化时期的文化内容与内涵,包括积极与消极部分,作为全人类的文化财产,对于当代化文化的创建产生贡献。
藏羌诸族的苯教文化与藏传佛教,作为融合佛教文化“二创”并且未改佛教本义的本土化文化;蒙古族与朝鲜、赫哲族等古代东胡系诸族在东亚乃至环太平洋萨满文化的保留与继承对于人类对天地自然的思考与处理关系等方面提供文化意义上的借鉴。至于华夏诸族,华夏文化创立时期,黄帝、蚩尤与炎帝的历史故事与文化促进原始中华文化中,民族族群和合共生,华夏与中华民族的构造,华胥世界与天下大同的美好理念阐述;天人合一与天地祖(注:国或君为后来改造,笔者认为其原始意义为祖先崇拜)亲师关系的梳理;自然神论或泛神论的延伸(非一神论或人格神决定论);先秦文献中对于人与人,与社会,与天地自然之间的法戒、自律思想与因果性关系探讨,如天人感应;与黄帝相关先秦法家文献;史前伏羲、女娲、神农等祖先可能对应的早期上山文化、兴隆洼文化、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等涉及的史前祭祀天地自然形成的“大礼乐”文化习俗,非历史时期西周以后国家祭祀礼乐文化等;先秦商周至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形成的关于社会关系人的价值讨论如:仁,礼,乐,义,勇,道,法,忠(非愚忠愚孝),智,信等符号价值;以及从史前到历史文化时期,中华和世界从石器技术到农业、青铜技术到文化的中外文化交流;释道儒三教合一的文化内涵主流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等等。笔者不厌其烦的罗列以上元素和符号价值的意义就在于阐释考古中国学派的文化内涵意义与价值对于大众或全人类的利益与贡献。
考古的最粗俗意义在于追问过去,借鉴未来;至于中国学派考古的意义,应当在于挖掘史前中华文化,借鉴人类当代的创造与能动实践。不光中国学派考古,埃及学、亚述学、印度学派,甚至西方考古等亦有文化价值之于当代的意义,总的来说,扬弃糟粕,和合交流,传承优秀,创新未来,形成独立于共识并存,无论之于考古还是其他人类活动,总是一个相对美好的方式与未来。